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備:僅隨同鄒靖討伐黃巾軍,並無記載是否援助青州、穎川等地(《三國志·先主傳》雲: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被斬的六將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

《三國演義》是正史《三國志》之演義。清朝史學家章學誠批評:“唯《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致觀者,往往爲之惑亂。”(語譯:七分是史實,三分是虛構,導致讀者往往爲其所混淆惑亂。)演義裏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

民初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派學者積極澄清《三國志》,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正面人物進行再評價,胡適、魯迅等革新派學者也帶頭從釋《三國演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澄清真實歷史,中國大陸學者在改革開放前常繼承反傳統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解釋,援引《三國志》駁斥《三國演義》。

對數部演義總體上而言,《東周列國志》最重視史實根據,《三國演義》次之,《隋唐演義》再次之。

黃巾之亂

《太平要術》 : 南華老仙爲虛構人物,事實上張角應該得到于吉傳給宮崇的《太平清領書》,因此南華傳給張角《太平要術》爲虛構劇情。

劉備:僅隨同鄒靖討伐黃巾軍,並無記載是否援助青州、穎川等地(《三國志·先主傳》雲: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毌丘毅詣丹陽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爲下密丞。)

黃巾將領:程遠志、鄧茂、裴元紹、高升等黃巾軍將領皆屬虛構。

長社之戰:朝廷軍爲皇甫嵩、朱儁兩人對抗黃巾將領波才,並非張寶、張梁(《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六十一》雲:儁前與賊波才戰,戰敗,嵩因進保長社。波才引大衆圍城,嵩兵少,軍中皆恐,乃召軍吏謂曰:“兵有奇變,不在衆寡。今賊依草結營,易爲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其夕遂大風,嵩乃約敕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銳士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儁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封嵩都鄉侯。嵩、儁乘勝進討汝南、陳國黃巾,追波才於陽翟,擊彭脫於西華,並破之。餘賊降散,三郡悉平。)

宛城之戰:總共爲兩次,第一次爲黃巾軍波才、彭脫兩人殘存兵力,且爲孫堅所破。第二次纔是韓忠、趙弘,朝廷軍則爲朱儁、荊州刺史徐璆、南陽太守秦頡(第一次:《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雲:漢遣車騎將軍皇甫嵩、中郎將朱儁將兵討擊之。儁表請堅爲佐軍司馬,鄉里少年隨在下邳者皆願從。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儁併力奮擊,所向無前。汝、潁賊(即長社之戰餘衆)困迫,走保宛城。堅身當一面,登城先入,衆乃蟻附,遂大破之。第二次:《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六十一》雲:賊更以趙弘爲帥,衆浸盛,遂十餘萬,據宛城。儁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合兵萬八千人圍弘,……儁因急擊弘,斬之。賊餘帥韓忠復據宛拒儁。……俊因擊,大破之。)

張梁張寶:兩人皆爲皇甫嵩所殺,而非張寶被朱儁斬殺(《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六十一》雲:嵩與角弟梁戰於廣宗。……大破之,斬梁,……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

董卓方面

董卓討伐戰:討伐董卓地方聯軍一般認爲共有十三路,分別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廣陵太守張超,濟北相鮑信,長沙太守孫堅以及奮武將軍曹操。在《三國志·武帝紀》列舉諸路軍馬時其記載爲:“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觽各數萬,推紹爲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資治通鑑第五十九卷·漢紀·孝獻皇帝·初平元年》則記載爲:“春,正月,關東州郡皆起兵以討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紹爲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諸將皆板授官號。紹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冀州牧韓馥留鄴,給其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邈弟廣陵太守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俱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衆名數萬。……荊州刺史王睿與長沙太守孫堅……亦皆起兵(王睿不久被殺)。”這條記載可能是所謂“十三路”說法的史料證據,可見所謂無論是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討董,還是有史實依據的十三路討董地方聯軍都屬於後人附會。另外參與討董的地方官頗多,只不過一般因其未能正式會盟而不被列舉,而各自討董事蹟又可散見於《後漢書》、《三國志》列傳中,《資治通鑑》有所總結。下文稍作列舉:陳國相許瑒、陳王劉寵、潁川太守李旻、西河太守崔鈞等亦起兵反董,因未參與會盟而不在名列之中;河南尹朱雋身處朝中,後棄官反對董卓而起兵。《九州春秋》記載青州刺史焦和“務及同盟,俱入京畿”,但之後黃巾軍在青州復興,“和不能御”,而後病卒。

貂蟬:歷史上並無貂蟬其人。文學作品中的貂蟬,最早由宋、金、元民間藝人創造,後經戲劇家、小說家充實,原型爲董卓的一名侍婢,呂布曾與此女私通。演義中鳳儀亭擲戟事件,則由另一個小事件移花接木而成。(《三國志·呂布傳》雲: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韂。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爲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合,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祖茂掩護孫堅撤退:祖茂掩護孫堅是爲了抵擋徐榮而不是華雄,正史也無記載祖茂被華雄所殺。查《三國志·孫堅傳》及資治通鑑等史書可知,袁術不給孫堅發糧草,與孫堅遭襲、突圍中赤幘換祖茂頭盔、由祖茂引開追兵、逃一命等都是事實,但先後順序卻與《演義》不同。《三國志》的描述是孫堅將赤幘傳與祖茂後,祖茂見追兵勢衆,將赤幘套在墳前燒柱上騙過了追兵得以脫身。從此以後再無此人記載。按史書記載,是孫堅戰敗在先,袁術不發軍糧在後,二者沒有因果關係;但於《演義》中,二者先後順序卻被顛倒,使袁術不發軍糧成孫堅兵敗之原因。而《演義》中則是祖茂認爲孫堅的赤幘過於顯眼,主動提出交換頭巾的要求,並將赤幘套在廢墟中柱子上意欲分散華雄注意力以求伏擊,但伏擊失敗而被華雄陣斬。另《志》中記載孫堅先爲徐榮所敗,而後組織反擊擊敗董卓軍,並將華雄梟首,演義之中則是華雄一路擊殺諸侯聯軍各色龍套“大將”以爲關羽之勇武做鋪墊。

