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在長汀

□黃啓元

劉少奇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是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和王明的“左”傾錯誤,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被迫由上海戰略轉移到中央革命根據地。

1932年冬,劉少奇化名唐開元,從上海沿紅色交通線祕密進入中央蘇區途經長汀,抵達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多次以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委員長的身份深入長汀調查研究,指導經濟建設,領導工人運動。1934年4月,劉少奇臨危受命出任福建省委書記,領導組織軍民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爲中央紅軍的集結和戰略大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1934年10月初,劉少奇奉命作爲中央代表與主力紅軍一道從長汀出發開始長征。

在蘇區長汀期間,劉少奇同志進行了偉大的革命實踐,爲中央蘇區的經濟建設、武裝鬥爭、工人運動和黨的建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與閩西、長汀人民結下了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深厚感情,受到閩西蘇區人民的景仰和愛戴。劉少奇同志留下“每月節省三升米”“包包飯”“三餐改兩餐”等膾炙人口的事蹟,至今還在閩西這塊紅土地上廣爲流傳、歷久彌新。

抗戰時期的劉少奇

指導蘇區經濟建設:修訂施行新《勞動法》

1933年1月,劉少奇從上海來到中央蘇區,擔任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委員長,陳雲爲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黨團書記。他們非常重視中央蘇區經濟中心汀州市的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經常往返於汀州、瑞金,並較長時間住在汀州市,與福建省職工聯合會一起領導汀州市的工會工作,從此揭開了閩贛蘇區工會工作嶄新的一頁。

長汀當時是中央蘇區首屈一指的中心城市,是福建省職工聯合會駐地,這裏有十幾家公營工廠和上百家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公營、集體、個體工人5000餘人,工會工作基礎比較好,曾爲解決蘇區軍民的給養和粉碎國民黨對蘇區的經濟“封鎖”作出過巨大的貢獻。1933年9月開始,國民黨組織百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 對中央蘇區實施經濟封鎖已持續 8個多月。蘇區的物資供應越來越困難,導致糧食和食鹽等蘇區軍需民用物資奇缺、經濟蕭條。由於戰事頻繁,加之“左”傾思想盛行,蘇區工會工作十分薄弱,工會機構也很不健全。雖然出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但實際工作中對工會工作的幫助相當有限。爲儘快推動蘇區工會工作,劉少奇決定選擇工業、手工業的集中地———汀州市,經常深入各基層工會視察工作、調查研究,以便發現問題儘早解決,總結經驗及時推廣。

1933年1月,劉少奇在汀州市總工會主席黃玉書陪同下,來到中華織布廠、紅軍被服廠、印刷廠、斗笠廠、彈棉廠、兵工廠、熬鹽廠等檢查指導工作,和工人促膝談心。劉少奇看到機械執行《勞動法》而產生的嚴重後果:“企業倒閉,資本家停業或逃跑,物價飛漲,貨物奇缺,市民怨恨,兵士與農民反感。”原先訂立的勞動合同無法兌現,工人羣衆生活日益困難,工會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再加上工人對《勞動法》中工作制、工資、福利等有意見,導致工會組織工作的被動。他發現在生產管理、產品質量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爲“許多不可忍耐的狀況”而感到憂慮。他回到瑞金後,立即召開閩贛兩省職工聯合會委員長聯席會議,全面聽取各地實施《勞動法》的情況彙報,詳細研究執行《勞動法》中對一些重大問題的處理辦法,以及如何糾正工人經濟鬥爭中“左”的偏差問題。會後,劉少奇又到汀州市認真改訂切實可行的勞動合同,修改過去追求過高福利、工資的條文,免掉了洗衣費、理髮費、年關費及年關雙薪,靈活執行星期日休息制和八小時工作制。這些實際措施的落實,激活了各級工會組織,70%的工會重新掛牌並開展活動,汀州各業迅速走上興旺發展道路。

