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當時被稱爲悉達多王子。他看到人間的老、病、死種種痛苦而厭惡輪迴,於是離開他的宮殿去求道。一開始他碰到印度教的老師,學了一些印度教的東西,並據此苦修六年。六年之後,他忽然領悟到苦修並非開悟的唯一法門,於是放棄了這個方法,並接受了尼連禪河邊牧羊女難陀波羅的供養。然後他來到摩揭陀國,買了些草放在菩提樹下,坐在草堆上發願:“若不成正覺,終不起座!”

過了些日子,有一天,當第一道晨光出現,當地國王到臨,鼓聲響起,林間鳥鳴,衆人從睡夢中醒來,這時他得到了最後的證悟。此時大地震動,各種神、阿修羅等紛紛來到他面前頂禮。許多魔聽到這個消息都受到驚嚇,他們問釋迦牟尼佛:“你用什麼證明,你在前世累積瞭如此多的善業?”釋迦牟尼佛以手觸地,大地再次震動,地神從大地裏現身,並說道:“我就是證人。身爲大地,從釋迦牟尼佛自三大無量劫修行菩薩道以來,我都在這裏陪着。”於是釋迦牟尼佛的證悟得到了最後的確認。他曾遭受魔的打擊、干擾,但並未受到影響。

起先釋迦牟尼佛認爲,教導衆人並無意義,因爲衆人無法理解這些真理。但梵天等衆天神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並請法,於是他來到瓦拉納西開始第一次傳法。其後,佛陀多次在不同的地方教導不同的人。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佛陀——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他在摩揭陀得證悟,在拘屍那迦涅槃。身爲佛教徒,首先要知道佛陀是誰,我認爲這點非常重要。

此時此刻,在座的都會說自己是佛教徒,其實我們只是身爲佛教徒,卻並非是真正的修行者。就算有人想了解佛教,也只是想知道而已。他們只想知道什麼是證悟、什麼是空性,因爲它們聽起來不錯,富有邏輯,有時似乎又充滿幻想。尤其是金剛乘——想想自己能多兩隻手,或許可以做事更快,似乎很不錯。但我認爲,這些人是在學習佛法,而非求證佛法。當然,學習佛法是重要的,但我們必須求證佛法,這點更重要。

另外,我們有個毛病,認爲要當個佛教徒,就必須改變生活的特定部分。比如剃髮,喫素,換上法衣,特別佈置一間佛堂,還有每天花幾小時喃喃唸咒——其實唸咒並不怎麼美妙。或者大家會這麼認爲,我是個生意人,這輩子沒法得到證悟;我是個出租車司機,這輩子不能真的成爲菩薩。

各位都接受過灌頂,對吧?各位曾想過自己就是一位菩薩嗎?我確信大家未曾這樣想過,因爲各位不敢認爲自己是菩薩。你認爲菩薩高高在上,具有黃金、玉石等顏色,我們犯了很多這樣的錯誤,把自己和菩薩劃清界限,如此一來,我們認爲自己永遠無法成爲菩薩。

認爲菩薩是高境界,而自己是低境界,這是錯誤的想法。當你接受灌頂的時候,你就是菩薩。你受了菩薩戒,這代表什麼?並非代表你於佛教中得到升級,而是代表你有責任幫助別人證悟,這纔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今天選擇這個講座主題的原因。

很多人受過喜金剛的灌頂,自觀爲喜金剛也有一段時間,卻心生同樣的問題,因爲你們把喜金剛和自己加以分別。同樣,各位接受了文殊菩薩的灌頂,並做修持,卻又把文殊菩薩跟自己分開來。文殊菩薩從不跟着你走,你只是把他留在家裏,因爲你認爲文殊菩薩只是那尊佛像,文殊菩薩並沒有成爲你的內在。或許你每天早上都做一個小時的觀想,但你把那個觀想留在你的佛堂裏,沒有帶在身邊。誰是文殊菩薩?那尊佛像拿着一把劍,什麼劍?切菜的劍嗎?

拿着一本書,什麼書?講故事的書嗎?你們都知道,我們也創造某種引導的光,放光迎請,你的上師自己就會來這裏。你擺了佛像在佛桌上,在他前面放些水呀、花呀、香呀。但你做得不太對,以至於這變成你生活中的一種負擔。對這個佛桌上的文殊菩薩,你早上忘了燃香,就有罪惡感。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就把自己跟菩薩分開來了。

身爲一位金剛乘行者,把文殊菩薩等本尊的概念融入每天的生活,非常重要。我向來跟朋友說,觀想後的時段(座下瑜伽)比觀想中的時段(座上瑜伽)更爲重要。我們每天一小時的禪修,是爲了改變非禪修時的狀態。

在佛堂修法時,會生起一些慈悲、一些虔誠,應該讓這些心境隨處出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