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最慘烈一仗,當屬秦趙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最殘酷的階段,則是趙括的四十萬趙軍,陷入秦軍重圍的四十六天。困獸猶鬥的趙軍,一次次決死突圍,又一次次被浴血阻擊的秦軍擊退,直到主帥趙括壯烈戰死,四十萬趙軍慘遭俘殺。趙國軍事家底毀於一旦,從此一蹶不振。但作爲勝利者的秦國,在這場生死較量裏,其實也贏得險過剃頭:在這四十幾天的圍困戰裏,秦國動員了其國內所有十五歲以上青壯年男子,以主帥白起的話說“秦卒死者過半”。倘若在這場膠着的對決裏,其他國家敢派出精兵,背後狠狠扎秦軍一刀。那麼秦軍同樣也會遭到滅頂之災。可最奇怪的事也正在這兒:齊楚魏燕韓這些“關東諸國”,卻硬是一聲不吭,從頭到尾當圍觀羣衆。脣亡齒寒的嚴重後果面前,爲什麼,這些見慣大場面的強國,居然還有着如此昏聵的“淡定”?

即使拋開戰國列強的恩恩怨怨,以現代眼光看,長平之戰時列國集體“看熱鬧”的雷場面,也堪稱一場典型的外交案例。這場慘烈的對撞,見證的並非“趙王聽信讒言葬送戰局”的愚蠢故事,相反,卻是蘇洵筆下,那聲振聾發聵的真理: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面對虎狼的對手,心存短視的僥倖,其沉重的代價,絕不止趙國一家承擔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