牛輔:牛輔逃跑的原因是軍中大亂,一些人背叛牛輔,而牛輔還以爲每個人都反叛,所以與其親信攴胡赤兒等五六人帶財逃跑,途中,赤兒貪財害死牛輔,將其首送去長安。《演義》改爲牛輔因爲敵不過呂布才帶財逃跑,還寫赤兒斬了其首之後交給呂布。

徐榮:董卓軍對關東軍中戰功最彪炳的戰將,然而在三國演義中,卻將之列入不重要的地位,草草帶過。曾擊退與董卓軍交戰的曹操跟孫堅,阻擋在前的就是徐榮。這一仗,曹操慘敗,甚至自己的戰馬被射倒,還要曹洪支援馬匹,然而羅貫中一筆“交馬數合,(夏侯)惇刺徐榮於馬下。”史實上徐榮死於新豐之戰,戰死在亂軍之中。孫堅對董卓軍幾乎是百戰百勝,唯一輸的一場,就是對上徐榮,也是以孫堅的慘敗作結。

李儒:在正史上既非董卓女婿,也未任其軍師。

胡軫:病死,並非程普所殺。

袁紹方面

文丑:三國志中,曹操以輜重棄置路上,使文丑兵士搶奪,造成混亂,而被曹操以未滿600的兵力突襲,死於亂軍中。而殺死文丑者未記載。晉朝《二王尺牘》與宋朝史家洪邁的《容齋隨筆》考據認爲是文丑在南坡時跟顏良一樣爲關羽手殺於萬衆之中,但沒提到文丑是爲顏良報仇而來,《山西通志》也有類似記載。(《三國志·武帝紀》雲: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爲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二王尺牘》雲:(關羽)覓跡求功,刺顏良於白馬,誅文丑於南坡,丞相(曹操)厚恩,滿有所報。每留所賜之物,盡在府庫封針。伏望臺慈,俯垂鑑照。《容齋隨筆》雲: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丑於萬衆之中。《山西通志》雲:(關羽)斬顏良於白馬,誅文丑於南坡)

高覽:投降曹操後,再無記載其下落。而非演義中,於汝南斬殺劉闢,後被趙雲所殺。

麴義:非死於界橋之戰與趙雲單挑。而是在袁紹擊敗公孫瓚的過程中屢立功勞,恃功而驕引起袁紹不滿,因此被殺。(《三國志·袁紹傳》引《英雄記》雲:麴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後漢書·袁紹傳》亦云。)

漢末時代

十常侍:《後漢書》卷一〇八中記載漢靈帝寵信的中常侍爲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12人。演義中則爲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等10人,其中曹節、侯覽二人雖然實有其人,但早在黃巾之亂之前就死亡。

張翼德:正史張飛字益德,並非演義裏的翼德。(《三國志·張飛傳》雲: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演義誤作翼德可能是印刷出錯,因爲嘉靖本依然是作“益德”。且宋元以後,由於說書藝人多從翼德之說,社會普遍認爲張飛字翼德,以至於四庫全書從翼德說而不從宋代古本益德說)

桃園結義:正史並無寫到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有結拜,只提到劉備待關、張二人“恩若兄弟”。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雌雄雙股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倚天劍、青釭劍、方天畫戟、三尖兩刃刀、鐵脊蛇矛、鐵蒺藜骨朵等爲虛構,用以描述人物性格。偃月刀一般是練習用的大刀,由於過重不適合戰場使用。而方天畫戟是隋唐以後纔出現的武器。

張飛鞭督郵:爲劉備所爲,因督郵拒見劉備,劉備將督郵縛杖。(《三國志·先主傳》雲: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着馬枊,棄官亡命。)

丁原:此人爲幷州刺史而非荊州刺史,長期鎮守北部邊境,雁門馬邑人張遼最早即爲其部下。董卓進京時的荊州刺史爲後來被孫堅逼死的王睿。

曹操獻七星刀:虛構故事,演義中曹操借獻刀刺殺董卓未遂,實是曹操認爲董卓終必敗,連夜潛逃回鄉里。(《三國志·武帝紀》雲:卓表太祖爲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又引王沈等著《魏書》雲: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

