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與電視開機率走低形成鮮明反差,網絡視聽急速發展,優酷、愛奇藝、騰訊等平臺付費會員規模持續擴大,有的會員數量已經破億,視頻網站正在成爲觀劇主流渠道。2018年,視頻網站自主生產劇集首次超過購買播映劇集,2019年視頻網站自主生產劇集佔比已高達65%。隨着網站自制劇佔比不斷提高,品質不斷提升,劇集與電視劇畫等號的時代逐漸成爲過去式。作爲一種新的技術與文化範式,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正在全方位改變影視文化生態。

在2G和3G移動通信技術條件下,電視劇在網絡平臺播映/觀看模式與在電視臺差別並不大,但隨着4G移動通信技術普及,視頻網站通過對用戶觸媒習慣的數據抓取、算法推送等新技術手段,不斷開發出更加個性化定製化、更具互動性社交性、更多自主性選擇性、更強沉浸感參與感的影視播映/觀看模式,傳統的“後仰式觀看”正被“前傾式互動”所顛覆,一種全新觀劇模式正在形成。

傳統的定時播映、定點觀看、家庭情境、線性觀劇的“沙發土豆”模式,已轉變爲不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自由點播,更加自由和開放,更具個體性和匿名性的觀看形式;較之此前的進度拖放,倍速觀劇下的1.5倍甚至2倍速觀看,不僅可以加速劇情推進、加快故事節奏,更爲用戶提供“跑贏時間”的心理滿足,二次創作的解說版、高度精編的速看版將這種加速模式推向極致;彈幕觀劇創造衆聲喧譁、聚衆圍觀的社交氛圍,即時評論、碎片表達、自娛亦衆娛,相互感染共鳴,既滿足個體表達慾望,也提供網絡社羣歸屬感;創意中植入廣告乃至嵌入劇情的鏈式廣告,既是商業營銷也是頗有間離感的娛樂,具有典型的互聯網文化特徵;而“只看TA”模式則滿足“唯粉”(特定演員的粉絲)和“CP粉”(特定演員搭檔的粉絲)們的特殊情感需要……在移動互聯網崛起之前,劇集受衆的觀賞需求從未被如此充分、精細和貼心地滿足過。

這種流媒體條件下的新型觀劇模式,已經開始明顯地反作用於影視藝術創作路徑乃至作品形態,傳統的影視美學原則正在被改寫:碎片化觀看情境使短視頻趨勢成爲必然,2018年短視頻日均使用時長首次反超長視頻,“世界是短的”正在成爲互聯網視頻的基本原則,“泡麪劇”、微綜藝等不斷湧現,視聽傳播的整體格局正在被改變;劇集越長棄劇率越高,且會員轉化率更低的現實,使得節奏更快的短劇正在成爲新趨勢,20多集的體量正在成爲網絡劇新規格;倍速觀劇的流行與普及,顯示出用戶對更快敘事節奏、更強矛盾衝突、更持續戲劇張力的極致化追求,緩慢的節奏、枝蔓的情節、遊離的人物遭到觀衆拋棄,《如懿傳》《天盛長歌》中緩慢的命運鋪陳,顯然不如《延禧攻略》《白夜追兇》等劇更令觀衆滿足,《破冰行動》後半段劇力弱化、人物遊離遭到批評;許多新劇在配音語速、剪輯速度、高潮頻率等方面都在不斷加快和強化,以滿足日益變化的審美需求;在《都挺好》《破冰行動》等劇集的播映過程中可看到,觀看與創作之間的互動與反饋變得更加迅速與直接;在5G時代即將到來的背景下,全新視頻形態正在不斷出現,國內首部豎屏劇已於去年年底首播,首部互動劇《他的微笑》新鮮出爐,之後還有更多同類或創新形態的作品即將上線。傳統的影像語言、敘事方式、視聽形態、觀看和參與方式乃至生產模式都正在被改寫,新的技術方法與美學原則還在實驗與摸索當中。

這些全新現象無疑也帶來新的問題與挑戰:“速食即正義”的原則一旦擴大和氾濫,將先天地排除深入與深刻的藝術創作可能性;倍速觀劇時代對於快節奏、強類型、密衝突的極度飢渴,很容易導致對感官刺激的簡單迎合,忽略或弱化對情感和意蘊的醞釀、鋪墊,導致思想與藝術表達上的淺表化傾向,也難以包容更加複雜與細膩的現實觀察,以及更加厚重深沉的美學探索與體驗。

流媒體條件下影視藝術的接受和觀賞方式正在出現重大變化,但對於影視藝術來說,衡量其價值的標準卻並沒有改變。影視藝術創作需要針對全新的傳媒與傳播特徵,主動積極地適應變化,不能曲高和寡、墨守成規,與時代文化、時代審美相脫節,但同時也要有其自身的精神堅守,那就是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對現實的敏銳觀察,對人民訴求的積極回應,對時代精神的準確提煉,以及對藝術探索與創新的不懈追求。《人民的名義》《我在故宮修文物》《大江大河》《破冰行動》等作品的成功,已充分證明這一點。詹慶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