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海“博學”流浪者沈巍的自述,一下子想到《人生七年》裏的Neil,他們都是被強勢原生家庭毀掉的,從中產家庭一路滑落,直至掙扎於流浪的路途。

一中一英,都是城市中產家庭出身,沈巍的父親是60年代的本科生,居住在上海,Neil父母都是教師,居住在利物浦;

7歲時可愛單純的NEIL

都是資質尚好,沈巍按父親意願讀了上海的一所高校學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 Neil沒有考牛津,但Neil讀的大學並不差,阿伯丁大學(QS世界排名100左右)。

兩個本來就在弱勢中擰巴的人,雖然他們願意妥協了,但人生並沒有饒過他們。

兩個人都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沈巍因爲撿廢紙被審計局要求回家待崗。Neil大學讀了不到一年就退學了。

兩個弱弱的人都註定沒有抵抗,因爲這一次暴擊是來自多個方位,外界+家庭+自我

外界:已經成年,初入社會,這種來自外界社會的否定變局,力量是巨大的,再內心強大的人也需要半年起的時間來緩解消化。

家庭:這個時候,有的家庭會奮力給予支撐,有的家庭在所謂失望中,幫着他們也堅信的,奉爲圭臬的,一定是銅牆鐵壁的社會,再痛擊自己的孩子一棍!很不幸,沈巍和Neil的家庭都是後者。

沈巍:人生頭一次遭受挫折,有點經受不住。坐上公交後,本該在中途下車,但車到了南浦大橋終點站。我就想,那就回家吧,多讀點書。但家人和我鬧起來了,像不認識一樣。我生平第一次哭了起來,覺得很委屈。我撿垃圾不賣錢,而且給單位節約。怎麼就成了這樣。

Neil:在節目第4季Neil講述了在大學裏遇到的困難想和父母說,但是父母不能理解,也沒有感受,但善良的Neil還在顧自反省,不應該把責任推到父母身上,不應該說那些抱怨的話(應該是錄製了,被節目刪去的)

自我:在苛求完美的父母陰影籠罩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是弱勢的,低自尊的,他們的成長就是日積月累的否定自己的,沈巍一再強調自己沒有名校背景,可是要知道1986年畢業的大學生在中國也大約是100人中招6個的比例。這不是他應該由着單位隨便處理他的理由,而且90年代,這個固若金湯的社會已經開了縫隙,透出點光了,失去公職,還可以有別的路可走的。

Neil在14歲的訪問中就表現出對自己的否定,他反覆囉嗦認爲自己智力平平,怯懦的神態讓人可憐,那個天真爛漫,充滿幻想的Neil在十四歲時已經被殺死了,即使Neil老年後在訪問者說寫作是一種天賦,他馬上說出一堆否定,講到在澳洲被人介紹,恭維了句未來可能成爲英國首相,Neil也反覆否定,強調這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

多麼典型的低自尊者,總是讓腦海裏第一個聲音跳出來說——我不好,我不行,我不配

美國臨牀心理學博士伊蓮·艾倫說:自我低估的一個因素是個人經歷。如果你曾經有過挫敗和遭受創傷的個人經歷,很可能會極其強烈地想要固守那個被低估的自我。

“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

沈巍和Neil走上流浪之路,並且一直沒有掙扎出這樣的失敗心態,完全是他們的父母造成的。

嚴苛的父母造就低自尊的孩子

低自尊:主要是他們在兒童、少年時期所處的不良生活環境和接受不當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

如家庭內部的衝突和家庭關係的緊張,父母的人生際遇不順遂,對社會的強勢有極端的理解,就會對子女專橫、恐嚇和苛求,都會妨礙孩子自尊心的發展並影響他們的未來。

這就是沈巍的成長,沈巍這樣描述他的父親

一個家庭事務遷怒於孩子,孩子看“對未來無意義的書”就深惡痛絕,要等他睡着了纔敢偷偷被窩看,大學選專業"客氣的交流“都沒有的父親,沈巍先生平平淡淡的敘述下,這個暴躁,被失敗折磨,專橫,強勢無比的父親活靈活現在眼前,那麼,接下來當兒子面對人生挫敗時,這樣的父親會如何表現,真是想一想就知道了,同在一個城市,僅僅因爲兒子的撿廢品就可以十年不見。沈先生的文字功底真的是很好——

2012年9月30日正好中秋節,弟弟聯繫到我,說父親不行了,問我要不要去看下。我答應了。那個時候,我流落在一座大橋下,頭髮亂得一塌糊塗。我就叫了一個認識的人給我剪下,剪得勉勉強強的吧,又借了幾件乾淨的衣服。我甚至問人,要不要帶點東西。