1933年3月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第38次例會採納劉少奇、陳雲的建議,決定對《勞動法》進行修改,糾正一些脫離實際的過“左”條文,較爲妥善地處理廠方與工人、僱主與僱工之間的關係,緩解了勞資矛盾,避免了工人大量失業的危機,使工人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都得以兼顧。在劉少奇和陳雲的正確指導下,修訂後的新《勞動法》施行,穩定了蘇區的公營工廠和私人企業,汀州市的工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毛澤東曾給予很高的評價:“兩年以來,特別是1933年上半年起,……許多手工業和個別的工業現在是開始走向恢復……有些當地從來就缺乏的工業,例如織布、製糖等,現在居然發展起來了,並且收到了效果。”

創新國家工廠管理:第一次提出國家工廠廠長負責制

汀州市是中央蘇區的中心城市,蓬勃發展的工業、手工業佔據了蘇維埃經濟的半壁江山。1933年1月至8月,劉少奇多次深入汀州市各工廠和手工業合作社調查研究,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調查中,針對蘇區國有工業企業參照紅軍的做法實行軍事化管理,在工廠重大管理與決策上,政委擁有最終決定權,廠長卻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多數工廠沒有建立經濟覈算制度,原材料浪費的現象非常嚴重;生產不講成本,不計盈虧,生產出的產品質量把關不嚴,不少產品報廢;工人不分技術的高低,工作的好壞,報酬一律相同等弊端,劉少奇提出了一個新的主張———“建立完全的廠長負責制”。

經過一段時間廣泛深入調查研究後,劉少奇離開汀州回到瑞金,他將在汀州對工會所作的調查和指示寫成文章,題目爲《論國家工廠的管理》,在蘇區中央局機關刊物《鬥爭》第51期上發表,第一次創造性地解決了國家工廠管理問題,從而大大地加強了蘇區各個工廠廠長的領導管理,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提高了產品的質量,促進了生產計劃的完成。

劉少奇提出具體構想:一、推行“三人團”(即廠長、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管理體制;二、建立統一的分級負責的管理機制,確定廠長、工廠科長與部門主任的責任與權力;三、建立和完善生產定額、質量檢驗和經濟覈算的制度。四、實行按勞計酬的等級工資制度,“在工資制度上刺激工人來努力增加生產”。

劉少奇研究總結的四條工廠管理主張,得到了陳雲和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組織部長梁廣、中國店員手工業工會委員長鄧振詢等人的支持,一致同意向中央人民委員會上報改善國營工業企業管理的改革方案。之後,劉少奇主持制定了《蘇維埃國有工廠管理條例》,以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名義上報到中央人民委員會,得到了批准,於1934年4月10日頒佈。這一條例實施後,蘇維埃國有工廠的管理機制,走上了規範有序的軌道,有力地推動了蘇區國有工業的快速發展。

有了廠長負責制,還必須建立好工廠制度,劉少奇道:“建立真正的工廠制度,執行勞動紀律,科學的去計劃生產,組織生產,吸收工人蔘加覈算,算得愈清楚,愈有把握,愈不喫虧。”

創建中央工人師:掀起汀州青年參軍當紅軍熱潮

爲了粉碎國民黨第四次“圍剿”,1933年2月,劉少奇倡議創建中國工農紅軍工人師,號召中央蘇區工人兄弟,帶頭行動起來,踊躍參軍參戰,爲保衛蘇維埃政權,保衛中央蘇區做出貢獻。在紅都瑞金,劉少奇主持了中國店員手工藝工人工會籌備會,接着又主持了蘇區苦力運輸工人工會籌備會,兩個籌備會都作出決定,分別要動員2000名和1000名會員參加工人師。

然後,劉少奇從瑞金來到中央蘇區經濟中心“紅色小上海”長汀。當時,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設在汀州市水東街張家祠,所以,劉少奇被安置到張家祠堂內居住。汀州市總工會下轄21個基層工會,其中主要有紙業、木業、苦力、泥水、竹匠、紡織、布匹、斗笠、印刷、糧食、京果、油鹽等工會,還有一支龐大的汀江木船工會,直屬省職工聯合會領導。

