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亞觀察丨克什米爾族羣問題與印巴僵局

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邊境的克什米爾地區,如今由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國分別轄有,每當有任何局勢變動,都會牽動區域政治乃至國際關係的神經。過往印巴兩國曾經因爲克什米爾的主權問題大打出手,而隨着印度方面民族主義勢力的抬頭和執政,在建制和族羣等議題上都複雜異常的克什米爾,也免不了在莫迪及其勢力強化印度民族主義的種種舉措中被加以利用,並再次影響該地區的平衡。就在8月5日,擔任印度內政部長、印度人民黨(BJP)主席的阿米特·沙阿提出了兩項議案,分別是:廢除憲法第370條,取消印控克區“查謨和克什米爾邦”(Jammu and Kashmir)的自治地位;將原查謨和克什米爾邦中的拉達克地區剝離出來,分別組成“查謨和克什米爾直轄區”和“拉達克直轄區”。議案通過並生效後,包括印度國內局勢,以及印巴關係都出現了震盪。巴基斯坦已經將兩國外交關係降級;而在國際上,美英等國也發聲,企圖穩定當地局勢。

克什米爾的族羣紛爭由來已久,尤其在局勢風雲突變的20世紀,該地區的族羣關係和政權更迭更是多變;而如今印度廢除憲法370條以及國際各界的“介入”,又將對該地區的走勢產生什麼影響呢?

從殖民時代到印巴分治:現代克什米爾的族羣問題

在1947年以前,克什米爾是當時英屬印度的一個土邦,即查謨-克什米爾土邦,土邦的統治者們屬於信奉印度教的多格拉種姓(Dogra)。在此之前,查謨克什米爾土邦已經建立一百年了,1846年結束的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讓當時的錫克帝國失去了對查謨克什米爾地區的控制,原先在克什米爾地區握有大權的古拉卜·辛格,在錫克帝國時代持續在宮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英屬東印度公司和錫克人開戰時,古拉卜·辛格也逐步倒向最終獲勝的英國人。戰後的一番交易使得查謨克什米爾地區從錫克帝國中脫離,成爲英屬印度的土邦,英國人和錫克人也都承認古拉卜·辛格對這一地區的合法統治地位。當時的查謨-克什米爾土邦包括了今天巴控克區的一部分,以及印控克區的查謨克什米爾以及拉達克地區。此後多格拉家族在此地的統治較爲穩定,在1857-1858年間的印度起義中,他們也站在了英帝國殖民者一邊,並在起義失敗後試圖進一步擴充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版圖。

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除了主權爭議頗多、內部建制複雜之外,族羣關係也並不簡單。一般來講,考慮到印巴兩國各自的政治現實和族羣導向,克什米爾的族羣關係似乎可以簡單地劃分爲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兩大陣營,不過實際上,雖然這一劃分有理可據,但自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版圖大體確定以來,該地區的族羣成分就相當繁雜。1941年,英國人曾經對該邦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其中,穆斯林人口占據77%,總人數超過31萬人;印度教徒則有20%上下,包括統治土邦的多格拉種姓,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也是克什米爾婆羅門出身;拉達克一帶則有不少佛教徒和錫克教徒。而即便是穆斯林羣體,在克什米爾地區也有着紛繁的構成,例如克什米爾谷地的穆斯林一般被稱爲“克什米爾人”,而位於西部的查謨和靠近旁遮普一帶的穆斯林羣體,則包括了阿拉因人、賈特人等族羣,他們基本上信奉遜尼派,並和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帶的穆斯林多有往來;另一方面,拉達克地區除了因爲靠近西藏一帶,生活着相當數量的佛教徒之外,其穆斯林在民族構成上則多爲蒙古人種的巴爾底人(Baltis),與查謨等地的穆斯林不同,拉達克穆斯林多爲什葉派。