到了上海長航醫院,父親在病牀上,十年不見,他不認識我了。

知道是我後,他開始流眼淚,緊握着我的手,說很愧疚。他說,你本可以在學習上有一番成就的,全因爲我……他一直打自己的耳光,我已經泣不成聲,說不出話。我說算了,都過去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我已經流落街頭。

這父親垂死的致歉,沈巍先生一下就原諒了,就像前面寫的:即使這樣,我也沒恨過他。

低自尊的孩子特別害怕與別人發生衝突,他們是心底無比善良,他們容易和周遭和解,這是好事,原諒了放下了才能更好的前行,壞的一面是,他們不會嘗試反抗,不會向父親爭取自主權,不會向高高在上的單位提出抗議,遇到強勢的就會妥協,所以他的人生一退再退。甚至不能跳出盒子思考一下自己的執念是否合理,垃圾回收的運轉方式是怎樣的,這個世界運轉的方式又是怎樣的。

另一面,父母的人生對自身的低成就不滿,或者父母的世界觀過於脫離現實,有不切合實際的執着,他們就會把對自己的期望轉移到孩子的身上,希望他們的孩子代他們出人頭地,來填補心中的缺憾。這類家庭,無微不至關愛包裹下的強制和苛求,更加隱蔽和殺傷力強,孩子也會自卑軟弱,自尊低落。

Neil的教師父母,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他的好友Peter也說感覺到Neil的父母給孩子的壓力很大。14 歲那季Neil一再說自己要給自己設定一個高的目標並且迫使自己去努力,Neil的牛津夢想應該也來自強勢成年人,Neil那個時候已經表現出承受不住壓力,自我否定的樣子。苛求完美,這來自家庭的強制,讓他們沒有選擇。

21歲時,從大學退學,他住在救濟所裏,做着臨時搬運工,面臨隨時失業的窘境,這個時期是他自己在自暴自棄。

Neil小時候的一段採訪,穿着牛角扣的大衣,一蹦一跳的走路的鏡頭反覆出現,閉上眼睛還能浮現出,那個活潑的樣子。

可愛的Neil,最讓人惋惜和感嘆的一個……

28歲時Neil是個流浪漢,住在一個被人廢棄的荒郊野外的房車裏,他在拍攝的過程中一直晃來晃去的,好像控制不了自己的肢體動作,其實這時候他有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還需要一直看醫生。

Neil在節目中說過:身爲教師的父母早早就爲他做好了職業規劃——成爲大學講師或銀行經理,認爲他的人生必須按這個模式去走,然而除了學習,父母從未教授他任何社會及人際關係的知識。

父母親的這種強勢,造就了他自卑、壓抑、焦慮的性格,而父母過高的期望也讓他變得眼高手低,在學業失敗後,他和父母都無法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事實上他的父母親對他非常疼愛,但長期被父母過度保護的他,進入殘酷和複雜的社會後,沒有應對能力,Neil及至老邁也沒認識清楚這個世界運轉的複雜,一面還naive的固執着自己不夠現實的理念。

他甚至覺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爲孩子會遺傳他的失敗。真是否定自己否定到基因裏。

他自己又遺傳自哪裏呢?

再次推薦家長們看看BBC這部名爲《人生七年》的系列紀錄片,耗費半個世紀取材、拍攝、製作,透過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不只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也能讓人看到爲什麼命運如此安排。

這14個孩子們來自不同階級,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貧寒,在英國社會階層幾乎操控一個人所有的人際關係和機會時,這些人,仍然譜出了不同的故事。有的令人唏噓,有的拍案叫絕。而Neil是其中從中產滑落到底層的那個,當然其中也有從鄉村逆襲到美國高校教授的Nick。

紀錄片從1965年開始啓動,從他們的7歲,14歲,28歲…一直至56歲,在螢幕上我們窺見參與了他們半生的縮影。我們和他們處於不同的時代,很多從來沒有過的事物紛紛湧現,但是或多或少的,我們也能看見自己。

建議大家由後向前看,先看56 up 再到前面找尋線索。

階層壁壘古今中外一直存在,所以說不是金錢和地位,而是眼界和視野,決定一個孩子的格局和未來,

性格的養成完全在於後天因素,與階級並無直接關係。

毀掉孩子的,不是教育,而是錯誤理解教育的父母!

附上沈巍的自述

https://www.1xuezhe.exuezhe.com/Academic/detail?subscribe=1&nid=469024&tagtype=2&logohome=1&from=timeline

點擊下列原創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