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也稱側耳、糙皮側耳、蠔菇、黑牡丹菇,臺灣又稱秀珍菇)是擔子菌門下傘菌目側耳科一種類,這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灰色食用菇。平菇芽管不斷分枝伸長以形成單核菌絲。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結合(質配)後,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在隔膜上有鎖狀聯合。雙核菌絲體藉助於鎖狀聯合,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分枝,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無限地進行生長繁殖。

    一、菇牀選擇。應該選擇避風向陽,靠近水源,排水場,家禽家畜危害少的空地或耕地,或在果園的林間空地挖制菇牀。菇牀畦南北向,深約10釐米,寬1米,長任意。在牀中央留下約10釐米寬的水泥埂或留一條小溝即成。挖完菇牀後,再用1%石灰水或石灰粉對其進行消毒。

    二、培養料配製。平菇培養料資源豐富,棉籽殼,麥稈,稻草,木屑,甘蔗渣,玉米芯和菜籽殼均可培養,但以棉籽殼產量最高,經濟效益好。棉籽殼培養料的配製,一般用乾燥新鮮無黴變的棉籽殼96%,先曝曬1-2天,堆放在水泥場上,加入2%石膏,2%過磷酸鈣,加0.02%多菌靈或託布津農藥,以防止培養時雜菌污染。在此基礎上,可以加入少量尿素,但不能過多,否則菌絲生長良好,子實體發育不良,產量反而不高。培養料拌勻後加水,隨拌隨加,使棉籽殼吸足水分和營養液。一般每50kg棉籽殼加入60-75kg水,並用手緊捏培養料以使指縫間有水滴下爲度,此時,含有約68%的水。由於很多雜菌喜偏酸環境,因此在生產上常將培養料配成中性或偏鹼性,以抑制雜菌生長。

    三、播種。培養料拌好後,即可鋪入菇牀。一般每平方米鋪料10-15千克,厚約10-15釐米。鋪好弄平,再接上平菇菌種,接菌量爲每平方米4-6瓶,播種時鋪一層料,下一層菌種,所以一般2-3層爲宜。播種後,用木板輕輕地把菌種和培養料拍實,成龜背形。料面鋪上舊報紙和塑膜以保暖和保溼,最後可以在膜面上蓋上草簾即可。

    四、牀面管理。在牀面覆蓋塑料膜和草簾後,平菇菌絲將在料內快速生長。一般經20-30天菌絲就會長滿在整個培養料上。當菌絲已發到牀底時,表明料面上的菌絲已經成熟。當菌絲開始在料面上形成一堆堆小米粒狀的小黃珠時,表明子實體已經開始形成。此時,要去掉報紙,當超過60%的牀面有小菇蕾時,即可架起塑膜,方法是用竹片弧形撐於畦的兩邊,上蓋塑膜。由於平菇爲好氣性真菌,需要在子實體發育過程中散射光,因此,在架膜後每天應揭膜通氣1-2次。當菇蓋長到5分硬幣大小時,要在畦溝灌水或畦面多次少量噴水,使畦內的空氣溼度保持在80-90%,菇蕾就會迅速長大,很快就會成爲一朵朵的平菇了。

    在子實體生長階段若發現牀面出現青綠色或黃黑色的小點,這是雜菌。應立即增加通風次數,延長通風時間,然後用生石灰覆蓋或用0.2%多菌靈液澆灌病點。

    五、採收。當平菇菇體的顏色爲灰白色或深灰色時,菌蓋有光澤時即可採收。 平菇的採收應及時,若不及時採收,就會"散抱",即彈射出大量的孢子繁殖,菇體很快老化,從而失去食用價值。採收時,用利刀割取整叢菇體,或轉動菌體收割,以防止破碎碎或料面拔散。平菇採收後,菇牀要揭膜通風,並停水1-2天,然後蓋膜保溫保溼,並進行下一潮菇的管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