2018年10月8日,“劉少奇與紅軍長征出發地”座談會在長汀舉行。

劉少奇非常重視宣傳動員工作,親自深入汀州基層工會,要求做好擴紅的宣傳教育與組織工作,務使每個工人都懂得參加工人師,捍衛蘇維埃政權,保衛革命勝利成果和家園的重要性。宣傳鼓動形式要求多樣化,如標語口號、山歌、文藝表演、座談會、茶話會、家訪、慰勞、優待紅軍家屬、代耕、送光榮牌等活動。

經過短短數天連續不斷地廣泛深入宣傳動員,汀州市各工會熱烈響應,掀起了參加工人師的熱潮,街頭巷尾的牆上,大幅標語隨處可見,如“參加工人師和少共國際師最光榮!”“擴大紅軍爲保衛蘇維埃政權而戰!”汀州市25歲至45歲青壯年工人300人組成赤衛軍一個團,整團要求加入中央工人師。

在《中共閩粵贛省委緊急通知第一號—關於擴大紅軍、充實十二軍及少共國際師和工人師的動員問題》文件中強調提出:“動員工人師時,則少先隊以及農民亦可加入。問題是在某一個區域中的動員號召,應該統一整連整排的加入,不應加以分散。”這樣一來,長汀各地整營、整連、整排加入紅軍的熱潮不斷湧現。

1934年5月1日《紅色中華》頭條報道:“長汀縣擴大紅軍的勝利者,五個月中擴大紅軍3000餘名,每月都超過預定計劃。”繼而,從《紅色中華》上陸續看到《模範連整連加入工人師—長汀紅坊區動員的偉大成功》《紅坊區模範營加入紅軍》《長汀濯田區模範營整連加入紅軍》等等。另據1933年10月福建省第三次黨代會加入紅軍統計表中瞭解到,5個月以來,參加紅軍人數:長汀縣3400人、汀東縣2600人、兆徵縣700人,三個縣加起來共計6700人。捐獻布草鞋:長汀縣1萬雙,汀東縣1萬雙,兆徵縣5000雙,共計25000雙。

自1933年4月,中央紅軍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偉大勝利後,緊接着又準備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在“一切爲了前線的勝利”“擴大鐵的紅軍一百萬”的口號聲中,擴紅運動持續不斷,一浪高過一浪。劉少奇非常重視汀州的擴紅運動,多次不顧長途跋涉的勞累,從瑞金來到汀州,促使汀州迅速掀起了參加紅軍工人師的熱潮。

1933年8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個建軍節這天,中央工人師(又稱中央警衛師),在紅都瑞金正式宣告成立,全師8000人。據《紅色中華》十二期報道:1933年中央蘇區有“一萬工人蔘加了紅軍”,其中閩西蘇區工人就佔了一半,長汀、上杭、龍巖等地尤爲突出,“汀州市整連工人模範加入紅軍”。長汀、汀東、兆徵三個縣加起來6700人,捐獻布草鞋25000雙。

到1934年2月初,中央工人師已集結一萬二千多人,並奉命改編爲紅軍第二十三師,與其他紅軍一道爲徹底粉碎國民黨第五次“圍剿”進行堅決頑強的鬥爭。

組織領導浴血奮戰松毛嶺:爲紅軍長征贏得寶貴時間

鑑於前四次“圍剿”失敗的教訓,蔣介石坐鎮指揮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強調“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反革命方針,政治上進一步實行法西斯統治,軍事上採取持久的“堡壘主義”的新戰略,企圖依託堡壘,向蘇區逐漸推進,最後尋求與紅軍主力決戰,以達到消滅紅軍和摧毀中央根據地之目的。

