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良好的家族风气,就是一幅时代道德规箴图谱,其功效不亚于一部煌煌法典。家风,特别是世家大族的门风,育人有致,润物无声,往往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成为人们追慕、仿效的典范,影响整个世态人心。家风毁坠,小则导致家族败落中衰,大则危及社会稳定,甚至动摇社稷根本。

我们以范仲淹家族为例,说明良好家风在今天的时代价值。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曾任陈州通判、苏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等职,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治家甚严,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并且专门写《告诸子及弟侄》教育自家子弟。

志高远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摘自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厚人伦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摘自范仲淹《六十一字族规》睦四邻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摘自《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清白吏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摘自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

范仲淹:做人做官做事都做到了极致

1046年,范仲淹应老朋友滕子京的邀请,写下了《岳阳楼记》。在这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发出了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个政治家对治国实践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也是一个政治家超越时空的浩然正气,光烁古今,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

尤其令人称颂的是,范仲淹之后,范氏家族创造了我国的一个家族传承奇迹,近千年而不衰,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家风纯良。范仲淹是个流芳千古的政治家,无论得势还是失意,无论在朝主政还是将兵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为国为民,忠心耿耿。后人论宋朝人物,甚至“以范仲淹为第一”。

元好问评价说:“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毛泽东也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范仲淹:少年刻苦求学,为官后廉洁自律

范仲淹出身穷苦,年轻时刻苦求学,“划粥断齑”的故事流传千古。范仲淹青年时读书于山东邹平长白山醴泉寺,每天的饮食仅仅一碗稀粥,先冷却,然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再配以盐拌韭菜末食之。“划粥断齑”成了他励志苦读的深刻写照。

当了大官后,却从未理所当然地要给自己、给家人什么补偿。他对物质的要求很低,要求家人也这样,一心只为国家、百姓着想。在范氏家训中,他叮嘱后人要志存高远、勤俭节约、遵守规矩、和气做人、清白为官,比如他在《告诸子及弟侄》中写道:

“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量,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汝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为好事,以光祖宗。”

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就是:“你们做官后要处处小心,不能对人家傲慢轻侮,与同僚要和睦相处、以礼相待,有什么事就与同僚谋议,千万不要与差役商量。不要让乡亲来你的治下做生意,自己做官也要清心寡欲,不要想着为自己谋取私利。你们看看叔叔我一向是怎么做的,有过为自己谋私利的事情吗?我们自家要培养良好的家风,家族中所有人都要做好事,为祖宗增光添彩。”

范仲淹:强化责任意识,兴家强国

范家自奉甚俭,没有客人,最多也就一道荤菜。家里那么多做官的,剩下的钱到哪儿去了?两个去处:一个是范仲淹设立的义庄,救助亲族中的贫寒家庭,惠及姻亲、邻里、乡党;一个是府学,范家不仅捐资助学,还把相中的风水宝地修成了苏州府学。

范仲淹的观点是:同一个祖先的子孙,虽有亲疏之分,但同根同源,都有相互赡给的义务;同一个地区的孩子,都应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这种基于仁德而产生的责任意识,不仅造就了简朴寒素的家风,还强化着子弟们的家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家国一体的良性互动。

旧时族中所置的赡济族人的田庄。义庄之中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设施。范仲淹在苏州吴县所置范氏义庄是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义庄。范氏义庄订立非常详细的章程,规范了具体的帮扶细则,前后持续了800多年,是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范仲淹回到苏州后,买了一块地皮,准备自己盖房子。盖房之前,请风水先生来看。风水先生看后高兴地说,这块地风水很好,在这块地皮上盖了房子的人家,今后世代都会出大官。范仲淹听后表示,如果真是这样,好处不能让范家一家独得。于是,他把这块地皮捐出来,造了一座学堂。

范纯仁:俭朴铸成廉洁之风,宽恕成就好的德性

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家昌盛发达到今天,已经接近一千年!根据宋代人的笔记:“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家法也。”(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

范仲淹有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四个儿子皆德才兼备,当了朝廷重臣,口碑极好。除纯祐因病早逝外,其他三个儿子均高寿以终。范仲淹曾评价说,纯仁得其志,纯礼得其静,纯粹得其略。“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范仲淹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没给子孙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留下的“先忧后乐”思想,又怎么是金钱能够衡量的呢?