陳宮捉放曹:“捉放曹”一事於史有載,但另有其人,姓名已不可考,陳宮是東郡人,《三國志》關於他的最早記載是引《世語》說他勸時任東郡太守的曹操領兗州牧,因此陳宮應當是在曹操被任命爲東郡太守的191年開始跟隨曹操,不可能“捉放曹”。(《三國志·武帝紀》雲: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爲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爲請得解。又引《世語》雲:中牟疑是亡人,見拘於縣。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鉨,因白令釋之。)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有三種不同的版本,分別記載於《三國志·武帝紀》引《魏略》、《世語》和《孫盛雜記》。《魏略》中呂伯奢並不在家,呂伯奢的兒子夥同賓客要打劫曹操,被曹操反擊殺死。《世語》則說呂伯奢的五個兒子對曹操禮遇備至,但曹操自己多疑,於夜晚殺了呂家八人。《孫盛雜記》則說曹操聽到食器的聲音,誤會對方要對付自己,因此趁夜殺了對方,之後很悲痛地說了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演義系綜合這些記載並依曹操爲反派的基調改編而成的版本。

曹操發檄討董卓:爲東郡太守橋瑁所爲。(《三國志·武帝紀》引《英雄記》雲: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華雄斬鮑忠:鮑信並沒有名爲鮑忠的弟弟,亦沒有擅自派兵襲擊過華雄,而鮑忠的原型爲鮑信弟鮑韜。

關羽溫酒斬華雄:華雄爲孫堅的軍隊所殺,而且被梟首。(《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雲: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三英戰呂布:虛構劇情,呂布實際上是被孫堅擊退。(關於孫堅擊敗呂布,《後漢書·董卓傳》有詳細記載:明年,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卓遣將胡軫、呂布攻之。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布敗走。……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覆破走。)

趙雲大戰文丑救公孫瓚:虛構劇情。趙雲爲鄉里公推,率領家鄉子弟兵投靠公孫瓚。(《三國志·趙雲傳》關於趙雲的記載僅二百四十五字,裴松之引《雲別傳》充實了趙雲的形象,據《雲別傳》記載: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爲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連環計:《三國志》尚未記載貂蟬其人,但呂布確與董卓侍婢有染。(見前文貂蟬,關於王允聯合呂布殺董卓,《三國志·呂布傳》雲: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爲內應。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三國志·董卓傳》又云: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是時,天子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布使同郡騎都尉李肅等,將親兵十餘人,僞着韂士服守掖門。布懷詔書。卓至,肅等格卓。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詔”,遂殺卓,夷三族。)

羣雄割據

孫堅之死:由於只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被射殺於死於峴山。(《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雲: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爲祖軍士所射殺。)

馬騰勤王:馬騰本爲政府軍,後落草爲寇,割據一方,不曾勤王,並與董卓聯合,但後繼的李傕、郭汜沒能答應馬騰私事要求,馬騰才聯合劉焉等發兵攻打。該戰相關記載中並沒有提到馬超,故馬超連殺李蒙、王方二將亦屬虛構。

胡赤兒之死 :此人爲西域胡人,名字應爲“攴胡赤兒”,正史無寫赤兒是如何死,梟牛輔之首後再沒記載。

破劉繇 :首功爲孫堅之妹、徐琨之母。

活捉太史慈之計 :正史沒有記載,屬虛構。

詐死破呂 :屬虛構。

陶謙:形象與史實不符。於《演義》中是個和藹可親的老好人,實際上陶謙剛直不阿,直言犯上。

臧霸:與呂布是同盟關係而非下屬。

屠徐州:演義裏曹操只屠了一次徐州。

驅虎吞狼之計 : 當時荀彧留守鄄城,曹操與呂布交戰時,說退攻過來鄄城的郭貢,與程昱,夏侯惇力保三城,後來曹操打算奪取徐州,消滅呂布時,只阻止曹操進攻徐州企圖。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劉備並沒有借古人之言也沒說過此話。

關羽與杜氏:呂布被曹操與劉備聯軍圍於下邳,派部將秦宜祿求援,秦宜祿的前妻杜氏及其子秦朗留在下邳。關羽以其妻沒能生子,請曹操讓他娶杜氏。曹操答應了他,但曹操懷疑關羽是貪好杜氏的美色,並在確認杜氏的美貌後佔爲己有,關羽因此心不自安。

張遼降曹 :三國演義中張遼在白門樓上表現剛烈,罵呂布爲“匹夫”,大呼曹操爲“國賊”,視死如歸。曹操下令絞殺呂布後,劉備、關羽爲張遼求情,曹操便待張遼以上賓之禮。張遼感其恩情,於是投降。正史裏張遼在呂布兵敗下邳後,就直接投降曹操,《三國志·張遼傳》:“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衆降”。

劉安殺妻:純屬虛構,劉安亦爲虛構。

皇叔劉備:三國演義爲了顯示劉備的地位,把他塑造爲繼承漢室正統的君主,而爲劉備編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譜,排一排劉備就變成了皇叔,而這個稱號正是劉備用來對抗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法寶。史實上,劉勝的兒子劉貞,因爲沒有按朝廷規定獻納酎金,而失去侯爵資格,後來又經歷戰亂及政治紛爭,早已家世式微,族譜不明,只能確認劉備是漢室之胄;而輩份不得而知。

