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動畫公司的CEO告訴小娛,網上那些吐槽《哪吒》特效管理不專業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二手包”。目前動畫行業在製作階段分散程度較高,沒有一家公司能一家獨大,每家公司的工作流程和使用的軟件都不一樣,這給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作者/王雅莉 編輯/謝維平

就在昨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的觀影人次超過一億,僅次於《戰狼2》和《流浪地球》。

這樣的票房成績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五年,六十多個製作團隊,1400多個特效鏡頭,人們爲這部電影幕後人員的付出所感動,但也有不同的聲音傳出。前段時間,導演餃子接受採訪時講過一個申公豹特效的故事:

申公豹變豹子頭的鏡頭,一位特效師磨了兩個月都沒磨出來,後來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不巧製作方新找的公司正是這位特效師跳過去的公司。於是他再次接手這個鏡頭,最終很好地完成了。

這個段子傳出後,許多觀衆都很佩服主創的堅持,但也有一部分從業者表示,如此折磨乙方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讚的事情。在知乎“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導致「外包公司離職率升高」反映了哪些問題?”這一問題下, 有人說外包人員是計件付酬常受壓榨,有人說動畫行業不景氣沒辦法,還有參與過《哪吒》這一項目的特效師吐槽甲方不懂特效。

《哪吒》的背後到底反映了哪些動畫行業的問題?如果《哪吒》真如某些從業者所言,後期的製作流程並不專業,那電影中呈現的效果爲什麼看起來還不錯?娛樂資本論矩陣號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深入幕後,採訪了幾位核心的創作人員和部分參與該項目的特效師,試圖還原整個事件的真相。

特效量大、修改次數多,

《哪吒》的後期是“神坑”

“《哪吒》的特效量大、修改次數多,這在業內是出了名的。”某動畫公司CEO告訴小娛,早在《哪吒》開始後期製作時,圈內就一直傳言這是個神坑。爲什麼這麼難做?

多位參與過《哪吒》項目的特效師表示,倒不是因爲技術上難以實現,而是因爲有很多連續鏡頭難以協調。比如前一個鏡頭有水汽,下一個鏡頭也有水汽,但這兩個鏡頭不是同一家公司做的,連起來看效果就不接近,還得統一修改。特效師在做的時候,也得考慮跟其他畫面的連接。“五秒鐘,四個連鏡,我做了一個月。”一位參與了《哪吒》項目的特效師說。

儘管製作方已經儘量把連續的鏡頭分給同一家製作了,但有些場景的工作量太大,比如風火輪和火尖槍等鏡頭,只要哪吒出場就一定會出現。一家做不完,只能分包給不同的製作團隊。爲了保證這些鏡頭的統一性,製作方往往會提供一個標準模板,讓各家都照着來。

但在模板還沒做出來之前的磨合期,雙方的溝通依然喫力。《哪吒》在2018年剛進入後期階段時,主要是導演在和各家外包團隊對接。餃子的工作就是看各家發來的特效鏡頭,錄反饋視頻。

但餃子畢竟不是特效專業出身,對技術尤其是特效管理工作並不熟悉,一些特效師開始抱怨。今年春節後加入到項目中的特效師稻子(化名)告訴小娛,導演指出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爲渲染精度不夠造成的,“一個懂特效的人,是能通過低精度的渲染畫面推測出高精度的畫面的,但是導演不懂,所以提不出有效的反饋。”

尤其是在做第一版的時候,沒人知道導演的真實想法。特效師稻子以往工作時,習慣從先給低精度鏡頭開始,再逐漸過渡到給高精度鏡頭,慢慢逼近導演意圖,但在餃子這裏這樣的做法行不通了。“從第一個鏡頭開始,我就得全部渲染出來再提交反饋,浪費了非常多的時間,這個鏡頭低精度渲染半尺寸也要一兩個小時一幀。”

但另一個特效師小張表示,這種做法並非完全不能接受。“導演又不是專門做特效的,他就想看最終效果是不是跟他想的一樣,所以我一般都是合成得差不多後給他看的。”回憶起和導演的溝通過程,他覺得雖然修改次數確實很多,但大部分意見都還比較清楚。

問題是,總有一些特效師無法和導演進行有效溝通。在《哪吒》的後期工作剛開始時,一直缺乏一個懂技術的特效總監幫導演翻譯需求。“我對導演的期待值很低,講好故事就行了。問題是你不懂燈泡是咋造的,怎麼給工程師提意見?那叫吐槽不叫意見。”稻子表示,他和他身邊參與過《哪吒》項目的特效師,都普遍認爲導演越權,外行指導內行,這才導致了大量的內耗。

不專業的特效製作流程,從各種細節上就可見一斑。稻子表示,導演要求看成品也並非不行,關鍵是甲方並沒有提前說明。因爲給的製作規範裏寫了提交設計圖的尺寸和格式,他就從設計圖階段開始提交,沒想到這個設計圖居然到了導演手裏,更沒想到的是,導演還對着設計圖提意見。

