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住張家宅(一)

這是以靜安張家宅爲背景編織的小故事,故事中除了張家宅是真實的,人物與情節描述俱是真假混搭,張冠李戴,也不乏虛構,謹此敬告!

之前發過一篇《家住張家宅》但不完整,後經過作者仔細修改,現在分成幾個部分單獨放出。

(一)

靜安區有個張家宅,東起石門二路,西到泰興路,南邊北京西路,北至新閘路,從高處往下看,像一副棋盤,又像豆腐格子。如今張家宅拆了,名字也沒了,然而它的舊日風貌一直揮之不去,遙想當年,張家宅燈火萬家,小巷地利人和,鄰里守望相助,我會想起掃地的阿蹺,每天一瘸一拐的在弄堂裏十分認真地清掃,會想起他獨有的尖嗓子:啥人褲子落下來了,引起樓上探頭大笑,也會想起每晚就寢前,那由遠而近的搖鈴聲和暖心的提醒:防火防盜,門窗關好,聽了特別的溫馨,有這些城市的守護人,今晚睡的特別安穩。

有人說上海人都曉得張家宅,這是誇張之詞,但這裏確實居住過名流雅士,譬如畫家張大千,還有不少知名人物曾經來過。有位外國人還在這裏拍了部紀錄片,用鏡頭記錄了都市生活的生動畫面,爲將改革開放的上海留下難得的歷史瞬間。那時候我每天要從張家宅進進出出,看到的都是自來水龍頭前忙碌的阿姨媽媽,坐在弄堂口閒聊的老阿婆,穿着花式睡衣拎着馬桶的上海好男人,放學的孩子們,揹着書包在弄堂裏亂竄,也有人在過街樓下漢楚爭霸,觀戰的圍了一軸堆,有人靜觀不語,有人指手劃腳。忽然有人喊:落雨了,收衣裳。觀棋者馬上作鳥獸散,只有這倆老兄依舊廝殺正酣,落錐子和他們不搭界。

張家宅四面如圍城,除了北京西路,沿街都有門店,北京西路有張家宅最高的建築政協大樓,往東旁邊小弄堂有幾排荷蘭人合資改造的老房子,過來一點就是張家宅幼兒園,每天早上,家長們就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門口,有的孩子拉着自行車龍頭賴着不肯下來,家長只好哄着說再買一個“奧特曼”。走過圍牆是幾棟老式洋房,鏤花的門樓,暗紅的磚瓦,牆面已有斑駁脫落,再往前走就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北三小學到了,張家宅的孩子大都在這裏啓蒙,明天的精英和社會棟樑將在這裏誕生,那時候他們會告訴你:我曾住在張家宅,讀的是北三小學。小區里路路通達,縱橫交錯,食堂,街道廠,裁縫鋪子,小賣部混雜其中,還有家曾經是海上聞人和宋家姐妹光顧過的“卡德池,”它現在的名字叫滬江浴室,如今是附近居民洗浴“孵渾湯”的好去處。張家宅當中有條大弄堂,稱曰張家宅路,此路由南往北,然後左拐進入一條窄窄的瓶頸口,兩邊高高的山牆就像一線天,出了一線天,眼前豁然一亮,有一大片漂亮的石庫門房子,赭紅色瓦片,雕花木質窗戶,這可能是張家宅最好的房子了,右拐是岔路口,一頭到底是新閘路,另一頭走到底有個過街樓就到石門二路了,旁邊有家炒麪大王,炒麪師傅是個大塊頭,他的炒麪好喫到什麼程度?這樣說吧,只要你喫過一次,這輩子都忘不了,想到它就會口水溚溚的。

石門二路老早叫卡德路,有位作家曾寫過一個故事。解放前,有個鄉下人到上海謀生,走到卡德路,遇到一個陌生的“好人”,就向他打聽附近有沒有招工的,這位“好人”說,巧了,他正在幫郵局招收工人,而且包喫包住還有薪水,鄉下人一聽有這等好事,樂的忘乎所以,不過這位“好人”說,這個工作是有條件的,要會爬電線杆,鄉下人想,這有何難,小菜一碟,就指着路邊的電線杆說,我當場就爬給你看,邊說邊解下身上的行李,“好人”暗暗好笑,心想,魚兒上鉤了,這鄉下人哪裏曉得是計,從前一般人家出門,大都用塊被單大的方布,把喫用盤纏統統包紮在這塊方布里,對角紮好,然後斜挎身上,鄉下人解下身上行李,不假思索地交給那“好人”保管,然後往手心吐口吐沫,搓搓,“蹭蹭蹭”,三下二下就上去了,爬到頂端,得意的往下大叫:“怎麼樣,我沒騙你吧?”再仔細看,壞事了,那“好人”沒了。那個“好人”乘他像猢猻一樣往上爬的時候,拿着他的行李早溜了,從此在張家宅附近,又多了一個叫花子。

未完待續……

作者:耕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