禰衡:演義裏是在張繡投降(199年)之後才投靠曹操,實際上禰衡已亡。禰衡只善評孔融,楊修;但惡評陳羣,司馬朗,荀彧和趙融,荀攸,郭嘉,程昱,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呂虔,滿寵,于禁,徐晃,夏侯惇和曹仁都沒被禰衡評論。後來禰衡打鼓之後走到曹操面前裸衣也沒罵曹操,在正史,禰衡演奏了《漁陽三撾》之後就在曹操面前脫完所有的衣,後換鼓史(演義改寫鼓吏)制服再擊鼓就走人。後曹操要送禰衡去劉表處的原因不是禰衡擊鼓的事情,而是禰衡拿棰在曹操營門前罵曹操才被送走。後來,事實上那些人因禰衡品行而有心機地以歡送會來作弄禰衡,而且荀彧當時不在場。後來禰衡不是罵黃祖是被祭拜的鬼神,而是罵其“死公”才被黃祖處死。

官渡之戰

朱靈、路昭被劉備騙走五萬兵馬:朱靈爲名望僅次於徐晃等五子良將的優秀將領,並無擔任過劉備的監軍及被劉備欺騙。路昭在正史的名字記爲“路招”。

徐州誅車胄:劉備所爲。

張飛智擒劉岱:劉備軍確實擊敗過名爲劉岱的曹軍將領,但此人並非參與討伐董卓的兗州刺史劉岱。兗州刺史劉岱在討伐黃巾餘黨時與鮑信一同遇害。

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非有“土山約三事”。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

關羽誅顏良與文丑:文丑死於曹軍亂軍之中,三國志中殺死文丑者不明。晉朝《二王尺牘》、宋朝著名史家洪邁的《容齋隨筆》史料考據認爲“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丑於萬衆之中”,地方史《山西通志》也採取這種說法 ;顏良在三國志中明確是關羽所殺。關羽爲回報曹操,與袁軍對戰時眼見顏良旗幟便拍馬衝鋒,在萬軍之中砍下顏良人頭。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而刺客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奴與門客,並非被于吉嚇死。

於頤和園的關雲長千里走單騎壁畫

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被斬的六將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

淳于瓊酒醉誤事:曹操軍成功偷襲淳于瓊把守的烏巢糧倉爲真事,但沒有淳于瓊喝醉酒不管事而被曹軍偷襲的記載。

袁尚射殺史渙:徐晃的副將史渙在河北平定後受封爲列侯,《三國志》沒有此人的單獨傳記,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記載在建安十四年(209年)病死。

許攸之死:許攸系被曹操直接下令處死,並非爲許褚所殺。

遺計定遼東:虛構劇情,郭嘉暴斃而亡,沒留下任何計策。

古城斬蔡陽:東漢無縣名古城者。蔡陽與劉備交戰,兵敗被殺,詳情不明。

趙雲臥牛山歸順:早在劉備爲公孫瓚客將,趙雲已追隨劉備。或說期間趙雲一度以兄喪辭歸鄉里,待劉備投奔袁紹兩人重逢,再度追隨劉備。

趙雲殺張武奪的盧:張武爲虛構人物。的盧來源不明,且僅見於劉備躍馬檀溪故事中,此外再無記載。張武、陳孫的現實原型爲對抗劉表的荊州豪強張虎、陳生。

赤壁之戰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虛構,正史及野史皆雲孫策託孤於張昭而無周瑜。

孫權報仇討伐黃祖 :演義裏孫權命周瑜爲大都督,總水陸軍兵。三國志裏孫權御駕親征,周瑜只是前部大督。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不多。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所以徐衆說:“徐庶母爲曹公所得,劉備遣庶歸北,欲爲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曹公亦宜遣允。”讓徐庶與靳允形成對比,對劉備放徐庶走的決定,認爲十分恰當。體察人情,不違揹人倫常理,所以亦認爲曹操也應該放靳允走。

徐庶一言不發:其母沒有自殺,徐庶最後官至御史中丞。

火燒博望、新野:火燒博望劉備所爲,當時諸葛亮未出山鎮:而火燒新野並無記錄。

張飛陣斬夏侯蘭:夏侯蘭爲趙雲的同鄉朋友,博望坡之戰,爲趙雲所擒,趙雲推薦其成爲軍正。

魏延挺身砍死守門將士欲讓劉備進襄陽:虛構。

長坂坡七進七出:應爲長坂,趙雲護送劉備家小撤退實有其事,但七進七出爲誇張描寫。

劉備摔阿斗:虛構。

糜夫人跳井:麋夫人於建安五年後事蹟不詳。

張繡之死 : 張繡不是被趙雲殺死,而是病死或因曹丕胞兄曹昂之仇而自殺。

怒吼長坂橋:該是張飛先斷橋再大哮,曹操等人並未到場。

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爲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爲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爲諫議大夫。

諸葛亮舌戰羣儒:只記載了諸葛亮面見孫權,但是東吳主戰派及主和派相爭日盛;諸葛亮出使一爲節使,二爲遊說。

周瑜智算蔣幹:實蔣幹於赤壁戰後遊說周瑜不成。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戰,況且曹植當時未作《銅雀臺賦》,所謂曹操欲佔東吳二喬之事乃民間傳聞,唐朝詩人杜牧在《赤壁》一詩中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橋(喬)。”可見唐朝已有此傳。其後半句來源於“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一句,事實上《三國志》裏全文記載了《銅雀臺賦》,卻沒有這兩句,純系後人僞作。

草船借箭:並無此事,相似事件發生在曹操與孫權於濡須之戰,孫權使用了此計。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苦肉計應無。