作爲土邦的查謨-克什米爾一直在這塊敏感地盤上維持着自身的獨立性,同時保持着柔軟的外交身段。1925年哈利·辛格(Hari Singh)在其叔父去世之後繼任土邦大君,也曾經實施小學義務教育、禁止通婚、開放宗教場所給低種姓印度教徒等舉措。不過多格拉家族多年來的統治也讓高種姓的印度教徒擁有了土邦絕大部分的土地,這種財富分配不均在克什米爾內部也引起不滿,出現了謝赫·阿卜杜拉(Sheikh Abdullah)這樣呼籲土地分配公平並建立民選政府的政治人物。謝赫·阿卜杜拉是出生克什米爾谷地的穆斯林,他曾經在旁遮普大學等教育機構接受現代教育,並且目睹了各地底層民衆對自身權利的捍衛行動,立志爲受壓迫的克什米爾民衆爭取應有的權利。在友人的參與下,謝赫·阿卜杜拉在1932年成立了克什米爾第一個現代政黨,“全查謨與克什米爾穆斯林會議”(All Jammu and Kashmir Muslim Conference)。不過儘管標榜着穆斯林的名號,謝赫·阿卜杜拉卻沒有放棄過爭取其他族羣的政治團體的合作;他也一直強調,這個政黨旨在爲全體克什米爾人爭取權利,無論他們是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還是錫克教徒。謝赫·阿卜杜拉還接受了來自尼赫魯的建議,在1939年把政黨的名字改爲國民會議黨(National Conference)。哈利·辛格大君對於謝赫·阿卜杜拉的政治活動十分警惕,據稱他也因此對於印度國大黨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懷有一定的敵意,同時對當時印度的穆斯林政黨及其“兩國論”感到不滿。當時的查謨-克什米爾土邦制憲會議依然受到來自大君的左右,謝赫·阿卜杜拉也曾被捕下獄。

到了1947年印巴分治成爲定局之後,原來印度各土邦都面臨加入印度或加入巴基斯坦的選擇,在非此即彼之外,哈利·辛格依然試圖維持查謨克什米爾的獨立,此舉在當時的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以及克什米爾內部都引起了反彈。當時的印度在尼赫魯的領導下,希望將克什米爾納入印度聯邦,畢竟這也是總理的出生地;而宗教色彩濃厚的巴基斯坦自然也希望擁有衆多穆斯林人口的克什米爾能夠成爲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克什米爾戰爭,也就是第一次印巴戰爭就此打響。大君哈利·辛格倉皇逃離克什米爾來到印度,尋求印度的支持;而尼赫魯也和謝赫·阿卜杜拉的國民會議黨達成協議,由印度出兵干預,並在局勢安定之後由印度方面允諾在克什米爾實行民主公投。戰爭一直到1948年底才最終結束,雙方的停火界線事實上成爲印控克區和巴控克區的分界線,原本的查謨克什米爾土邦在印巴分治之後不再完整,遑論獨立。這個歷史上由大英帝國、錫克帝國和滿清帝國交匯之地,最終成爲今天支離破碎的火藥桶地區。

巴基斯坦人佔據了原來查謨克什米爾土邦西北部靠近旁遮普一帶,今天稱之爲自由克什米爾(Azad Kashmir);印度人除了擁有靠近旁遮普地區的查謨,還佔據了克什米爾最爲富裕的克什米爾谷地,並佔據拉達克。即便如此,在第一次印巴戰爭之後,克什米爾周邊及內部的戰事依然不減。哈利·辛格在隨後的時間裏,仍一度擔任印控克什米爾(“查謨和克什米爾共和國”)的元首(後來降格爲總督),但晚年卻被趕下臺並在孟買度過餘生。

憲法370條的存廢與爭議

在宣佈加入印度後,克什米爾一開始與印度當局迎來了一段蜜月期。近日引起極大關注的憲法370條,在當時就是印度和印控克什米爾親密關係的見證。身爲“查謨和克什米爾共和國”總理的謝赫·阿卜杜拉和他的國民會議黨在克什米爾開啓了夢寐以求的土地改革,同時印控克區還享有各種等自治權。但土地改革這一舉動讓原本身居查謨特權階級的高種姓印度教徒感到不滿。此後,查謨和穆斯林人口占據多數的山谷地區之間的對立日益加劇,謝赫·阿卜杜拉試圖發動克什米爾獨立公投,結果受到尼赫魯當局的介入,國民會議黨被架空,謝赫·阿卜杜拉被捕入獄。在此之後,憲法370條也不斷修改,直到60年代,370條只剩象徵意義,印控克區與其他印度諸邦的地位實質上是等同的。

