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陽棉城城區的高樓大廈間,有一座上百年的老建築依然矗立,它基本保存完好。它就是潮陽的三大古園林之一:林園

今天的林園被包圍在棉城城區的平和東小學裏面,坐北朝南,要進入學校的大門,才能見到它的正面。一眼望過去,有一種吸引人的神祕之感。平和東小學校長鄭定國告訴我們,棉城有三大園,分別爲西園、耐軒、林園。

平和東小學校長鄭定國

鄭定國說,林園最大的特色就是小巧玲瓏,樓房的建築是中西合璧的,裏面的建築結構、框架都保持原來的面貌。小巧玲瓏的林園佔地面積只有500平方米左右,亭臺樓閣、魚池板橋、假山古井、樓梯連廊一應俱全,建築明顯帶有西方的氣息,然而,建築的一些細節還散發着中國傳統建築的氣息。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會委員黃素龍說,林園進來給人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以中爲軸的特點比較明顯,當然從外表看更多的是體現西式的感覺,是汕頭開埠之後中西文化融合的體現。

建築的風格往往透露出了主人的審美價值取向,那麼,是誰建設了這樣一座精製的房子呢?鄭定國介紹說,林園是清朝晚期潮陽嶺東宮一位商人叫做林邦傑建的,所以叫做林園。他當時建設這個宅子是給自己的女兒住的。

資料顯示,林邦傑是清光緒年間汕頭太古洋行買辦,從現在能夠查到的資料看,建設林園的時間大約是在1875到1908年間。鄭定國說,當地人是這樣說的:“林邦傑是有錢人,他娶了四個老婆,他第一個老婆就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是林邦傑最喜歡的一個,所以有錢了就建設這個林園給他的女兒,所以就叫做小姐樓。據當地人說,在林園的後面兩旁是很多的大建築,我們叫做四點金的房子。林園的前面一馬平川,是田園風光,視線視野都非常好。”

也許是因爲房子是建給女兒住的,所以整個園林佈局精緻,小巧秀氣,假山亭子也都屬於小一號的設計,還有一條螺旋式的小樓梯,裝飾比較婉約。房子是有木板隔起來的,有時候可以全部打開,要用的時候可以關起來。

如今,林園的大部分建築保存完好,園子裏水井的水還能使用。平和東小學的工作人員曾經把水抽取檢測,符合飲用標準。可是,這麼精美的園林建築很早之前就沒有人居住了。解放後,林園曾被用做潮陽婦產園和武裝部等辦公地點,2000年開始被圍進了平和東小學範圍。

黃素龍介紹說:“在1956年的4月1日,當時中共潮陽縣委曾經辦了一份報紙《潮陽農民報》,它的社址就是設在這裏。另外我還覺得林園是有比較大的文化研究價值,例如林園在棉城當地是有一些民間故事的傳說,從可以反映當時棉城人對林園的一些歷史記憶。”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會委員黃素龍

棉城坊間流傳,在林園建成後,林邦傑很快離世,林家一落千丈,林園人去樓空。那麼,林邦傑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的家族究竟是怎樣衰落並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的呢?

關於林園,現存的資料並不多,它背後的建設者林邦傑的資料也相當有限。通過這一次的尋訪,我們有機會揭開這個家族塵封已久的往事。

2018年10月,安靜的林園突然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鄭定國向我們講述當時的情形:“我們一直認爲林邦傑的後代是沒有了,但是去年的10月份就接到一個電話,說他是林邦傑的後代,要過來看他祖先的房子,來了之後他就自我介紹說林邦傑是他的曾祖父,林邦傑有四個老婆,來我們學校的是第二個老婆的孫子。”

據平和東小學有關人員介紹,林邦傑的後人帶着從國外查到的有關林邦傑以及林園的檔案,回來尋訪祖父昔日的足跡。他說關於祖父的資料是在英國的圖書館裏面找到的,還說他爺爺是富二代,他是窮三代。在香港的時候有兩個兄弟,一個是中學的校長,在香港很有名的,來者林邦傑的孫子是工程師,第四代在美國,是哈佛大學畢業的學生。