另一個足以說明製作流程不規範的,是混亂的排期和工程文件。稻子是在過完年後接到這個項目的,確切的說,是一家給《哪吒》做外包的特效公司做不完,又外包給了他。“當時我還在外地玩呢,接的時候對方說不着急你先玩,第二天突然又說快回來吧急死了。”當然這不一定是《哪吒》出品方的問題,更有可能是外包公司的問題。

快馬加鞭趕回去,拿到工程文件後,稻子傻眼了。“上帝才知道我之前的大哥們都是怎麼命名的,同一個“球”有人叫它sphere有人叫它qiu。這都不算啥,你知道風火輪咋翻譯的嗎?FHwheel。”除此之外,文件位置也很混亂,很多都沒按照要求擺放,找起來很困難。小娛詢問了其他幾名參與過《哪吒》項目的特效師,得到的回覆也是“確實挺亂的”。

所以,真正懂特效、能把控全流程的特效總監去哪了?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其實《哪吒》一直都有特效總監。但這位特效總監主要負責合成方面,整體的特效流程還是餃子親自盯。畢竟是自己的第一部長片,餃子在各方面都盯得很緊,事事不放心。

但到了後期,一方面特效行業技術壁壘較高,餃子管理起來本身就比較喫力,另一方面工期越來越緊,需要他去處理的事情越來越多。餃子的耐心也幾乎被消磨殆盡,情緒越來越不穩定。之前娛樂資本論矩陣號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在寫《哪吒》的幕後故事時(點擊藍字複習)就曾提到,每次餃子錄視頻反饋給特效師時,製片組的人都要在一旁,一旦他說了什麼過分的話,就趕緊剪掉。

傷人的話能剪掉,不耐煩的神態卻變不了,這讓部分特效師覺得很挫敗。“我絲毫不懷疑,當時他心裏想的是要不要換掉這個人。每次我看到畫面裏,導演一副被蹂躪過之後又強打起精神的模樣,都想吐槽,爲什麼要幹這種雙方都受折磨的事。”一位特效師說。

三個月完成大部分特效鏡頭,

除了熬夜還能幹啥?

轉折發生在今年四月。今年四月,光線傳媒的人來成都,盤了一下整體流程,發現《哪吒》項目嚴重超期,全片1400多個特效鏡頭,只通過了100多個。幾乎絕無可能趕在暑期檔上映。包括易巧在內的多位項目參與者,都和小娛說過當時的解決方案:新找了一位執行製片人,其他環節尤其是後期方面也都換了一些更專業的人來重新把控。

只是,要在三四個月時間裏完成剩下的所有特效鏡頭,談何容易?

不光時間緊,預算也是個問題。尤其是在整個行業都不夠成熟的背景下,特效是一個特別容易花冤枉錢的環節。《哪吒》做後期特效時,是先給特效公司預付30%,再讓他們幹活。如果後續該特效團隊沒做出甲方想要的鏡頭,取消合作後,甲方還得再找下一家公司接盤。下家公司接手時也是先拿30%的預付……爛尾幾次後,預算花完了,鏡頭卻沒做出來。

除了追加預算外,團隊還重新規劃了特效流程。首先是重新劃分鏡頭的主次。比如近距離的特寫就做得更細緻一些,看不太清的中遠景就適當降低要求。特效管理的核心在於在時間、預算和效果之間取得平衡,如果一個特效鏡頭花幾個月的時間只能得到很小的提升,那就得不償失了。

其次是調整技術方案。一些鏡頭是可以使巧勁的,不用做得那麼“真”。比如一個人在真實的三維空間裏噴火,得噴一百米才能看起來在你面前,這種鏡頭計算量特別大。可以替代的方案是,在攝像機面前做一個噴火的效果,然後人衝進去。這樣又省時間效果又好。

最後是加強溝通。導演說的話特效師不理解,視效導演得充當翻譯。比如導演說想要一個拉絲的效果,視效導演會告訴特效師,是用流體特效還是用粒子特效,具體用哪種技術方案實現。最終審覈鏡頭的時候,總共1400個特效鏡頭,餃子只看最重要的一百多個鏡頭,其他鏡頭就交給視效導演把關。

緊張的後期製作過程中,可可豆動畫的日程表上每天都在更新倒計時,xx鏡頭還剩xx天。規定一天通過50個鏡頭,那不管用什麼辦法,必須通過這麼多。實在超期了,只能再找外包團隊。別看整個項目有20多個特效公司參與,後期加入的一些公司,每家就負責五六個鏡頭。

