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在現行垃圾分類標準的基礎上,上海通過改造分類垃圾箱房/分類投放點、配置專用幹/溼垃圾車、建設“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以及加強末端的垃圾處置設施建設等手段,已初步實現了垃圾分類流程的規劃落實,併爲下一步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實現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服務全覆蓋做好了準備。

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實行垃圾分類,個人亂扔垃圾將面臨200元的罰款。另外,這一改善環境的新舉措還將向全國推廣,到2020年底,先行先試的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口號喊了多年的垃圾分類爲何在2019年開始強制實行?

上海先行,2020年底全面鋪開

2019年7月1日,上海成爲全國第一個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上海市政府積極運用各方渠道指導居民如何正確的進行垃圾分類:一方面通過各類宣傳措施(印發《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宣傳指導手冊》,開展公益宣傳活動,張貼海報等)科普垃圾分類的方法,另一方面通過“上海發佈”微信公衆號設立“垃圾分類查詢”平臺,通過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幫助居民完成正確的垃圾分類。

按照上海現行的垃圾分類標準,日常生活垃圾共分爲四類,分別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幹垃圾。其中可回收物(廢紙張、廢塑料、廢玻璃製品、廢金屬等)和有害垃圾(廢電池、廢燈管、廢藥品、廢油漆及其容器等)較容易區分,溼垃圾基本包含各類食物、瓜皮果核、花卉綠植等易腐爛的垃圾(椰子殼等硬果殼,以及榴蓮核、菠蘿蜜核等硬果實除外,其雖可降解,但因其目前不適合作爲溼垃圾進行末端處置而被歸類於幹垃圾),幹垃圾則是除上述三種垃圾外的其他垃圾。

在現行垃圾分類標準的基礎上,上海通過改造分類垃圾箱房/分類投放點、配置專用幹/溼垃圾車、建設“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以及加強末端的垃圾處置設施建設等手段,已初步實現了垃圾分類流程的規劃落實,併爲下一步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實現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服務全覆蓋做好了準備。

圖表1:上海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流程

2019年垃圾分類將全面啓動

2019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9部門在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的基礎上,印發了《關於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決定自2019年起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啓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意味着垃圾分類工作的全面展開。一方面會加快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的設施系統,一方面會加快建立相匹配的分類處理系統,利好餐廚處理、垃圾焚燒發電以及資源回收等領域。

《通知》要求到2020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其他地級城市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至少有1個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到2022年,各地級城市至少有1個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其他各區至少有1個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生活垃圾產生量不斷攀升

根據生態環境部公佈的《2018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2017年,202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20194.4萬噸,處置量20084.3萬噸,處置率達99.5%。202個大、中城市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大的是北京市,產生量爲901.8萬噸,其次是上海、廣州、深圳和成都,產生量分別爲899.5萬噸、737.7萬噸、604.0萬噸和541.3萬噸。前10位城市產生的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爲5685.8萬噸,佔全部信息發佈城市產生總量的28.2%。

這僅是大、中城市的垃圾產生量已經超過2億噸,還有1500多個縣城產生接近0.7億噸的垃圾,以及暫無準確統計數據的村鎮垃圾。總體來看,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可能超過4億噸。

2009-2017年,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總體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到2017年,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了21521萬噸,同比增長5.69%。

垃圾分類是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最有效手段。從統計數據上看,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低於全國生活垃圾實際產生量,部分生活垃圾是得不到及時處理的。而垃圾分類則是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最有效手段。

垃圾分類是將垃圾分門別類地投放,並通過分類清運和回收使之重新變成資源。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前端分類、中端收運、末端處理3個部分。實施垃圾分類收集,不僅可以減少垃圾的清運量和最終處理量,減輕末端處理壓力,而且能夠回收利用垃圾中的資源,提高處理效率,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人均收入及居民素質顯著提升

回顧歷史,雖然我國垃圾分類制度從2000年便開始嘗試推廣,而且期間對部分試點城市還進行補貼鼓勵,但實施效果卻並不明顯。其原因在於,一方面是公民素質和垃圾分類意識跟不上,公衆垃圾分類參與率低下;另一方面則是垃圾收運和處置體系尚不健全,“先分後混”現象頻出,前端的垃圾分類做了無用功。

居民素質提高是垃圾分類制度成敗的關鍵。居民素質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隨着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穩步提升,帶動了居民素質的提高;同時,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愈發強烈,這爲垃圾分類制度的推廣提供了先決條件。回顧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垃圾分類制度推進的歷史,其多在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時(1萬美元)開始頒佈垃圾分類相關政策和法律,並建立相應的收運處置體系。2018年我國已有多個省及直轄市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

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

固廢產業經過“十二五”、“十三五”的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底,我國年化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2.15億噸,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8.73%,無論從收運體系及無害化處置方式上,已經具備較高的水平。

2009-2017年,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以及處理量不斷提升。2009年,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爲35.61萬噸/日,擁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567座;到2017年,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67.99萬噸/日,擁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1013座。

2009年,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爲11232.2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爲71.4%;到2017年,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爲21034.2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7.7%。

未來,精細化處置是未來固廢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全社會生產、生活規範水平提升也是大勢所趨,同時亦涉及社會治理範疇,而前端的重要抓手便是垃圾分類制度。雖然,國家在《“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中也規定了2020年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100%的指標要求,但在行業處置精細化程度方面,中國距發達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

垃圾分類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將對固廢產業鏈利潤的重新分配和體系化建設產生深遠影響。發展初期監管是關鍵,既需要發改、住建、市容、公安、商務及環保等多個部門統籌配合,也需要調動社會各界的主觀能動性。當前,中國面臨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垃圾分類制度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來源:前瞻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