到了70年代,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爆發以及印度的獲勝,讓軟禁中謝赫·阿卜杜拉等人開始重新尋找出路,在獨立基本無望的情況下,克什米爾國民會議黨和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展開合作,並在1975年簽訂了《德里協定》,被迫承認了此前370條的全部改動,包括克區領導人頭銜一降再降,只剩“首席部長”,當然此舉換來了印控克區將近十年的穩定期。但隨着1983年印控克區首席部長法魯克參與反對派,試圖挑戰英迪拉·甘地政府,最終反對勢力遭到當局打擊,也使得印控克區遭受牽連,風雲再起;兩年後,印度國大黨主導了印控克區的議會選舉,並引發了印控克區民衆的極大不滿。此時,大批印控克區民衆開始遷往巴控克區乃至巴基斯坦境內,除了試圖在那裏重獲正常的政治生活狀態之外,不少人還接受了武裝訓練,這股力量最終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引爆了克什米爾內戰。

可以說憲法370條是印控克區在印度獨立後,政治地位沉浮的風向標,而印控克區地位的變化,也往往反映出印度當局在不同時期的政策導向和意識形態。憲法370條內容的變動,牽動到克區谷地的分離主義勢頭,以及印巴邊境的和平與穩定。但如今莫迪當局看上去卻是決意要將印控克區徹底歸置到中央政府的管轄下,不再賦予查謨和克什米爾以任何自治權利。莫迪在8月8日宣稱此舉將讓印控克區擺脫恐怖主義勢力的叨擾,而這一舉動雖然來得突然,但也並非無跡可尋。

如今掌控印度政府的印度人民黨一直擁抱民族主義,其政黨意識形態包括印度教至上主義。在2014年重新執政後,該黨持續發展壯大,宣稱黨員人數已經破億。印人黨的很多支持者還鼓吹在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克什米爾谷地一帶開始修建定居點,用以安置印度教徒,此舉被認爲是效仿以色列處理內部族羣關係時的做法。傳統上,查謨一帶的印度教徒在過往經歷了土邦時代的特權生涯,到了謝赫·阿卜杜拉擔任克區總理時,則屢屢感到自身族羣的邊緣化,既得利益也受損,在民族主義和印度教至上主義聲勢日益浩大的情況下,印控克區的印度教徒也成了印人党進一步加強對克區控制、建立印度教至上主義國家的操作對象。連同廢除憲法370條的,還有對印控克區土地購置限制的撤銷,如今非克區居民也可以在印控克區購置房產和土地,預計這將引發更多印度教徒的資金湧入印控克區,打亂當地的族羣構成,並加強印度教徒在當地的滲透。

莫迪當局對克區民衆的反對也並不是毫不擔心。在8月2日開始,印度安全部隊就大規模入駐印控克區的谷地一帶,並聲稱中央政府並不會對370條進行改動。但在370條被廢除之後,當地安全部隊迅速切斷了谷地與外界的通訊,印控克區的主要政治人物基本被控制。在《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專欄評論中,喬治梅森大學的學者布特(Ahsan I。 Butt)提到,印度政府廢除憲法370條的舉動看上去不是對外部局勢的反應,而更像是內部政局和意識形態共同推動導致的結果。信奉印度教的右翼民族主義者們對於中央政府要持續賦予一個穆斯林佔多數人口的地區以特權地位(儘管這一特權更多隻具有象徵意義)感到十分不滿,就像莫迪隨後的發言提到的,這批右翼人士認爲繼續這樣維持印控克區的自治狀態,只會助長分離主義和恐怖主義。

