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 微信公众号/超级丁医生

记得去年曾经有报道,一位重庆的小伙子在家掏耳朵,把自己的鼓膜也掏出来了,导致了听力永久的损伤。

我们小时候也都有掏耳朵掏到出血的经历。

记得每次回家给母亲修剪指甲,母亲都会吩咐一声,大拇指和小指的指甲得留着。原因是大拇指指甲可以剥各种豆荚,小指指甲可以留着掏耳朵。

这掏耳朵,虽然有各种掏法,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超级丁友情提醒:耳朵可以“耙”,但却不能“掏”。

掏耳朵就是我们常说的掏耳屎。

耳屎在医学上有一个专业名称,叫耵聍,是指耳道内皮肤腺体分泌的液体,它于灰尘和皮屑混合形成耵聍。耵聍分干性和湿性,黄种人干性多见,白人和黑人湿性多见。

有人肯定会问,耵聍(耳屎)每天都在分泌,不定时清理,会不会把我们的外耳道堵死,影响听力?

我的回答是不会。

因为大部分耵聍(耳屎)是会自动排出来的,外耳道的皮肤有自动向外移行的功能,换句话说,外耳道皮肤可以将这些耳垢向外运送并排泄出去。

就是你不管它,不掏耳朵,也会通过咀嚼、说话及张闭口(如打哈欠等)、颞下颌关节的运动、体位的改变等因数带动外耳道不知不觉的排出来。

但也有一些人,不能自动排出来,聚集在耳道上,包裹呈团块,引起耳道耵聍栓塞。如出现这样的情况,会出现耳痛,耳胀,听力下降等问题,还会引起炎症。这时,你应该到医院,让耳科的专业医生给你掏。

还有一些朋友习惯用棉签或者手指头掏耳朵,这也是不可取的,这些动作有可能会将耵聍向耳道深处推挤,甚至会达到到耳膜的位置。

掏耳朵有哪些危害:

1、经常掏耳朵,特别是使用金属耳扒、钥匙、发夹、火柴棒等锐器,会破坏外耳道黏膜,引起损伤,容易出现感染情况。

2、经常掏耳朵,耳道黏膜的腺体收到恶性刺激,耳屎反而会分泌过多,容易形成耵聍(耳屎)栓塞。

3、经常掏耳朵,可能会引起鼓膜损伤,甚至鼓膜穿孔、破裂,撕脱等,造成听力损伤。

4、经常掏耳朵,特别是去路边、发廊、浴室等所谓的专业掏耳朵处,使用的掏耳朵器具根本不消毒,有大量的细菌、真菌、霉菌、甚至血污残留,会造成严重的交叉感染,有的还会引起颅内感染。

再说了,耳屎对身体还是有作用的。

1、首先它能滑润耳道防止耳道干燥,发痒。

2、其次,耳屎作为一道天然的屏障,还能够阻止飞虫等异物直接进入耳道刺激耳膜。

3、耳屎能够维持外耳道的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耳朵进水了怎么办?

我们在游泳、洗头、洗澡的时候,万一不小心把水弄进耳朵了,只要把头歪向进水耳朵那一侧,同时用进水耳朵那一侧的腿做单腿跳跃动作。等水分从外耳道流出来以后再用棉签吸干水分。

耳朵进小虫子了怎么办?

虽然小虫子进入耳朵的概率很小,但在夏天也会偶尔发生,遇到这类情况,有两个简单的处理方法:

虫子喜欢往有光的地方跑,可以在黑暗处用手电筒照着外耳道口,虫子可以自行爬出。

为了避免虫子在外耳道活动损伤黏膜及鼓膜,可以在耳朵内滴入一滴橄榄油,然后将耳倾斜一边,目的是杀死虫子。最后再去医院让耳鼻喉科医生帮忙取出来。

特别提醒大家几点:

1、我们在乘坐飞机的过程中,因为气压的改变,耳朵会产生短暂的听力障碍及耳道疼痛。建议大家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嚼口香糖,随着咀嚼和吞咽动作,耳咽管会随时开合,空气就可自由地出入中耳腔,使得中耳内压和外界大气压力保持正常平衡状态,耳部不适感就会减轻或消失。当然,正在感冒、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鼻腔出现问题的人,最好不要乘飞机,以免诱发中耳炎。

2、家里有宝宝的朋友注意一下,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听觉,这个阶段不宜接受较大声音刺激,过大刺激可造成听觉损伤,给孩子洗澡、洗头时注意别让污水灌进耳道,以预防外耳及中耳炎的发生。

3、年轻的宝爸宝妈们还应该注意正确喂奶和喂水姿势,即把宝宝抱起来,取半卧位姿势,而不是让宝宝躺着喝。如果母乳过于充足,压力较大,可以使宝宝头稍低,这样可避免呛奶或吞咽不及时误入到耳咽管造成感染,引起急性中耳炎。

4、使用耳机听音乐时间不能过长,我们有些年轻朋友喜欢经常使用播放器或者手机耳机听音乐、玩游戏、追剧等。切记不要将音量调的太大,更不要长时间地使用,因为这样会使你的听力下降,如果想长时间使用,尽量不使用耳机。

5、保健之道多补肾。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减退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平时可以多服用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猪肾粥等,这些食物对保护听力有一定的帮助。(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