蔡瑁張允之死:曹操並無因反間計殺害兩人,蔡瑁降曹後歷任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封爵爲漢陽亭侯。而張允則在降曹後,史書便無記載。

毛玠接掌水軍:爲虛構故事。

劉馥之死:純屬虛構,事實上劉馥是病死,不是爲曹操所殺,逝世前也立了大功,曾於合肥築城牆,死後不久,孫權攻過來,形成合肥之戰(第一次),由於當時戰役靠此防牆,使到孫權無功而返,當時的合肥人民對馥更追念。但其子不是劉煕,應爲劉靖,劉馥跟劉煕的關係應爲祖孫關係。

闞澤:闞澤爲東吳重臣,是受孫權尊重的人物,從未參與過軍事行動。

龐統獻連環計:連環是曹操之決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孔明求東風:純屬虛構,江東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

華容道:趙雲、張飛、關羽在曹操退路埋伏爲故事情節,地方官史《山西通志》僅記載關羽於華容釋放了曹操一事。而劉備意圖抓回兵敗的曹操時已被曹操跑掉。

赤壁之戰劉備之功:《莊嶽委談》:‘赤壁破曹,玄德功最大。考《昭烈傳》:‘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而不言周瑜及魯肅。(傳)俱言與備併力,陳壽書《諸葛傳》後亦言權遣兵三萬助備,備得用與曹公交戰,大破其軍,則當日戰功可見。今率歸重周瑜,與陳壽《志》不甚合。’

赤壁火攻:乃黃蓋所提,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

甘寧斬馬延、張:虛構,馬延與張在建安九年倒戈降曹後不見正史記載。

韓當刺殺焦觸、周泰砍張南:虛構。

三國鼎立之前

借荊州:實爲借南郡。

南郡之爭:沒有發生,是周瑜死後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

荊南之役:劉備徵荊南,四郡太守望風而降。但《三國志》的裴松之注有金旋“領武陵太守,爲備所攻劫死”的記載。

趙雲拒娶樊氏:趙雲以趙範被迫暫時投降,居心叵測,怕受到趙範牽連。

黃忠戰關羽:黃忠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然而韓玄也沒被魏延殺死。

孫劉聯婚: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聯姻之一,孫夫人後來確實迴歸東吳,但沒有投江自盡的紀載。

老黃忠:正史並無記載黃忠年齡。《三國志·蜀書十一》費詩的傳記雖有“羽聞黃忠爲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的記載,但在當時“老兵”爲詈語,與“老革”、“兵子”等類同,未必指涉年齡。

周瑜建議軟禁劉備:《演義》裏,周瑜用“劉備以梟雄之姿,有關、張、趙雲之將,更兼諸葛用謀,必非久屈人下者”勸諫孫權。然而史實中周瑜僅言及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危險性,沒提諸葛亮和趙雲。當時諸葛亮還少被提及,日後名聲才漸漸追上關張,至曹操得隴望蜀時,劉曄已將“諸葛亮明於治國”與“關羽、張飛勇冠三軍”並舉。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無採用周瑜之美人計。

周瑜心胸狹窄:實際上週瑜器量廣大、以謙服人,對同仁更是恢廓。他只因看出劉備的潛在威脅,曾於赤壁之戰後向孫權獻計加以抑制,惜未被採納。

三氣周瑜:周瑜出征西蜀前已去世。史籍上未有記載周瑜與諸葛亮有過任何衝突。

周瑜之死: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於巴丘。

吊周瑜:吊周瑜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周瑜與孔明: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

馬超興兵:正與史實相反,馬超起兵在先,令到馬騰遇害。馬騰與韓遂反目後,留下長子馬超統領軍隊,自己帶家眷投效曹操,居鄴城,任漢朝衛尉。而韓遂並沒有投降曹操(最後在羌胡的地盤爲其部將郭石所殺)。馬超、韓遂興兵反叛後,馬騰與其二子馬休、馬鐵爲曹操所殺。

婁圭 : 籍貫爲南陽人,不是京兆人,於《三國志·崔琰傳》“南陽許攸、婁圭”有記載。此人在正史中爲曹操的幕僚,在馬超之亂平定後被曹操殺害,並非突然出現在戰場上,教曹操用冰水築沙城後又突然消失的神祕隱士。

割須棄袍:戰況確實很激烈,曹操也有敗仗。敗走時軍心潰散、諸將皆惶懼,十分落魄;但官史無載割須棄袍。丁斐用牛羊引誘西涼兵,令曹操得以逃脫則爲真事。

馬超陣斬李通:正史評價李通爲“勇冠三軍”,並無與馬超交手被陣斬的記載。李通是在二年前迎接曹仁撤出南郡途中病死。

許褚裸衣戰馬超:沒有記載。只有馬超與曹操談判時,本欲襲擊曹操,但被曹操身邊的許褚一瞪,便沒有付諸實行。

張松獻圖:應爲劉備詢問張松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松繪製了地圖給劉備。

落鳳坡:張任已遭劉備軍擒殺,龐統親臨前線督軍進攻雒城時中流箭死去。落鳳坡實際並不存在。在《三國演義》中,落鳳坡在四川雒城。在《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中,“雒城”全都寫作“落城”。