不僅甲方要再找外包團隊,一些外包公司手上的活兒做不完,也會把工作再分包給個人。接“二手包”的人想和導演溝通需求,得經過這家外包公司的人轉述,溝通起來更困難。一位動畫公司的CEO告訴小娛,網上那些吐槽《哪吒》特效管理不專業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二手包”。“餃子發給外包公司的反饋視頻,應該是他給整個段落十幾個鏡頭一起提的意見。外包公司再把這位特效師負責的鏡頭單獨剪給他,這中間就有可能會誤傳。”

事實上,不止《哪吒》,很多其他的動畫項目如《風語咒》等,同樣存在二手包的現象,甲方自己也知道。在採訪中,一位接了《哪吒》“二手包”的特效師告訴小娛,爲了提高溝通效率,甲方甚至會繞過外包公司,直接告訴他修改意見。改完後再由他發給外包公司。

在熬了無數個夜後,《哪吒》的後期工作終於完工。如果要總結《哪吒》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就做完全部特效的經驗,除了一線人員沒日沒夜地加班以外,一個最核心的指導思想就是“抓大放小”。

剛開始管理特效工作時,餃子非常龜毛,甚至連風火輪的火要往哪個方向飄都有要求。但事實上風火輪的運動速度極快,火苗又很密,放在大銀幕上根本看不清。慢慢地,他開始妥協,開始放權,開始從全片的角度考慮特效效果。這也是一個新人導演從單打獨鬥到與人合作,逐漸豐富管理經驗的必經之路。

缺乏人才和經驗,

薄弱的中國動畫工業基礎

覆盤整個《哪吒》項目的後期工作,從混亂到有序,從效率低下到超預期完成,這背後折射的是動畫行業整個工業基礎的薄弱。易巧在接受娛樂資本論矩陣號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的採訪時也說過,用1600多人完成整部電影的製作,並不是專業的表現。

都在說“工業基礎薄弱”,那到底薄弱在哪?以動畫後期爲例,首先,國內視效行業並不發達,從業人員撐死了也就一萬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還是做真人影視的。這次《哪吒》背後的特效團隊,也大部分都是做真人影視出身,他們習慣和擅長的是做更真實的特效,而非對節奏和設計感要求更高的動畫特效。

認知上的差異,提高了特效師跟導演的溝通成本。再加上餃子本身也不是特別懂技術,初期沒通過的效果鏡頭就有很多。特效師小張跟小娛說起一個細節,有次他做了一朵高精度模擬現實的雲,但導演不要,就想要卡通一點的雲,“導演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感嘆道。

爲什麼專門做動畫特效的公司那麼少?現實原因是,因爲單靠動畫公司的訂單無法生存。《哪吒》背後的特效公司之一源溢洋影視,之前曾參與過《風語咒》《大鬧西遊》等動畫的特效工作。其創始人王藝澄告訴小娛,中國動畫行業每年的產量很低,根本無法養活這麼多特效公司。

一線的技術人員欠缺,專門負責動畫特效管理的高端人才就更少了。《哪吒》的製作方可可豆動畫本身有製作能力,卻依然缺乏一個能統籌特效全流程的視效總監。特效公司身處產業鏈末端,本身利潤就不高,人才也大量流入更賺錢的遊戲和傳統影視行業,能一直在動畫後期領域深耕的人,屈指可數。

具體到後期製作流程上,《哪吒》在後期過程中暴露出的如工程文件混亂等問題,則是這一行的通病。目前動畫行業在製作階段分散程度較高,沒有一家公司能一家獨大,每家公司的工作流程和使用的軟件都不一樣,這給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國外很多全球協作的大型項目,製作方會有專門的研發團隊,爲這個項目編寫專用的流程工具和軟件,但國內很難實現,因爲大部分公司都養不起研發團隊。

當然,隨着行業的發展,一些動畫公司已經開始開發專業的管理軟件。“比如命名規範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讓軟件自動糾錯的,命名不規範就無法上傳。”一位動畫公司CEO告訴小娛。和真人影視不同,技術在動畫行業中一向佔據重要地位。享譽世界的皮克斯動畫,前身就是喬治·盧卡斯旗下電影公司的特效部門,如今仍以發展尖端的動畫三維軟件見長。

至於在全行業建立統一的特效標準和流程,以目前國內動畫公司遍地開花的現狀來看,想實現恐怕很難。不過,隨着《哪吒》的成功,動畫行業勢必會迎來新一波資本熱潮,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人才和技術,這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動畫的工業化水平。

至於那些《哪吒》背後的“特效民工”們,隨着行業整體盈利能力的提高,外包公司的接單價格也會相應提高。一線技術人員的工資可能也會從計件付酬轉向按工時付酬,幹活更有尊嚴。另一方面,在國外,已經有公司會給爆款項目的後期人員發獎金了。能讓產業鏈末端的從業者跟着賺錢的投資方喝湯,這纔是一個行業逐漸培植起來,走向繁榮的標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