過去每逢憲法370條有所改動,都意味着印巴局勢面臨動盪,不過這次莫迪當局的舉動卻在印度國內引發了更大的反彈。截止到8月9日,印控克區也有不少反對聲音流出,並有民衆開始集會反對中央政府的獨斷做法。而反對廢除憲法370條的意見不僅來自地位再度降格的克區,也來自印度國內其他陣營。一部分觀點認爲,印人黨此舉是在破壞印度的民主和法治。直接廢除憲法370條,事實上已經違背印度憲法的不少條文,預計將會被反對派提請交由最高法院審議,不過印人黨對於法理層面的操作似乎信心十足。而作爲一個聯邦國家,上一次印度中央政府在80年代直接操作印控克區的民主選舉就引發了大批民衆不滿,甚至引發了內戰,而此次雖然印度方面已經有所準備,但在一個實行民主制度的聯邦制國家,採取違憲的措施直接干預自治地區的事務,也被不少媒體批評帶有專制色彩。在《南華早報》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印度獨立智庫的負責人C。 Uday Bhaskar直言莫迪此舉雖然可能讓印人黨及其理念大獲全勝,但卻會讓莫迪及其勢力的政治聲譽嚴重受挫。印度國內的主流中左英文媒體《印度教徒報》(The Hindu)則擔憂莫迪政府會藉助打壓恐怖主義和分離主義的機會,進一步壯大其右翼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在對印控克區的相關軍事行動中,以反恐準備爲名,最終催生出軍國主義勢力;該報稱如果真是這樣,那莫迪當局的所作所爲更像是“弄巧成拙”了。

克什米爾難題與印巴僵局

不過儘管此次克什米爾局勢多由印度執政的印人黨所主導,但這並不意味着外部勢力在此次憲法370條的廢除中完全缺席。今年7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會見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的過程中,出人意料地提到了要出面幫助印巴解決克什米爾爭端,引發輿論關注。特朗普甚至表示,此前印度總理莫迪已經向他尋求幫助了。但隨後印度官員否認了特朗普的有關說法,又讓美國總統的這番言論顯得不具有公信力。

美國並不是第一次想要參與調停印巴在克什米爾的爭端,但整整六十年來,他們從未成功過。正如印度方面放出的消息所說,克什米爾問題的解決只有可能通過印巴兩國正式會談纔有可能尋覓出最終的解決途徑,任何第三方的介入乃至主導,都不會推動事態的進一步發展。據稱特朗普是在G20會議上收到來自莫迪的邀請擔任克什米爾“調停員”角色的,但似乎印度方面並不打算這麼做,而從言辭上看,莫迪也不想因此得罪美國人。《外交政策》在分析美國和印度的關係時,指出兩國關係正處在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最好的狀態中,但反過來,特朗普當局和印度之間依然有着一定的貿易摩擦,這也讓雙方都對彼此有所戒備。

如今的事實是,至少到目前爲止,美國並不打算捲入這一次的克什米爾地區爭端中。在美的印度裔居民不斷呼籲美國參與對印控克區問題的調停,並要求美國當局支持印度政府的決定。但美國政府給出的回應,先是呼籲印巴雙方開展直接對話,避免將印度內政事務升格爲地區爭端乃至局部戰爭,同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在媒體面前強調,美國堅持認爲克什米爾當地的“所有政策都沒有改變”,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應該保持克制。如此看來,美國充當印巴克區爭端調停員的說法,或許只是特朗普又一次的出爾反爾;而一如《外交事務》的判斷,美國在當前並沒有多餘的精力能夠讓他們參與到克區爭端之中,換言之,當下的美國無力解決印巴邊境的難題。

巴基斯坦方面則在印度當局宣佈廢除憲法370條之後迅速採取應對手段,但包括將兩國外交關係降格在內的舉措,似乎都讓地區安全局勢顯得更加緊張。伊姆蘭·汗試圖向聯合國安理會求助,他表示,巴基斯坦方面擔心印度軍隊進駐印控克區、取消查謨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之後,會助長當地的印度教至上主義,並且在軍隊提前駐紮之後,會在通訊不暢的情況下,引發官方默許的種族屠殺等一系列人道主義危機。

如今印巴兩國的關係已經徹底陷入僵局,巴基斯坦接連中止了和印度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過去巴基斯坦一直以整個克什米爾地區的多數族羣是穆斯林爲由,強調自身對於掌握克區主權的合法性地位,但此次引發爭議的又是印控克區地位的變化,國際各界大多以此舉爲印度內部事務爲由袖手旁觀,惟巴基斯坦依然需要做出足夠力道的表態。儘管按照半島電視臺的報道,巴基斯坦方面將不會選擇“軍事手段”來應對此次事件,但考慮到過往兩國的交戰歷史,以及克區的血腥內戰史,此次憲法廢除風波會在多大程度上左右克區局勢和印巴關係,依然值得進一步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