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英長老會差派,醫療傳教士懷敦幹於1903年來到汕頭福音醫院,在此後的20年時間裏爲潮汕民衆的健康傾其畢生奉獻,默默無聞的盡忠盡職,救死扶傷。影像攝於1916年,汕頭英長老會傳教士。

一、礐石早期影像

攝於1859-1890,礐石,攝影:賴阿芳

汕頭自1860年開埠以後,英美等國先後湧入礐石開發建設,領事館、洋行、教堂、學校等西式建築拔地而起。用鏡頭對準這一時期的汕頭風貌,除了外籍攝影師,如著名的紀實攝影先驅約翰·湯姆森,也有中國最早的攝影人賴阿芳。身爲同行,約翰·湯姆森對賴阿芳的攝影技巧曾給以高度評價。相關資料顯示,1859年賴阿芳在香港開設攝影社,於1890年去世。

對比約翰·湯姆森幾乎同一角度拍攝的作品,賴阿芳拍攝的這幅礐石早期影像在景緻構圖、細節處理等方面各有千秋,似乎在相互切磋交流。

二、港口

影像攝於1918-1922年,在一艘緩緩離開碼頭前往揭陽的船首上拍攝。

瀕韓江和榕江交匯出海口處,是當時汕頭繁忙的西堤碼頭。作爲汕頭的內河港,這裏是贛南、閩西南、梅州潮州興寧貨物的進出港口,建有揭陽碼頭、潮陽碼頭,碼頭設有各類貨棧和倉庫,水上客貨運輸如輪轉。

影像攝於1918-1930年,從潮陽碼頭開出,沿韓江前往梅縣的火輪。

當年的韓江是粵東地區交通的黃金水道,汕頭港是當年粵東出洋謀生華僑眼中看到的最後一幅家鄉景象,印刻在他們腦海深處,念念不忘。

攝於1918-1922年,船到汕頭港,正在卸下貨櫃。

汕頭開埠後,因港而興。當年的汕頭港,自西堤由西往東的海岸線上,依次有揭陽碼頭、潮陽碼頭、怡和碼頭、太古碼頭、招商碼頭、海關碼頭等。港口的繁忙促進汕頭當年的繁榮,汕頭曾經是整個粵東地區的中心,全國第三大港、爲當時南中國與東南亞甚至歐美商品貿易的一個重要集散地。據資料記載,1936年,全國港口吞吐量前三甲是上海、廣州、汕頭,其中廣州和汕頭對外貿易的比重超過上海,“至對南洋貿易,與各通商口岸比較,其數字雖暫無可稽,惟汕市必佔第一位,則毫無疑問。”在1938年10月日寇攻陷廣州後,汕頭爲當時中國國際交通連接香港唯一的吐納海口,直至隔年。

三、潮汕抽紗

影像攝於1920-1937,汕頭礐石聖經培訓學校裏,一羣婦女正在運用潮繡工藝加工抽紗,以此營生。

影像中的礐石聖經培訓學校,是潮汕最早的婦女學校,有“世界首個女子聖經學校”之稱。抽紗是刺繡的一種,亦稱“花邊”,繡在手巾、檯布、繡衣、被套等織品上,源出歐洲,汕頭開埠後傳入當地。潮汕抽紗以“潮汕”冠名,聞名世界,源於歷史悠久的潮繡優美精巧針法,繡出變化萬千、栩栩如生的圖案,優雅精細,絢麗多姿。

最先運用潮繡的傳統工藝做抽紗,是教會女學校的潮汕女。當年女傳教士在礐石傳教,最先將抽紗工藝傳授給教會女學校的女生,慢慢的抽紗在有着潮繡傳統技藝的潮汕婦女中傳播發展開來,繡品遠銷歐美,成爲她們重要的經濟來源,後來更興旺成爲當地的抽紗產業,繡品以潮汕抽紗享譽歐美。

四、八二風災

汕頭年年遭受西太平洋麪吹襲過來的颱風,1922年8月2日一場颱風正面吹襲汕頭。颱風登陸前後罕見的在近海徘徊,8級以上大風維持長達36小時,12級大風持續24小時,產生特大風暴潮,海水陡漲3.6米,沿海150公里海堤潰決無數,海水倒灌,汕頭城平均水深3米,沿海村鎮一片汪洋。

《潮州志》記載:風力益厲,震山撼嶽,拔木髮屋;加以海汐驟至,暴雨傾盆,平地水深丈餘,沿海低下者且數丈,鄉村被捲入海濤中;已而颶風回南,廬舍傾塌者尤不可勝數。災區淹及澄海、饒平、潮陽、南澳、惠來、汕頭等縣市......廬舍爲墟,屍骸遍野,逾月山陬海筮積穢猶未能清。

後來的共識是這場颱風造成潮汕地區約7萬餘人死亡,它沒有名字,只能按日期稱八二風災。中央氣象臺將其列爲20世紀十大氣象災害之首。如今那場毀家滅族的八二風災所留存的歷史痕跡已在流逝歲月中隱褪而去,那痛徹心腑的感覺只能在發掘出的極爲有限的老照片中體會。

1922年8月2日颱風災害。大樹迎風面的樹葉幾乎光禿,稻田裏快要收穫的稻子也被席捲一空。洪水漫過河堤,船隻被衝擠成堆在受損嚴重的民居前。

影像攝於1922年9月,汕頭礐石教會建築羣所在地,石滾樹倒屋頂掀,一幅颱風過後的典型的災後場景。

影像攝於1921-1923年,揭陽的一個村莊在水稻收穫期的場景:男人收割,女人翻曬。影像透過1922年臺風災後的廢墟拍攝。

五、地震災害

1918年2月13日14時7分,地處泉州—汕頭地震構造帶上的汕頭髮生7.25級強烈地震,這次地震是有歷史記載以來廣東最嚴重的一次地震,波及遠離震中的江蘇、上海、湖南、湖北、江西、廣西等多地。處於震中區的汕頭、潮州、潮陽、揭陽房屋崩塌或破裂者不可勝數,死傷者極衆,地裂冒水、噴沙,空氣中瀰漫有硫磺臭味。此後餘震不斷,造成極大的破壞。

