翻看音樂劇《音樂之聲》中文版的repo,除了劇情和演員,有個名字出現率也極高。

程何的歌詞真是棒”

程何小姐姐的歌詞一如既往地厲害”

“致敬譯配的90後女孩程何

程何

去年4月,程何和《我堂》男主劉陽受邀參加《朗讀者》

程何是誰?

畢業於清華生物系的90後姑娘,“七幕人生”的劇本總監,國內職業音樂劇譯配第一人。國內上演過的諸多音樂劇中文版,程何都曾主導或參與過漢化翻譯工作。

程何參與翻譯的經典音樂劇

明年1月將再度上演的《音樂之聲》是程何重要的譯配作品之一。這部傳唱60年的經典之作,劇中《Do Re Mi》《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等名曲各種譯本珠玉在前,如何更準確地傳遞原作者的意思、讓歌詞更加朗朗上口併爲觀衆接受,是譯配過程中程何面臨的重大挑戰。

這部劇譯配背後都有哪些可愛的故事,在《音樂之聲》登陸廣州之前,不如先和程何聊聊這個話題~

以下Q&A轉自“七幕”(略有刪減)

1、《音樂之聲》是一部在國內幾乎人盡皆知的作品,翻譯這部劇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最大挑戰是兩代人的童年回憶,因爲我相信,沒有幾個人小時候沒唱過《雪絨花》或者《哆來咪》,要清除習慣帶來的印象是很困難的,在我小學時候,有個聲樂特別好的小學妹,經常上升旗儀式唱章珍芳老師填詞那版孤獨的牧羊人,因爲唱得特別好,所以我一直記憶猶新,後來在寫歌詞翻譯時我花了幾乎兩個月時間才把這個版本的歌詞印象完全清除掉。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擺脫自己的固定印象,每次當我回到辦公室,所有同事會對着我唱“Do,是鹿,是小母鹿”……那時我的感覺還是很抓狂的。

或許大家都會覺得,《音樂之聲》歌詞翻譯的難點在《哆來咪》,其實事實正好相反,翻譯真正的難點是在《雪絨花》這首歌上。對於這首歌來說,無論章老師還是薛範老師的版本都很膾炙人口,而且大家小學音樂課,肯定都至少學過這兩者的其中之一。我在翻譯時數了數,這首歌的發揮空間只有32個字,要表達的意思還很多。

在寫完《雪絨花》之後我發給親王(馬伯庸)看了一次,親王說:“滿紙都是掙扎……”,到現在,《雪絨花》的韻腳統一大業仍在優化當中。

2、作品上演前,大家都很關注《哆來咪》的翻譯,爲什麼會選擇現在這個呈現方式呢?

其實這個呈現方式並不是我的首創,之前98版的薛範老師就用了類似的方式,而且早在80年代出版的他的經典電影歌曲選集中就已經出現了他那版譯詞。

我記得大概初中的時候,自己剛開始玩歌詞翻譯,還沒想到可唱不可唱,就在電視上看到成方圓帶着小朋友唱薛範老師版的《Do Re Mi》,那時候興奮得快要跳起來,覺得比我們自己唱的版本(章老師版)好多了!可惜不知道怎麼就是沒有流傳起來,現在想想,章老師版雖然是直譯,但是真的超級上口,可能這也是阻礙薛老師版流傳開來的原因吧。

成方圓版的《音樂之聲》

這段經歷對我影響很大,當時翻的時候幾乎想都沒想就決定沿襲薛老師的方法用諧音處理,因爲針對的是中國小朋友嘛!但也覺得一定要像章老師的一樣上口好唱。

待我翻翻草稿……(翻ing)……啊我草稿的第一頁丟了……反正第二頁上就記了三個原則:格式、語音、意象的通俗性。都是保證好記好唱。所以前四句統一一個格式(X是XXXXX),後面三句統一一個格式(跟後面那六個字能連成一句話)。

後三句要不要轉韻到o、e韻連接後面的Do也想了很久,後來還是決定前七句繼續用我最愛的江洋轍(指韻母是“ang”的漢字),最後生轉回Do。效果還行吧?

《哆來咪》
程何 譯配
Do(都)——是都來一起唱
Re(蕊)——是花蕊有花香
Mi(咪)——是貓兒咪咪叫
Fa(發)——是頭髮黑又長
So(鎖)——要鎖在大門上
La(拉)——起手兒多歡暢
Si(溪)——水潺潺清又亮
帶着我們回到Do

3、整部作品中最爲喜歡的是哪一句?

《多少好事》(Something Good)裏面的那句。

《多少好事》
程何 譯配
若是真有因果
安排着人間
那我該做過多少好事
才換來與你相戀

4、翻譯中最爲“奇特”的,有如神助的經歷是什麼?

