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二年“船洋”共生產了4640萬枚。1934年10月以後出廠的紀年改爲民國二十三年,至1935年底,生產了約9878萬枚。在不足3年的時間裏,總計生產了1億4744萬枚。據當時擔任財政部顧問委員職務的耿愛德表示,“船洋”幣模全數由美國費城造幣廠代制,平均該廠每月使用模具40套,初期每模壽命只有4萬~6萬枚,後來逐漸提升,總平均值每組衝壓壽命爲20.8萬枚左右。以產量而言,每日工作10小時生產約21萬枚。

“船洋”製作精美,整齊劃一,生產標準甚高。因重量與成色必須精準才能確保“廢兩改元”最終成功,故每一枚幣壓印後均經稱重、目視外觀以及聽音等環節,剔除次品,次品淘汰率約15%。“船洋”各版別並無明顯差異,耿氏將民國二十三年“船洋”分爲一正四副:幣邊凸緣寬約1釐米者爲正,窄緣者爲副。另外,背面的“圓”字、水波、船錨及甲板等亦稍有不同。

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933~1924年)上海中央造幣廠鑄。民國二十二年初,政府決定確定銀本位幣制,公佈中華民國國幣條例,同時呦中央造幣廠開鑄此正式國幣。壹圓幣規定重七錢二分,成色八八。是幣推行甚速,流通極廣,尤以民國二十三年者爲甚。

圖解二十二年船洋真銀假幣

1、包漿不老道,類似於油泥一樣的新鏽色,不入骨,輕輕擦拭就掉,沒有歲月感。

2、底板小凸起多,麻點一樣。不平滑不規整。

3、文字筆畫不連貫,筆畫邊緣鋸齒痕跡明顯,沒有力道,筆畫高低不平,臃腫,鼓。

4、頭像神韻差,高點和凹點過渡不自然,死板。眼神、鬍鬚、頭髮缺失了細節雕刻。

5、齒紋不符合典型齒紋形態,死板,沒有過渡。延邊有着機器打磨痕跡,人爲製造流通磨損痕跡。

6、和真幣對比聲音高亢,尖銳。不柔和(聽聲音只能判斷其材質,已經不能鑑別高仿銀元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