劉少奇曾經反覆調查研究的地方———中央紅軍被服廠第二分廠舊址

1934年8月,國民黨軍6個師和1個炮兵團進駐連城的朋口,向中央蘇區的東大門———長汀松毛嶺逼進,敵軍先頭部隊已進駐溫坊,有進一步向汀州逼進的態勢。爲保衛汀州、保衛瑞金,中革軍委調遣中央紅一軍團、紅九軍團和紅二十四師共2萬多人,在朱德統一指揮下,於9月初成功採取運動戰術夜襲溫坊,消滅進駐在溫坊的國民黨軍許永相旅和一個團共4000餘人,溫坊戰鬥大獲全勝。國民黨軍在溫坊戰鬥失敗後,蔣介石惱羞成怒,槍決了從溫坊戰鬥隻身逃回的旅長許永相,師長李玉堂也由中將降爲上校,又調北路軍總司令顧祝同取代蔣鼎文加強東路軍指揮力量,重新調整進攻部署。

9月11日,紅一軍團奉命調回江西興國作戰,朱德與周恩來致電羅炳輝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駐守松毛嶺,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劉少奇領導的福建省委奉中革軍委關於“汀州十月份不能丟”的命令,組織福建軍區從長汀、上杭動員2000餘名新戰士補充到紅九軍團。9月24日,國民黨東路軍組織了3個師,配備從南昌調來幾十架德制“黑寡婦”轟炸機、戰鬥機及大炮向松毛嶺發起猛烈進攻。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和福建軍區組織的數以萬計的地方武裝與強大的敵人展開了空前的激戰。

在松毛嶺阻擊戰中,長汀軍民表現出空前的戰鬥激情。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劉少奇調動地方武裝、組織成千上萬擔架隊、運輸隊、看護隊、洗衣隊和慰勞隊全力支援紅軍力抗強敵,在敵人進攻沿線或幫助修築工事,挖戰壕、埋地雷、打竹釘,設置障礙物;或幫助抬傷員、運物資;或送飯送水,鼓舞了士氣,提振了信心,發動羣衆堅壁清野,誓與陣地共存亡。9月28日,中革軍委命令紅九軍團撤出戰鬥集結待命,紅二十四師堅守松毛嶺繼續阻擊強敵。

正當戰局形成對峙狀態的關鍵時刻,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劉少奇將1600餘名經過4個月訓練的新戰士從長汀濯田送往鍾屋村,支援紅九軍團重新投入戰鬥。據民國版《長汀縣誌》記載:(民國二十三年)“九月東路軍第三縱隊指揮李延年,率6個師進攻汀連交界之松毛嶺,先是紅軍總司令朱德督重兵駐守,防禦鞏固。至是東路軍用飛機大炮猛烈攻撲,紅軍敗退。是役雙方死亡枕籍,屍遍山野,戰事之劇,空前未有。此後東路軍漸向汀地推進,而鍾屋村,而南山壩,而河田,兵力所及闢公路以利運輸,築碉堡於要隘以資防守。”

10月初,劉少奇奉命作爲中央代表與紅九軍團從長汀出發開始長征。紅二十四師奉命留守蘇區,並擔任東線阻擊任務,與福建軍區、長汀紅軍游擊隊一道,在百葉嶺、牛嶺等地巧妙地佈置地雷陣和竹釘陣,開展阻擊戰、游擊戰,給前鋒敵人以沉重打擊。所以,國民黨只能五里一堡、一天幾里向中央蘇區推進,直到11月1日才佔領長汀,11月10日進入瑞金,推遲了國民黨軍隊佔領汀州的計劃。爲主力紅軍長征的準備工作贏得寶貴的時間。

以身作則省糧食:籌糧籌款保軍需

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國民黨推行“禦敵於國門之外”策略,加上“左”傾錯誤領導,主力紅軍損失慘重,中央蘇區大面積丟城失地。而“左”傾錯誤執行者仍然不總結經驗教訓,還要動員一切力量與敵人拼消耗。在國民黨重兵壓境,不斷向蘇維埃中心區域迫進的情況下,整個蘇區的軍事形勢十分嚴峻,給養極端困難。