本來一直覺得《Something Good》很“宗教”,作爲一個目前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難找到感覺。再加上當時我的身體狀態不太好,時間緊迫,翻譯這首歌已經是排練中途了。

那天專門去到朋友家,朋友幫我佈置好寫字檯,點好香,放好音樂就留下我一個人出門了。聽着歌看着歌詞,想着前些天Joe說過的這首歌所闡述的內容,想到了一直不嫌棄我、幫助我的朋友......突然一切都連接起來明白這首歌是什麼意思了。

比起宗教,這首歌更多的是在訴說的是一種感恩,是相互的接受和付出。

一般我寫一首歌至少三到四天,但這首大概一個半小時就寫出來了。朋友回來後還嚇了一跳。後來看着翻好的歌詞,沒有一句歌詞和原作是完全一樣的,但是我覺得我們所傳達的意思是一樣,自己還有些小驕傲(笑)。

另外再透露一點,《16 Going on 17》的重複段,我是在《Q大道》原聲帶的錄音棚裏面看着歡歡(2016年麗絲爾飾演者陳歡)想象她唱這首歌的感覺,再一句句寫出來的,這種體驗真的超級奇妙!

5、這部劇裏有很多孩童角色,和你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怎麼去處理不同年齡段角色性格?

看了很多小孩子的視頻,比如《爸爸去哪兒》。然後大概弄清楚他們思維方式是什麼,再去寫。因爲畢竟小孩子他們的思路很單純,不會多想那些有的沒的,所以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可以了。

尤其是布麗吉塔的臺詞,一點彎都不用繞。這裏要“表白”原作者,所有的臺詞的人物性格都太到位了,按照他的語氣去走很容易就能寫出那種對的感覺。其他年齡段,基於真實歷史人物的幾個角色基本上就去讀他們的背景資料,其他角色也就是去劇本前後找他們的整個心路歷程和成長經歷吧。

順帶一提,《第三帝國的興亡》對寫麗絲爾和羅爾夫真的起了很大的幫助。這兩個角色在歷史上都沒有真人原型,但是這本書裏講述的處處都有他們的原型。

6、和小演員相處感覺如何?

他們都是天使,每個都有問不完的問題,笑起來的時候簡直讓人無法抵抗。每天看着他們,聽着他們唱歌,就覺得整個人被治癒了。

《音樂之聲》過往排練花絮,小演員們萌翻人~

7個孩子的表演,是《音樂之聲》的一大亮點

她們一個個都那麼聰明,還特別渴望學習……在上海的時候,有一次給他們講瑪利亞一家的真實故事,然後他們一個個聽得都好認真,還一個個圍過來看自己的角色原型的照片,覺得心裏超級欣慰。還有一次,在北京排練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小Marta帶頭,好幾個小姑娘撲過來掛在我的身上,說“讓你也長一下孩子”(長孩子:小朋友們和大家的關係很好,她們總是會撲在演員的身上,說大家身上是“長出孩子”了),當時心裏甜得呀。

7、聽說你還特地給劇組留了一本瑪麗亞本人的自傳,按照劇本對應橋段在裏面貼了標,爲什麼會想到做這個?這本書有什麼來歷嗎?

因爲這本書就是這個劇的來源啊旁友們!!(敲桌)特別六十年代美國正能量的一本自傳,故事簡直奇幻得像童話一樣,當然肯定摻雜了很多瑪利亞本人的主觀視角(她對Elsa的原型伊芳公主的描述……咳咳)。基本上所有角色都能找到對應的真實人物的原型,有的甚至不止一個,比如Max叔叔就是笨親戚Peter和真實的家庭合唱團的指揮Werner牧師合成的一個人,而管家Franz是他們歷史上真實的管家(後來投奔納粹)和廚子Franz(之前是上校的勤務兵)合成的一個人。所以我覺得去了解一下這些真實人物可能對演繹劇本里的角色有幫助,因爲畢竟原作者心裏是裝着這些真實人物去寫這個劇本的。

還有一本我推薦給全組的參考資料就是《第三帝國的興亡》第十一章,全書太厚了我又是歷史苦手,自己也還沒看完,當時在劇組裏說了之後,有人雷厲風行第二天就去買了厚厚的實體書,你們猜是誰?保證猜不到。

8、對即將來看《音樂之聲》的觀衆說一句話吧!

這部戲真的超!級!好!看!臺上有萌娃小鮮肉帥大叔美少女氣質阿姨,能讓你哭個痛快笑個酣暢,看過電影版的會發現很多回憶和驚喜,沒看過的也會被這個故事感動,總之看完它,你就會知道爲什麼這部劇被稱作傳世經典!

百老匯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中文版

▪ 演出時間:

2019年1月10-13日

週四五19:30;週六日14:30/19:30

▪ 演出票價:

180/280/380/580/880

▪ 演出時長:

約150分鐘(含10分鐘中場休息)

▪ 溫馨提示:

一人一票(包括兒童),手抱嬰兒謝絕進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