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我不是藥神”在國內開始點映,近期被反覆提及的抗癌藥又引起了人們的強烈關注,在影片中提到了天價抗癌藥格列寧,在現實中被稱爲格列衛,是一種治療慢性白血病的靶向治療藥物,它把慢性白血病的生存率從個位百分比提高到了85%以上,也許是因爲自己是醫學專業的緣故,拋去電影情節對這類藥物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天價“格列寧”到底錯在誰

影片中山爭大哥飾演的程勇從一開始因爲生活所迫,到印度進了第一批格列寧偷偷進行售賣,在這個過程中碰到了很多的白血病患者,在經歷了一系列事情之後,已經不做格列寧生意的程勇因爲呂受益的死亡,重新打開了印度格列寧的渠道,與之前盈利不同的是,這次的程勇不盈利甚至是自己貼補虧損來幫助病友,在這個過程中,程勇也進行了自己的救贖……

影片前半部分帶有明顯的荒誕和黑色喜劇色彩,給觀衆帶來了不少笑點,但是,從中間開始,程勇因爲風險和金錢把印度格列寧的代理權專賣給了無良藥商張長林,影片的基調驟然轉變,其中很多情節都讓人淚目……

賣藥的組合解散的時候,黃毛喝完最後一杯酒握碎杯子,滿手是血,牧師的那句may god bless you 。

因爲張長林無良賣藥跑路了,呂受益沒有藥喫,疾病進入急變期在化療之後看了熟睡的妻兒一眼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天價“格列寧”到底錯在誰

黃毛與警察糾纏,以爲逃脫了的微笑,轉瞬就被大貨車撞死,程勇與曹警官醫院對峙,那句“他才20歲,有什麼罪”以及程勇讓思慧統計病友信息時的qq聊天,滿屏的qq聊天慢慢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頭像,再慢慢匯聚成大大的“希望”。

程勇被抓宣判的那天,在押送去監獄的路上,馬路兩旁全是病友,他們慢慢脫下口罩,思慧和劉牧師都在人羣中,還有死去的黃毛和呂受益……

不得不說,這部影片拍的確實不錯,讓我們更多的瞭解了這類病人,瞭解了原研藥物和仿製藥的差別,但是,這些之餘,有一件事還需要引起我們的深思……

其實影片有點過大的黑化了原研製藥方。影片中的藥物和廠家原型瑞士諾華公司的格列衛,賣的價格貴,也許還有另外一些原因:

1、 本身研發價格高昂,作爲一款上市的抗癌藥,除了開發,它還需要經過臨牀一二三四期實驗,而每一期臨牀試驗都需要耗費大量資金,這方面的耗費遠遠大於前期開發。而如果臨牀實驗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前功盡棄,這也是中國製藥企業很難出現像諾華、輝瑞、強生這樣的製藥大頭的原因,畢竟沒有多少企業能承受如此高的風險去開發。

相反藥物的製作成本其實很低,像印度格列寧價格如此低,就是因爲他根本沒有經過臨牀實驗這些燒錢步驟,直接就模仿製藥。Novartis格列衛與Nacto Veenat有效成分一致;Novartis格列衛與Nacto Veenat藥物成分配比有一定差異,感覺很多人就純粹看着製作成本,而忽略了研究成本。

2、諾華作爲一家大藥企,它不可能每種藥都像格列衛那樣如此有效,更多的藥是胎死腹中,因此他必須要用像格列衛那樣的藥來平衡其它開發帶來的損失,所以他的價格如此高昂還是有原因的。

3、另外,還有就是國內的關稅和層層代理使得價格水漲船高,當然影片爲了過審,這方面的內容都被省略掉了。對於代理,我也是無可奈何了,實驗室同一支抗體,不同代理商價格可以相差快一半,可見藥物代理也是吸血產業。萬幸,藥物價格也是逐漸透明,國家也取消了關稅。

天價“格列寧”到底錯在誰

最後,想說說專利這詞,沒記錯的話,諾華公司方一直就沒有提及專利,只是說假藥沒安全保障什麼的,然而專利纔是他們這種製藥巨頭的立身之本,感覺是影片對於藥廠有些刻意抹黑。

就像題目說的那樣,拋去格列寧一種藥物,拋去慢粒白血病一類患者,還有很多的腫瘤藥物和癌症患者急需治療,除了格列寧,還有更多更貴的藥需要長期服用控制病情,究竟該如何做,也許這纔是觀影之後留給我們的問題,更多“格里寧”,藥神該怎麼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