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版,或稱爰金、印子金、楚金鈑、楚金版等,中國古代貨幣,春秋晚期到戰國末期的黃金稱量貨幣,鑄行於楚國。金版在安徽壽縣大量出土當與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國國都東遷到壽春並命名爲“郢”有關,但由於“郢”是東周時期楚國國都的代稱,郢爰的鑄造並不是始於前241年。

金版,或稱爰金、印子金、楚金鈑、楚金版等,中國古代貨幣,春秋晚期到戰國末期的黃金稱量貨幣,鑄行於楚國。金版的形狀多爲版形,亦有餅形,多帶有鈐刻文字。

金幣上帶有的文字有“郢爰”、“陳爰”、“專爰”、“䣓爰”、“金”、“垂丘”、等印記,其中“郢”、“陳”、“專”等均爲地名,“爰”或釋讀爲“爯”,爲古代一種重量單位或貨幣單位,說法不一。

金版在湖北、湖南、安徽、陝西、河南、山東和江蘇等省都有出土。出土的金版最多的是“郢爰”。已發現的整版“郢爰”印有戳記多在五十個左右,每件約重250至260克。爰金含金量非常高,一般在93%-97%之間,只有少量的會在85%左右。

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的郢爰

楚國的金版早在東晉時已見著錄,《宋書·符瑞志》記載,東晉永和元年(345年),在舂穀城曾有出土。這是楚印記金鈑最早的出土記載。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異事》中記載:“壽州八公山側土中及溪澗之間,往往得小金餅,上有篆文‘劉主’字,世傳‘淮南王藥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謂之‘印子金’是也。”清嘉慶年間所纂的《鳳臺縣志》記述了當地出土“郢爰”金幣,仍稱其爲“藥金”;清末方濬益據《爾雅·釋器》中“餅金謂之鈑”和《周禮·職金》中“旅於上帝則共其金鈑”的記載,考釋其形制爲餅金、金鈑,並將其著作《綴遺齋彝器考釋》中所載的“郢爰”、“陳爰”定名爲“郢金鈑”和“陳金鈑”;其後有“郢爰黃金幣”、“郢爰金餅”、“郢金”、“金餅”、“金版”、“爰金”、“楚金鈑”等稱法,安志敏在《金版與金餅》一文中稱楚國金幣爲“金版”,而稱漢代麟趾金、馬蹄金爲“金餅”。簡柱華在《印子金正名》一文中認爲方濬益所稱的“金版”最爲合適。

楚興起於漢江流域的淅川一帶,楚人來源尚無定論。西周初年周成王時,熊繹被封爲子爵,楚國成立。建國後,逐步吞併周邊的方國、部落成爲雄踞漢江和江淮流域的強國。楚國盛產黃金,當時就有“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的說法,《管子》中曾提到“楚有汝漢之金”,可知楚國境內的汝漢流域在當時已是盛產黃金之地;而根據徐中舒《試論岷山莊王與滇王莊的關係》的觀點,四川麗水地區也是當時楚國黃金的重要產地。通過各地出土金版分析,楚金幣並非純金,且含金量不一致,不具地域特點,而是與楚國其他金器一樣具有自然金的特點。

楚國金版雖多鈐有文字,但並不是全部,也有無印金版,1979年安徽壽縣曾出土8件,整版重258.05-268.5克。

金版上的很多錢文的釋讀還沒有定論。由於早期出土金版中整版的較少,曾有對整版金版上有幾個戳記的討論,但隨着整版金版的大量出土,戳記已被證明僅是一種標記,並無定數。

楚金版的鑄造年代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金版在安徽壽縣大量出土當與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國國都東遷到壽春並命名爲“郢”有關,但由於“郢”是東周時期楚國國都的代稱,郢爰的鑄造並不是始於前241年。自楚昭王遷都至鄀時就稱其爲“鄢郢”,今湖北江陵被《漢志》稱爲“故楚郢都”,戰國楚頃襄王時楚都被秦攻破,楚王逃至位於今河南淮陽的陳城,也稱陳爲“郢陳”,再到楚考烈王遷都壽春,還是稱“郢”。湖北江陵、河南扶溝等地郢爰的出土也證實了郢爰在遷都壽春之前便有鑄行。“陳爰”當爲前275年遷都陳後鑄造,陳本來是一個小國,曾被楚多次滅國,在當時已是楚國城邑。“專鋝”的“專”也是地名,在魯國東部,該金版當爲楚考烈王八年滅魯後所鑄。因此,金版的鑄行時間應始於不早於公元前三世紀過多的時間。多地曾出土西漢時期泥郢爰、陶郢爰,說明至西漢,金版仍有使用。

除了金版,在已出土的同時期楚國文物中還發現了與金版相近的銀版、鉛版和金餅。銀版爲戰國時期楚國白銀稱量貨幣,鄭家相《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中收錄有一枚傳說出土於安徽壽縣的郢爰銀版,呈長方曲版狀。金餅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黃金稱量貨幣,多爲圓餅形,也有近似於方形的,有的表面還帶有刻文,發現的多已在入土之前就貝切成了碎塊。銀餅爲戰國時期的,呈圓餅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