《宋史》记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扶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扶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感到高兴,并夸奖他做得对。

范纯仁后来做到了宰相。《宋史》评价说:“纯仁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范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认为是符合道义之处却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关注民生始终如一,继承了父亲的品质。曾有亲友来请教为人之道,范纯仁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意思是只有俭朴才能铸成廉洁之风,只有宽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

范纯仁担任齐州知府的时候,当地民风凶悍,强盗出没。有人建议:对于这些暴力性犯罪一定要从严从快从重打击,否则无以震慑“凶民”,还会导致社会风气恶化。范纯仁认为,单纯的打击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监狱里面人满为患,多是些平民偷盗抢劫引发的追赃案件。

范纯仁就问司法官员:为什么不把这些人保释出去凑钱还债呢?通判汇报说:这些都是惯犯,放出去没几天又回来了。倒不如关在里面省心,得病死了,反而为民除害!范纯仁厉声反问:“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宋史·范仲淹传》)。意思是说,依据法律,这些人都罪不至死,你们居然想出这种招数杀人,还说是为民除害,这还有天理吗?

于是范纯仁把这些罪犯召集到公堂下,训诫他们改过自新,然后把这些人都放掉了。范纯仁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推行德政、仁术。效果怎么样呢?正史上说“期岁,盗减比年半。”(《宋史·范仲淹传》)。到了第二年,盗抢案数量同比减少一大半!

范纯礼:提升个人修养,培育良好品德

范仲淹在家训中,训导子孙一定要仁恕宽厚。他的三儿子范纯礼做官以后,牢记父训,宽简待人。《宋史》评价范纯礼“沉毅刚正”,但存心仁厚。

宋徽宗即位,范纯礼担任开封府知府,治下出现了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谋逆,有个农民居然头上戴着皇冠!这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无数人头要落地。但范纯礼审查案子后,发现这只是个玩笑—— 一个年轻人看戏后,拿着戏场的皇冠道具,路上刚好碰上一个箍桶匠,就把皇冠戴到他头上,还说:看看你演皇帝像不像。箍桶匠吓慌了,抓住这小伙子不放,还报了官。

范纯礼说服宋徽宗,没有以谋逆论罪,认为这是村野小民玩笑开得太大,判了很轻的杖刑。一桩惊天大案,就此冰消瓦解。范纯礼没有罗织罪名,没有妄开杀端,更没有利用这种高度敏感的社会性事件捞取政治资本,范家仁恕宽厚的家风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也保住了无数的家庭。

范仲淹:不计个人得失,每以天下为己任

无论得势还是失意,无论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范仲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为国为民,忠心耿耿。后人论宋朝人物,甚至“以范仲淹为第一”。范仲淹是做人做事做官的范本,比如他创新的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比如他坚持说真话的勇气,不计个人得失、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范仲淹对“小我”与“大我”、“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奉献”的处理,为后世景仰。诚如欧阳修所言,范仲淹“每以天下为己任”。也只有像他这样无私的人,去世的时候,才会让大家都感到悲伤,甚至“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

范仲淹临终时,《遗表》一个字也没提私事,空着手来,空着手去,但他依然活着,泽被后世,这是他不朽的生命! 千百年来,以“廉俭”为核心的范氏家风一脉相传。

《宋史》评价范家的时候有个结论,很公允,很高明:“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宋史·范仲淹传》),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一代王朝兴盛,必然有一代名臣辅佐。宋朝有了范仲淹这样的贤德之士,可以无愧于历史!

可以想象,也可以肯定:如果天下有成千上万户像范仲淹这样的家族,有这样良好的家风引导垂范,家族和睦,地方稳定,国家兴盛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