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小小的蔬菜包背後,是一條完整的食品加工生產線,它解決了蔬菜產銷脫節、附加值低的問題,還爲貧困戶提供了三種生存可能:租地;種地;到工廠上班。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肖嶽

喫過泡麪的人都知道,裏面會有一袋小小的蔬菜包,它是必不可少的配料。但你知道它背後的產業鏈條嗎?

近期央視《聚焦三農》節目的一組報道,揭開了方便麪蔬菜包的生產流程。在河北張家口市康保縣,蔬菜脫水加工企業,將蔬菜包所含的五六種蔬菜分揀、脫水、包裝,最後裝袋。所以你喫到的蔬菜包,可能大部分都是來源於康保縣,經過了當地農戶的分揀。

當然讓人意外的不是蔬菜包的製作過程,而是其巨大產值——僅以康師傅爲例,比如一個每年生產30億包方便麪的工廠對蔬菜的總需要就達到上萬噸左右。

這條位於“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康保縣的蔬菜包生產鏈,到底有多大能量?

1

張芳是康保縣溫家營村村民,老公失去勞動能力,還有兩個孩子要撫養,這是個典型的貧困樣本。在方便麪巨大的產業鏈上,張芳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環,不過小小的蔬菜包卻成了她生活的希望。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沒有這份工作(分揀蔬菜),根本支撐不了這個家”。

康保縣目前的貧困人口數量超過四萬,和多數農民一樣,張芳這樣的貧困戶,過去的收入來源要麼是種地,要麼是外出打工。

種地仍然免不了靠天喫飯。而對於康保縣這種交通不暢、信息不通達的地區來說,一方面,在外來商販面前,沒有多少議價權;另一方面,對市場行情缺少判斷能力,容易跟風種植導致滯銷,以至於當地常有“豐產不豐收”的說法。

豐產不豐收,本質上源於經濟血脈不通暢,這種與外界脫節的農業生產鏈,可以說是貧困的根源。

而這一切,因爲一袋小小的蔬菜包,正在發生悄然改變。

資料圖/圖蟲創意

康師傅設在康保縣的蔬菜脫水加工企業中,有一個特殊的就業扶貧車間。這個車間專門爲當地特困戶而設,通過分揀製作蔬菜包所需的蔬菜,像張芳這樣的貧困戶,可獲得三四萬的年收入。按照2018年3535元的年收入貧困標準,這筆收入等於直接幫助全車間人脫貧。

當然蔬菜包帶來的不只是就業機會。如前所述,沒有工業基礎的康保縣,最大問題在於農業經濟的血脈也不通暢,生產過於封閉,農產品無法深加工,種地的回報率很低。

康師傅在當地除了設工廠,還打造蔬菜直供直銷的基地,將康保縣的農產品供應,接入到康師傅的上下游生產鏈中。同時通過土地流轉,將土地增值收益反補給農戶。

2

義烏“吸管大王”樓仲平,靠着每根吸管8毫的利潤,佔領了全球90%的市場份額,成爲億萬富翁,這就是規模經濟的能量。

方便麪蔬菜包,看起來也沒有多少分量,不過你每喫掉一袋蔬菜包,可能就在間接地爲貧困戶創造就業機會。這種消費貢獻在30億包的乘數效應下,它的能量足夠巨大,甚至大到可以改變一個貧困縣的產業生態。

一袋小小的蔬菜包背後,是一條完整的食品加工生產線,它解決了蔬菜產銷脫節、附加值低的問題,還爲貧困戶提供了三種生存可能:租地;種地;到工廠上班。

絕大多數貧困縣,都面臨着信息封閉、技術缺失的難題。這幾年大數據技術甚爲流行,央視報道也提到,康師傅利用大數據來幫助康保縣農戶組織生產。

舉個簡單的例子,方便麪的銷量,不同口味的受歡迎程度,具體到蔬菜包中蔬菜種類,完全能夠成爲市場上口味喜好的反饋。這些數據可以反過來指導農業生產,將農村資源變現。

其實中國的很多貧困地區,資源稟賦並不差。而且,由於本身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農產品受污染的整體狀況要更好,在中產消費升級、綠色食品廣受歡迎的前提下,它具備作爲優質供應鏈的潛質。只不過因爲信息封閉,這種資源未被充分開掘。

資料圖/圖蟲創意

在淘寶和短視頻電商模式興起後,很多平臺從偏遠地區集中採購蔬菜瓜果,不僅解決銷路難題,還湧現出一批造富奇蹟,廣西地區的“巧婦九妹”,靠着自媒體電商甚至年入千萬。

這種新的農業生產模式,上限如此高,是因爲將原本與社會化大生產脫節的農村,納入了現代化的生產分工體系,農村財富血脈得以接通。

中國的人口基數對應着巨大的市場潛力。像方便麪蔬菜包,在近14億人口的消費面下,產業鏈延伸到貧困縣,改變一個貧困縣的業態綽綽有餘,它也提供了一種扶貧樣本。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便麪蔬菜包背後的產業祕密說明,龍頭企業依靠規模經濟,能夠形成巨大的拉動效果。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完全可以在這個領域大有作爲。

3

中國還有多少貧困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7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爲3046萬,國家級貧困縣一共585個。

距離2020年消除貧困人口的時間節點,只剩短短兩年,眼下正是扶貧攻堅時期。所以精準扶貧、產業扶貧也成爲中央層面反覆提及的熱詞。

當然如果產業扶貧,只是單向度的對口援助,那這種不求回報的脫貧模式,更多隻能依靠企業的道德血液來支撐,很難複製推廣,也難以達到共贏。

將蔬菜包生產鏈引入貧困縣,土地和勞動力價格優勢之外,當地優質的蔬菜,還能讓方便麪的生產有品質支撐,有安全保證。可見打通貧困縣的財富血脈,對企業也有正向回饋。

在資本逐利的年代,談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確很奢侈。而且,它容易被簡單地理解爲慈善捐款的多少。其實,企業社會責任,很多都是從“做好自己”這個簡單的點衍生出來的。

比如康師傅在諸多企業中脫穎而出,通過成爲航天事業合作伙伴後,進一步加速對接航天品質的進程,並將在全國範圍內舉辦 “航天精神中華行暨康師傅·食品安全科普展”活動,就都得益於堅守食品安全的基本底線。

高投入、嚴標準,更大的意義在於,有助於行業標準的制定以及方便麪生產的規範化。對上游生產者也能形成倒逼——比如,蔬菜包供應鏈上的種植戶,要滿足方便麪生產所需的現代化安全標準,就得避免農藥殘留。這種上下游分工,促進了食品安全意識在落後地區落地。

關於經濟的運轉,真相有時出人意料。正如你很難想到,方便麪中那袋小小的蔬菜包,居然早已成爲了特困戶張芳們生存的根基。

我們同樣得無比真實地看到,中國土地上還有3000多萬貧困人口,他們經常被五環外視障所屏蔽。這個龐大的困難羣體要被幫扶,不過康保縣發生的故事告訴我們,對他們來說,一袋方便麪中小小的蔬菜包,也許就足以讓他們的生存上一個臺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