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後期,自然災害頻發,農民起義與抵禦後金加重了大明王朝政府的財政危機,最終明朝因此而亡。其實,在嘉靖朝,明朝已有亡國跡象。在《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裏,表面以海瑞與嘉靖爲脈絡,其真實骨骼爲大明的賬本。

史書記載,明中期後政府的財政危機逐漸加重。洪武年間, 夏秋二稅米2473萬石,麥471萬石。而嘉靖後,稅收則降到米1822萬餘石,麥462萬餘石。人口漸漲,政府與朝廷的支出與日俱增,但稅收確逐年遞減!以至於嘉靖後期內憂外患之時這兩京一十三省的大帝國竟拿不出幾萬人軍隊的餉銀禦敵。

劇中嘉靖急,嚴黨急,裕王黨也急。一個個飽讀經史子集,我們不禁要問,他們難道就看不出這亡國之兆嗎?翻遍史書,古人未曾比你我愚鈍。嚴黨倒,嘉靖病斃,在張居正一行輔臣的主張下開展了十八年的隆萬改革,可想而知他們也像我們今天的心情一樣着急。但這一切是誰之過錯呢?這似乎是個很大的課題。

劇中大量篇幅都是描寫君臣之間的,而君臣之道是否也是這問題的重要一環?荀子說:“上週密,則下疑玄矣;上幽險,則下漸詐矣;上偏曲,則下比周矣。疑玄則難一,漸詐則難使,比周則難知。難一則不強,難使則不功,難知則不明,是亂之所由作也。”荀子認爲臣官奸詐隱瞞,拉幫結派,尸位素餐均爲皇帝的壞表率。我們不着急反駁,在君主集權的歷史條件下,其作用非同小可。

人們都知明朝皇帝性格怪異,不是木工就是修仙,要麼有戀母情結,要麼行爲乖張。豈不知嘉靖並非不管不顧,史書上嘉靖雖幾十年不上朝,但其對於國家財政與人事任免倍加關心,內閣會議均有知情。甚至於有人說嘉靖朝的戶部尚書就是嘉靖同志本人。但嘉靖爲人謹慎難以捉摸,他下的旨意多爲字謎或者啞謎,喜歡讓大臣們猜,也喜歡讓大臣們吵。大臣們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臣民疑惑迷亂就難以一致,虛僞奸詐就難以調遣,拉幫結派就難以掌握真實民情,臣民不一致,國家就不強盛,臣民難以差遣,君主就不能建功立業,這就是禍亂產生的根源。

徐階說大臣們像媳婦,瞞了家裏瞞公婆,左右應付心力交瘁,其實道出了真諦。海瑞希望的君臣共治,正是應該擺脫這種公婆媳婦式的君臣關係,務實踏實才是興國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