馬超戰張飛:是馬超私自寫信給劉備請求投靠,並無小說中張飛和馬超大戰兩百餘回合不分勝負,後被諸葛亮招降一事。

荀攸:荀攸不是因憂憤至病死,而是隨曹操出征時去世。

三國成立之時

太史慈之死:實於赤壁之戰前兩年(公元206年)病歿。

太史亨:真正名字爲太史享,不是演義所說的“太史亨”。

陳武:正史未記載龐德斬陳武,陳武戰死於濡須但未知被何人所殺,無戰袍被卡在樹枝一事。

徵漢中:徵漢中時的總指揮是劉備,法正參謀。

管輅算卦:實際上未幫過曹操算卦,而漢中之戰爆發時,管輅只有8歲。

嚴顏:嚴顏不願投降而寧受斬,張飛義而釋之,並待之爲賓客。於劉璋投降後並沒有再記載。而並非演義中成爲劉備的大將,並在漢中之戰成爲黃忠的副將及立大功。

孟子慶:孟達表字原子敬,因要避諱劉備叔父名字“劉子敬”,所以改表字爲“子度”,而不是“子慶”。

王必酒醉誤事:耿紀、韋晃發動叛亂、射殺王必確有其事,但正史無記載其嗜酒誤事。

計奪天蕩山:純粹虛構。夏侯德亦屬虛構人物。

黃忠斬韓浩:韓浩在正史上曾救出被綁架的夏侯惇及向曹操建議實行屯田制,其爲韓玄之弟及被黃忠斬殺系演義虛構。

趙雲漢水救黃忠:黃忠逾期未歸、趙雲出去找沒找到,卻遇到曹軍,便且戰且退回營寨,而後立下空營計(空城計)。沒有黃忠去向的記載,曹軍將領有哪些亦不詳。

徐晃背水一戰:純屬虛構。

諸葛亮智取漢中: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內政和後勤補給。黃忠擊殺夏侯淵後,劉備就下令據守險要不出戰,直到曹操強攻不下自行退兵。

張郃力勸夏侯淵勿中法正之計:史料並未記載張郃勸諫之事,反倒是劉備軍在走馬谷放火燒敵寨,夏侯淵守南圍,張郃守東圍,張郃被劉備軍戰至不利,夏侯淵只好分兵給張郃,最後根據《太平御覽》記載,夏侯淵爲了補救被火燒掉的防禦工事,被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偷襲而亡。

雷銅與吳蘭之死:雷銅不是跟張郃交戰時被殺死,而是隨吳蘭軍隊與曹洪交戰被曹洪殺死。吳蘭則是爲曹洪所破,陰平氐人強端所殺,不是曹彰所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曹洪破吳蘭,斬其將任夔等。三月,張飛,馬超走漢中,陰平氐強端斬吳蘭,傳其首。”)

五虎大將:劉備並沒有封“五虎大將”,只有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並列爲前、右、左、後將軍。五虎將是因爲三國志中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的傳記放在同一章,後世穿鑿附會。

周倉與胡班:虛構人物,歷史上沒有記載。胡班可能指蜀將吳班。

關羽單刀赴會:魯肅邀請關羽談判,雙方軍馬都駐在百步之外,僅雙方將領攜帶單刀與會,各自據理力爭。魯肅並未設計埋伏,關羽也沒有恃強挾持魯肅。

虎女安肯嫁犬子:純屬虛構。

刮骨療傷:確實有此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羽嘗爲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但關羽中箭的時間和原因不詳,亦也沒有和馬良下棋的說法,操刀的醫師亦不明。

水淹七軍:實有其事,因爲當時剛剛好下大雨,使到漢水泛溢而成,但當時于禁被俘後並無向關羽屈膝求饒的記載。同時于禁的將軍職已是左將軍,並非小說中的徵南將軍。(《三國志·魏書·于禁傳》: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龐德的隸屬:龐德早已隨曹仁征戰樊城,並非小說中於禁七軍的先鋒。(《三國志·魏書·龐德傳》載: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樊下諸將以德兄在漢中,頗疑之。)

傅士仁勸糜芳降吳:士仁姓士名仁,傅字可能是史書傳抄出錯的衍字。士仁實與糜芳分隔兩地,誤判大勢已去,才涕泣投降;糜芳則備妥牛酒開城,並被吳軍視爲與其一心者。

關羽麥城拒降:陳壽並無記載明確拒降,但有關羽以僞降謀突圍的記戴。而在其他二十四史的記載中,南北朝當時世人普遍知道關羽是不願投降而忠誠殉節。

玉泉顯聖、追命呂蒙:玉泉顯聖改編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呂蒙確實於奪取荊州後不久便去世,但正史未記載其死因。

華佗之死:

《三國志·方技傳》記載,華佗是被曹操處死,但不是因爲頭痛開刀之事於220年處死,而是於208年處死,原因是曹操發病,要求華佗來醫治,華佗騙曹操說其妻發病,之後被捉到,拿去拷刑。押獄吏的姓名未知,主要拷刑時如同。荀彧求情曹操仍然殺之,華佗死後,曹衝夭折,曹操才後悔處刑華佗。《演義》把華佗給增壽12年了,而且還爲關羽操刀治療。

