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獨立買房激增,正帶來“獨立”婚姻觀

新京報漫畫/趙斌

叱吒豐雲

更多的經濟獨立,必然帶來更“獨立”的幸福觀和婚姻觀,如果買房都可以靠自己完成,那麼,人們對婚姻也會更加挑剔。

弗吉尼亞·伍爾夫曾有一句名言,“女人要寫小說,要有一些錢,還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這是作爲作家的感悟,其實把“寫作”換成別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可以的,比如“獨立”“自由”“幸福”等等。

儘管沒有多少女性想成爲作家,但是有證據表明,越來越多的女性正意識到“屬於自己的房間”的重要性。

近日,某售房平臺對其平臺上房產交易分析後發現,有47.9%的買家是女性,相比之下,2014年時該比例僅爲30%左右。其中,74.2%的女性受訪者表示她們買房時沒有接受伴侶的資助,其中45.2%接受了父母資助,29%完全憑一己之力買房。

這個調查涵蓋京滬深杭等中國12座大城市的964戶家庭,代表着大城市的新趨勢。考慮到高企的房價,讓靠自己的能力買房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們會傾向於“男女合作”。而女性獨立買房數量的激增,確實反映出某些觀念的變化:收入高的女性,正在放棄與男性的合作,獨自面對人生中最大的決斷。

在中國,房子對婚姻的作用無比重大。很多人就是爲了結婚纔買房子,於是就有了“婚房”這個詞。買房,不但是建立小家庭的基礎,也是雙方資產重組的手段。爲了支持子女在大城市買房,雙方父母都會拿出積蓄,如果所佔份額和婚後話語權不相匹配,也會產生很多糾紛。比如,誰出首付,誰還月供,離婚後又如何分割財產,成爲都市生活的常見主題。任何一部和婚姻有關的電視劇,房子都扮演着某種角色。

反過來,婚姻也影響到房價,很多限購政策也都和婚姻捆綁在一起。前兩年,媒體經常報道這些案例,有些精明的夫妻會爲了躲避限購而“假離婚”,而買了房子後卻不想復婚了——多了一套房,婚姻不會變得更穩固,反而提供了重新審視婚姻的機會。

生活的富足,不但爲買房帶來新的可能性,也讓人重新考慮婚姻問題。更多的經濟獨立,必然帶來更“獨立”的幸福觀和婚姻觀,如果買房都可以靠自己完成,那麼,人們對婚姻也會更加挑剔。很多人渴望“純粹的愛情”,但是就像魯迅在小說《傷逝》中所寫的那樣,人如果被物質生活所困,浪漫的愛情也就無法維持。

這就是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的重要性。它不僅意味着財富上的獨立,也意味着更有安全感的生活。有媒體採訪一位剛在一線城市買了房的女孩(她父母出了購房款的90%,她只負責10%),她最直接的反應是,以後不擔心“離開了”。把“買房”和“離開”聯繫起來,看起來有點奇怪,但是正是因爲有了“自己的房子”,人才有了“底氣”或者那個“根據地”,就像有了那個可以撬動地球的支點一樣。

同樣,女性有了自己的房子,這看起來非常“物質”,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女性反而可以追求婚姻中的“非物質”,也就是“情感”的一面。對這樣的女性,我們有理由相信她會更加幸福,因爲不管結婚與否,她都有一個自己的“家”,這種“獨立性”本身,便是幸福的底色。

□張豐(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