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鎮守雲南的十年時間裏,興修水利,禮賢興學,積極傳播先進中原文化,改變了雲南落後的局面,後來沐英因病去世,爲了紀念他的功勞,朱元璋追封其爲黔寧王,子孫後代世襲罔替。

後來的黔國公都被人稱作沐王,沐家鎮守雲南兩百多年,與明朝共存亡,在當地黔國公沐氏有着絕對的話語權,代表朝廷管理雲南土司和周邊藩屬國的各種事務,地位極其尊貴,沐家對於明王朝十分忠誠,一直陪伴到它滅亡。

1644年,起義軍攻陷京城,崇禎自縊殉國,不過明朝卻沒有就此消亡,朱氏後人在江南地區再次建立政權,不過已經無力迴天,幾個政權都沒有堅持到最後,後來佔據北京的清朝南下,南明政權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此時他們想到了前往黔南向黔國公尋求幫助,不過當家人沐天波對北京的局勢並不瞭解,不願輕易出兵。

後來清軍南下之後趕跑了苟延殘喘的南明政權,沐天波才追悔莫及,1651年,明朝永曆皇帝前往雲南,掌握在手中的地盤僅僅只有云貴兩個地區,其中貴州已經被孫可望拱手交給了清廷,只剩下雲南這一小片地區了,沐天波感念明朝的恩賜,願意與明朝共存亡。

沐天波文武雙全,對於當時的局勢非常清楚,他自己知道永曆政權氣數已盡,部下多次建議他投降清朝,沐天波非常憤怒,下令把想要投降的人抓了起來,他發下重誓,寧願丟了命也不願投降,爲了保留一點血脈,沐天波把兒子們都送到雲南土司家中。

1658年,清軍攻陷昆明,無奈之下沐天波帶着永曆皇帝逃亡緬甸,緬甸人聽到黔國公到來,紛紛出來迎接,緬甸世代都將大明視作宗主國,黔國公親自到來,讓他們感到十分榮幸。

緬甸的熱心接待讓永曆皇帝和大臣們很高興,沐天波心裏卻清楚,緬甸之所以歡迎落難的永曆皇帝,還是衝着自己曾經是黔國公的面子,不過黔國公只是明朝的黔國公,如今明朝都沒了,緬甸又怎麼會甘心接納他們呢?他預感到一場災禍正在降臨。

沐天波不敢遲疑,馬上找來大臣商量後上奏給皇帝,請求將太子安全送出,到時候調遣剩餘部隊前來,應該可以讓緬甸有所顧忌,如果把全部皇族都留在這裏的話,緬甸一變心,到時候想跑都跑不了。

永曆皇帝聽聞之後,猶豫不決,皇后在旁邊摟着太子不願分別,心軟的永曆皇帝只是一個勁在嘆氣,沒說同意也沒說反對,沐天波等了半天沒有回信,最後只能離開,被逼入緬甸的南明軍心渙散,緬甸當局的態度也飄忽不定。

在國家利益面前,所有的友誼都是瞎扯,緬甸也曾向大明稱臣,不過那個時候的大明十分強大,緬甸打心裏忌憚明朝,如今已經亡國被趕出來的皇帝,來到自己的地盤,高興了就賞口飯喫。

何況現在清朝已經佔據了全國,對於緬甸來說,認誰當宗主都無所謂,清朝興起是不爭的事實,對於新的宗主國收留這幫“前朝餘孽”,如果怪罪下來自己肯定沒有好果子喫,不過永曆王朝再不濟手裏也有兵,大將李定國就在緬甸邊界待着,一旦緬甸圖謀不軌,李定國勢必會帶兵打進來。

永曆皇帝成了緬甸眼中成爲燙手山芋,趕也趕不走,抓也不能抓,只盼望着他們能自己離開。

後來緬甸王請沐天波參加緬甸的傳統節日,沐天波本來不想與緬甸過於親密,但是卻又不得不去,只能硬着頭皮前往王宮,然而在大門口,沐天波一幫人卻被攔了下來,原來國王有命令,黔國公必須換上當地人的服裝才能進入,而且還要以臣子的禮節向國王行禮,也就是說沐天波需要行跪拜禮。

按照明朝慣例,鎮守雲南的黔國公總攬周邊軍政大權,向來尊貴,如今到了緬甸卻要俯首稱臣,但是他卻不得不這樣做,如果不按照緬甸的要求進行,激怒了緬甸勢必會拿永曆皇帝開刀,爲了保全明朝皇帝最後的尊嚴,沐天波別無選擇。

這次侮辱讓沐天波心裏非常苦澀,回去之後就哭了出來,就是禮部侍郎還上書皇帝彈劾沐天波侮辱國體,知道實情的皇帝只好留中不報。

沐天波的一味退讓沒有換回緬甸的同情,1661年,緬甸國王的弟弟莽白髮動政變,殺死了老國王,莽白爲人陰險狡詐,見利忘義,當時吳三桂佔據雲南,他派使者送來重金收買莽白,希望他把皇帝交給清朝。

莽白自然不會拒絕,在他眼中,永曆皇帝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留着還是一個禍害,不如將他送出去,不僅能換來一筆財富還能取悅新主人。

1661年,莽白給永曆皇帝帶來口信,告訴他明日一同前往河邊,飲咒水盟誓,以結友好。南明當中的許多大臣看出其中必然有詐,但是寄人籬下的他們不得不去,只好約定黎明時分,由沐天波等人代表前去赴約,留在宮內的僅僅只有十來個人。

這十來個人輕而易舉的被緬甸拿下,另一邊吳三桂帶領重兵重重圍住了他們,反應過來之後的沐天波奮起反擊,殺了緬甸數十個人,最終還是因爲寡不敵衆被殺害,與沐英一同死去的還有他的小兒子沐忠亮,前來結盟的人無一倖免全部遇害。

自從洪武年間開始,沐氏子孫鎮守雲南280年,即便是在明朝亡國之後沐天波也不曾放棄,踐行了先輩沐英曾在太祖面前許下的永世不負大明的誓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