民國史學家陳寅恪的論文《三國志曹衝華佗傳與佛教故事》認爲華佗史無其人,其刮骨療毒、預言陳登之死乃至被曹操殺害等事蹟皆爲附會印度古代神醫傳說虛構而成。

曹操頭疼病:曹操逝世病因未知。

關平:關羽長子,不是義子,隨羽臨軍。

三國鼎立之後

關興:弱冠(近20歲)就因爲才高而出任了侍中、中監軍,於夷陵之戰後數年死去。

關索:只見於野史中。

張苞:雖稱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張遵。

甘寧、黃忠之死:兩人皆在夷陵之戰前三年(220年)病死。

朱然之死:實在夷陵之戰中爲孫權立了戰功,截斷劉備退路,病死於249年

潘璋之死:實在夷陵之戰中爲孫權立了戰功,砍殺馮習等人,病死於234年,除朱然與潘璋外亦有多名吳國將領被寫死於夷陵之戰。

馬忠 (東吳) : 東吳馬忠(三國時期有二個馬忠)不是被麋芳和士仁殺死,而是捉了關羽之後再也沒記載。

麋芳和傅士仁被劉備處斬 : 事實上麋芳和傅士仁也沒有要回來蜀國的打算。

範疆和張達 : 範彊與張達殺死張飛投奔東吳之後再無記載,而不是被劉備殺死。

白帝城託孤:劉備臨終是託孤與諸葛亮和李嚴二人,但是仍然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主要情況雷同。

八陣圖:八陣圖是諸葛亮所作的兵法圖陣,所謂八陣是爲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及蛇蟠陣,每個陣形都由三十二隊士兵所組成。 晉朝幹寶的《晉記》以及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亦有記載。但不是神怪石陣、迷宮。

張遼之死:實爲病死,而非被丁奉射殺。

馬良 : 於公元222年於夷陵之戰戰死,不是於諸葛亮征戰南蠻時病死。

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七擒孟獲。但《漢晉春秋》及《華陽國志》中有說過“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而祝融、孟優、鄂煥、楊鋒、木鹿大王、朵思大王、帶來洞主、金環三結、董荼那、阿會喃、兀突骨、忙牙長等南蠻軍將領都是小說所創作。張嶷、馬忠爲南蠻女將所擒亦爲虛構情節。參與叛亂的高定在正史中爲叟族酋長,最後被殺;在演義中爲蜀漢郡守,最後倖存。

馬超 : 於公元222年守成都時病死,不是於公元225年病死。

劉永、劉理 : 《三國演義》裏說劉永、劉理都是吳夫人生的,《三國志》上只講劉永是後主庶弟,沒講是不是吳夫人生的。《三國志》又說劉理是“後主庶弟也,與永異母”,所以劉理的生母又與劉永的生母不同。

蜀漢伐曹魏

六出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

關興斬越吉:純屬虛構,越吉亦全屬虛構人物。

趙雲力斬五將:純屬虛構,韓德等將亦全屬虛構人物。

程武計困趙雲:純屬虛構。時諸葛亮命趙雲擔任偏軍主帥,旨在引誘魏軍主力,卻被魏軍主帥曹真擊敗,魏軍主力則由張郃率領直取諸葛亮,大破諸葛亮前鋒馬謖於街亭。故亦無諸葛亮命關興、張苞救趙雲一事。

夏侯楙 : 表字子林,不是子休,也不是夏侯淵兒子,而是夏侯惇兒子。確實參與了抵禦諸葛亮北伐,負責鎮守長安,但沒有敗給諸葛亮的記載,更沒有投奔過羌胡。

諸葛亮智取三城:三郡望風歸降,姜維智勇力抗諸葛亮故事亦屬虛構。

梁緒梁虔兄弟:無相關紀載此二人是兄弟。

司馬懿破馬謖:實爲張郃所爲,非司馬懿指揮或授計。

《後出師表》:多認爲是後人僞託,並非諸葛亮所作。

司馬懿與諸葛亮:諸葛亮頭三次北伐時,魏軍並非司馬懿統領。

徐晃之死:實際於公元227年病死,並未於公元228年參與討伐孟達而被孟達射死。

空城計:街亭戰敗後,魏軍並未對蜀軍進行追擊。諸葛亮只是曾把西縣的民衆與糧草遷移而已。且當時魏軍主將也非司馬懿,而是張郃。空城計是郭衝講的故事(郭衝五事中第三事),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加以引用,目的是駁斥該故事不實。

氣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陽。

罵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

孟達之亂 : 申耽和徐晃沒參與,申耽自從於三國志記載的樊城之戰一事,背叛劉封投降曹魏之後再沒記載,大概是孟達之亂髮生之前就逝世,而申儀因爲攔孟達去路有功,被司馬懿召去京師後轉任爲樓船將軍,而央視版的《三國演義》又虛構司馬懿平孟達之亂後處死申儀和申耽,原因是不可信任,反覆無常。

火燒上方谷:虛構。

張郃之死:實爲司馬懿強迫張郃追擊而非張郃自願。

七星燈續命:虛構。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不能證實是諸葛亮遺計,《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祕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軍相近時,蜀漢將軍姜維令長史楊儀反旗鳴鼓做勢佯攻,司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軍入谷然後發喪。當時在蜀中就傳開了“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笑話。

魏延反叛,被馬岱誅殺:魏延與楊儀不和,互控反叛、兵戎相向,蔣琬、費禕等人都懷疑魏延以致魏延衆叛親離,兵敗被殺。楊儀因事後待遇對蔣琬不滿,妄語遭費禕告發,獲罪而自殺。