據林邦傑後人介紹,林家後人很早就離開了汕頭,有的出國,有的到香港,據說家族有一房支留在國內,但彼此之間並無聯繫。面對林園,我們和林邦傑的後人一樣,對林邦傑這位汕頭埠曾經的風雲人物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按照潮陽當地人對林邦傑的記憶,林邦傑是英國的買辦,青年的時候有很多在外國做生意的朋友,人很聰明,懂英語,去過廣州,也到過上海做生意,後來就到了汕頭。到了汕頭之後,就做了在英國太古洋行的總買辦,賺了好多錢。

我們查閱資料後瞭解到,太古洋行買辦林邦傑在1912到1913年任汕頭商會總理、會長;他還是汕頭存心善堂的創建者之一。

潮汕歷史研究者許壁鋒介紹說,這塊碑是存心善堂在民國9年也就是1920年立的碑,這碑叫做褒彰善行碑,記載了清朝光緒25年,也就是1899年,當時在創建存心善堂的時候,幾個汕頭的洋行的老闆買辦創建存心善堂的史實,這裏面就包括了太古洋行裏面的林邦傑。

許壁鋒手上還有一張關於林邦傑兒子賣出家業的契約。新興街原來福德里這片土地就是當年林邦傑曾經購買的物業,後來都賣出了。

許壁鋒介紹說,這張賣契紙是民國6年,也就是1917年簽下的。當時是一些債務人要求把這些土地進行拍賣和變現,但是當時曾經做過汕頭潮海關監督的鄭浩因爲在留學日本的時候受過林邦傑的資助,所以就爲林邦傑後代說情。這些債務人覺得過意不去,就留下了淺菜池一帶的土地,供他們林氏後人可去變換成生活資產。後來,林氏的後人就以林樹記堂的名義填平了鹹水池對面的淺菜池,建成了福德里,在民國6年將福德里逐漸地賣給周邊的居民。

潮汕歷史研究者許壁峯

在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福德里位置大概是在現今的新興街附近林氏大宗祠後面。民國時期陳沅撰寫的《故鄉進士潮海關監督滎陽夫子墓誌銘》裏片段記載了林邦傑在世資助潮汕學子,以及下一代散盡家財、四處求助的窘困。

許壁鋒說,林邦傑在太古洋行任職的時候,當時鄭浩想去日本留學,但是家境比較貧寒,所以當時太古洋行林邦傑拿了400銀元資助他去日本留學,在他學成回來之後,還沒有分配到清政府任職的時候還多次資助他,所以鄭浩非常感念這段恩情,才特地從北方回來汕頭爲林氏說情。

除此之外,關於林邦傑的資料就很少了。究竟這位一百年前汕頭埠的大家族靈魂人物經歷了什麼導致快速的破產?近代史愛好者張耀輝有一些來自國外的檔案,如這份報告是來自於1923年鮀江華英學校的簡章,在這份簡章的最後一張有記錄捐贈新建學校校舍的記錄,其中在民國2年1913年的時候,林邦傑捐資1千元,他的銀莊合作伙伴郭子彬也捐資,所以他們在1913年捐資申建了華英學校,也就是現在汕頭一中的前身西區校舍的資金。

在這份1915年12月4日由日本駐民國汕頭代理副領事河西信編寫、日本外務省通商局出版的《汕頭事情》第十五章裏可以看到,當時的林邦傑仍然還是汕頭埠商界的領軍人物之一,這份檔案裏面體現出銀莊是屬於林邦傑自己家族或者是本人的生意。

近代史愛好者 張耀輝

有關林邦傑的活動記錄在1915年末戛然停止。有關資料顯示,他的兒子在1917年變賣家產、求助支援,由此來看,林邦傑當時已經去世,林家的銀莊資金鍊條已經出現了嚴重問題。蹊蹺的是,林邦傑何時去世目前還是沒有找到記錄,尋親而來的後人也在林邦傑去世年份上打了個問號。

林園這座倖存的建築,留給人們太多的想象,它的價值除了體現在建築設計方面外,也存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歷史內涵。

來源:汕頭市廣播電視臺

-The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