1934年6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信,要求“緊急動員24萬擔糧食供給紅軍”。劉少奇到任福建省委書記後,處處以身作則,採取徵發、借谷、帶頭開展節省運動等辦法收集糧食。爲完成籌糧的艱鉅任務,他號召後方機關工作人員每月節省三升米支持前線。他倡議將省委機關大鍋飯改爲飯簞蒸飯。每人發給一個飯簞,每人每餐定量煮飯,包上掛着寫有自己名字的竹牌,喫飯時各人取各人的飯包,稱之爲“包包飯”。

一次,機關工作人員在喫午飯時不見劉書記的蹤影,起先大家以爲他有事先喫了飯,一問炊事員,才知道劉書記爲了節約糧食,一天三餐改爲兩餐。這消息一傳開,不僅推動了全省節約糧食、支持前線工作,而且成了廣大幹部、紅軍戰士克服困難、英勇作戰的強大精神力量。7月22日,中共中央又發出《關於在今年秋收中借谷60萬擔及徵收土地稅的決定》。劉少奇領導福建蘇區人民再次開展收集糧食的突擊運動。據《紅色中華》報道:長汀縣30954擔,兆徵縣20504擔,汀東縣16259擔,全部都超額完成計劃,全省共超過原定計劃1萬多擔。福建蘇區人民還組織了運輸隊,搶運糧食到指定地點。由於後勤工作做得好,松毛嶺保衛戰時,紅軍最不缺的就是糧食。

在籌糧的同時,劉少奇還領導發動福建蘇區人民積極籌款,收集軍工生產原料,編織草鞋等。兆徵縣在7月份便籌款17000餘元;長汀縣的赤男區一次就編織了1700餘雙草鞋;福建蘇區各地的工廠也加緊生產,日夜趕製軍需用品;長汀紅軍斗笠廠9月份產量超過了20萬頂,中央被服廠長汀第三分廠工人們每天加班2個小時,生產了大批軍用被服,確保紅軍戰略轉移需要。其他如長汀硝鹽廠、四都兵工廠均日以繼夜地開足馬力生產,爲紅軍提供了大量軍需用品。長征前夜,紅九軍團在汀州休整時,領取了大批軍用物資,保證每個紅軍指戰員領到一套斜紋布漕棉衣、夾被、鞋子等。

1934年9月下旬,在第五次反圍剿陷於被動、屢遭失利,蘇區逐漸縮小,紅軍準備戰略轉移前夕,劉少奇在福建省委駐地梁屋頭村主持召開福建省委骨幹會議,對主力紅軍轉移後,如何堅持游擊戰爭作了部署:一、加強獨立領導,劃小行政區,準備在被敵切斷聯繫時能獨立作戰;二、加強地方武裝建設,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三、建立黨的祕密組織,準備轉入地下鬥爭;四、加緊運糧到汀瑞邊界,準備堅持游擊戰爭;五、繼續深入開展肅反工作,純潔革命隊伍。

爲提早做好到長汀四都山區開展游擊戰爭的準備,劉少奇還親自組建了一支由30多隻木船,80多人、40多杆槍的河流游擊隊,將宣成、塗坊、三洲各區的糧食從水路運輸到濯田,然後運輸隊肩挑到四都。河流游擊隊和運輸隊經過2個多月的奮戰,共搶運了20多萬斤糧食到四都,使四都山區成爲紅軍堅持游擊戰的大本營。

偉人風骨耀千秋。今年是劉少奇同志誕辰120週年,長汀人民不會忘記他的豐功偉績。長汀老區人民深切緬懷劉少奇同志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實幹精神,牢記宗旨、以人爲本的爲民情懷,貪污必肅、剛正不阿的崇高風範。10月8日,長汀縣舉辦了“劉少奇與紅軍長征出發地”座談會,組織編纂《劉少奇與長汀》專著,並對劉少奇同志舊居進行維修,開設陳列展覽,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薪火不息、代代相傳。□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