三國末年

姜維自降後將軍:歷史上,姜維不是因張嶷戰死自降後將軍;而是因蜀中百姓及大臣不滿其北伐失敗,才自己上書後主自降後將軍。

夏侯霸之死:歷史上,沒有記載夏侯霸的死因,按照《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夏侯霸獲諡在景耀三年(260年)後主追諡關羽、張飛等將之前,惟追封不詳。而非演義中,他在洮陽之戰中了鄧艾的空城計而被亂箭射死。

俄何燒戈:俄何、燒戈是兩個人,被演義誤作爲同一個人,在正史應爲郭淮所殺,不是自殺[16]。

李歆:《三國演義》中名字採用李歆,《三國志陳泰傳》與《資治通鑑》名爲李歆但《三國志後主傳》和《華陽國志劉後主志》爲李韶。

李歆突圍:姜維伐魏之時與句安一同鎮守麴山,演義中遭郭淮命副將陳泰領兵攻之,李歆撞出重圍,姜維令人送李歆入川養病。而句安於麴山城中苦等援兵不至,乃開門降魏。《三國志》則是李韶與句安等不到援兵而降魏將郭淮、陳泰。

郭淮之死:實際郭淮於公元255年病死。並非演義中,追殺姜維時中了姜維射的箭而死。姜維射殺郭淮的情節可能改編自《周書·王雄傳》中斛律光射殺王雄的情節。

閻宇:並非勢利無能的人物。

姜維之死:姜維並非自殺身亡,而是在鍾會之亂中與鍾會戰死。而姜維死時是六十二歲,非演義中的五十九歲。

黃皓之死:蜀國滅亡後,鄧艾聽說黃皓是個奸險的小人,打算殺了他,黃皓賄賂鄧艾親信而逃過一死,此後沒有他的蹤影。演義中爲司馬昭下令凌遲處死。

孫皓的寵臣岑昏:正史記載其官至九卿之位,沒有說其爲宦官。

留平之死:孫皓雖然有殺死留平之意,但不是被誅九族,而被毒酒毒殺,但幸好還有解藥可活,一個月之後就憂鬱而死。

其他

胡赤兒:此爲“攴胡赤兒”的誤讀,而“攴胡赤兒”指爲一個叫“赤兒”的月支胡人(“攴胡”爲“月支胡”簡寫,一種種族,《三國志》所敘述的意思爲攴胡人赤兒),從《三國志》後文“赤兒等利其金寶,斬首送長安”可爲證。

關羽出世年份:《演義》記載關羽生年爲公元162年,但許多學者說關羽生於農曆160年6月24日。1678年,王朱旦修復古井時留意到關羽墓磚,刻有羽祖父及父親兩世表字及生卒年月等,還說明關羽家庭狀況,也證實了關羽出生於農歷160年6月24日。

陸遜年紀:《演義》記載陸遜在夷陵之戰只有二十七歲,即生於公元194年。但從《三國志》記載其出生年份則爲公元182年,因此他在夷陵之戰時已四十歲。同時他並非演義中描述沒有帶兵經驗,之前曾參與赤壁之戰及樊城之戰等。

廖化來歷:廖化起初爲關羽主簿,從來無參與黃巾之戰,但演義寫廖化超過九十歲(從184年參與黃巾之亂出現至264年),公元261年(景耀四年),都護諸葛瞻開始統領朝政,右車騎將軍廖化路過宗預府,想同宗預一同到諸葛瞻住所拜訪。宗預說:"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可推估廖化死時莫約七十多歲。

地理大搬家: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邊,將陳倉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斜谷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還有長坂坡並非山丘名,而汜水關和虎牢關實是同一關卡的兩個名稱,而非兩個不同的關。並且虛構出徐州城、蕭關。

行政區劃錯誤:益州在唐朝方有西川稱號——來自劍南西川節度使,三川的前身劍南道的領地才相當於三國時期的巴蜀地。三國時全國的一級行政區爲州,全國也只有十五州,所以演義中的“西川五十四州”說法不成立,據《後漢書·郡國志》,“五十四州”當作“五十四縣”,指作爲益州主體部分的漢中郡、巴郡、廣漢郡、蜀郡、犍爲郡五郡的轄縣數

西蜀的稱呼:西蜀是東晉譙縱政權正式稱呼,宋朝以後文學多以西蜀指巴蜀地區,其中以西蜀專指蜀漢者極少。

追封糜夫人爲皇后:歷史上,劉禪並沒有追封糜夫人爲皇后。

周瑜:推薦二張(張昭、張紘)、計擒太史慈、奇兵破王朗均爲虛構。

劉備善哭:實際上劉備鮮少哭過,《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所記載,劉備其實“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是屬於剛毅木訥的人。

萬人敵:《演義》中號稱力敵萬人者衆多,不僅水鏡先生稱“關、張、趙雲皆萬人敵”,丁奉也贊“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其他如許褚、邢道榮、嚴顏、韓德……,許多武將也都有“萬夫不當”、“萬夫莫敵”之類的稱號,但這大都只是《演義》的藝術創作,其中還有很多人物本身就是虛構的。史實中被譽爲“萬人敵”的,只有關羽、張飛二人而已。

虛構人物:如貂蟬、卞喜、周倉、關索等等在史書中沒出現過的人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