1918年,其時正在揭陽西部山區歧陽煥文學校任教的楊德謙先生,以其親歷其境的目擊耳聞感受,作記戊午地震的《地震記》一文,全文很短,一氣呵成,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地震發生的實景:

“民國紀元七年,戊午元月初三日。餘適假寐於祠堂之北,時方二點餘鍾也,突然有聲自西北刮地而來,勢如奔馬,聲若牛鳴,聲到處,牀榻如傾,杯盤響應。餘一躍而起曰:‘此地震也,宜出避之!’忙遽間,遂徙而出,至大門,覺彼時天旋地轉,當頭牆壁,皆迎面壓來,潛逃無路,轉趨入甬道躲避焉。斯時,餘也眼花繚亂,彷彿如身立船上,任其簸搖;又如身坐火車,山河移徙。惟手麻腳痠,惴惴焉戰慄而已。少頃震定出門,見外面人海人山,皆面如土色,或自述危狀,或道人損傷,大驚小怪之聲,擾人耳鼓。雖然傷不致及人,亦良幸矣!既而衆心已定,各自散歸。餘方躑躅進門,忽然地又再震,搖態如前。村人已歸者,又復狂奔而出,如遇狼虎,愴惶駭怪之聲,不啻較前更甚焉。夫一頃刻間,地一再震。噫嘻!此果何故哉?不特此也。餘是夜心緒惶惶,萬端交集,而寢寐之中,猶覺頻頻震動,先後六次。噫!地有其知耶?抑或無知耶?俱未可解也……餘今者老矣,學識庸愚,不免少見多怪,天明因記之,以俟哲學衆論焉。”

崎碌是汕頭一塊洋人眼中的風水寶地,領事館、洋行等西式建築比比皆是。崎碌也是西方文化傳播區,區內有教會辦的學校,教堂、醫院。但在1918年前汕頭還沒有一座建築是用鋼筋混凝土來建築,地震致使崎碌地界的建築同罹巨劫。以下是崎碌在震後的影像,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地震災害影像。

1918年2月震後的汕頭,斷垣殘壁建築,石柱和梁發生錯位和斷裂

1918年汕頭地震過後,位於崎碌的法國領事館被夷爲廢墟。

1918年2月13日汕頭地震過後,教堂所在地崎碌的災後現場,人們站在瓦礫廢墟之中。

1918年2月汕頭地震過後,崎碌的一條街受災實景。

1918年2月13日汕頭地震,商店、餐館、民房,倒塌成一堆瓦礫。

翻看Gamble在1918年拍攝的影像,那年他正好路過汕頭,也記錄了汕頭地震後的景象。當地人的房子,貝灰砂結構的牆倒塌的了。

Gamble攝於1918年,位於崎碌的美國領事署的洋樓也傾塌一角。

六、洪厝街

影像攝於1920-1937 ,大礐石洪厝街,本地人的居住地。

隨着汕頭開埠,英美等國先後在礐石設立領事館,其中有一姓洪的人被英國領事館聘爲作幕,即英國領事館師爺,攜家眷在大礐石安家居住,其後又有本地人陸續在此定居而形成居民區,即洪厝街。早期的洪厝街,多爲傳統貝灰砂杉木結構,在歷經1918年的汕頭大地震摧殘和1922年的狂颱風吹襲後,重建時已多采用混凝土建房。影像中的洪厝街,欄柵當街,兩旁已是二到三層結構嚴整、設計豐富、裝飾精美的洋灰建築。

七、礐石番仔墳

1860年1月,清政府在媽嶼島設立潮海關,被公認爲是汕頭開埠的起始。

汕頭開埠前後,來了一羣懷着信念揣着夢想的傳教士,除了傳播宗教信仰,還辦學校、設西醫,把西方的文明帶到這裏,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交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汕頭開埠文化。有不少在潮汕地區的傳教士直到老死,將遺骨留在了礐石山上,徹底紮根在此。

礐石“番仔墳”,見證了汕頭開埠的歷史一頁。番仔墳裏,大理石砌成的墳墓,豎着十字架,刻寫着中英兩種文字,雖是墓地,卻毫無陰森之感,周遭山花搖曳、喬木挺立,整潔而寧靜。除了傳教士,還有早期的外籍人士過世後也葬在番仔墳。

“番”字,通常是泛指外來的、尤指海外的,像我們熟悉的番茄、番薯等。當地人將出洋去海外叫作“過番”,將洋人稱作“番仔”。

攝於1895年,番仔墳,施饒理牧師之墓

施饒理牧師(Rev.George Smith 1831–1891),英藉,1857年被英長老會差派到廈門協助建造教堂,1858年轉到汕頭,在潮汕地區的揭陽榕城、揭西棉湖、五經富、河婆等地設立傳教所、建堂傳教。

八、鎮邦街基督教普益社

影像攝於1921-1923,教堂機構的正門,掛着牌子。

這是坐落於鎮邦街68號的基督教普益社,一幢4層小洋樓,門前掛着的牌子疑是“普益英文商業專門學校”。

普益社是基督教做公益的機構,在《中國基督教史綱》中,王治心先生認爲普益社是做社會服務的機關。1863年,美北浸信會傳教士耶士摩在此倡建汕頭基督教普益社,1920年,普益社的三樓開設了普益幼稚園。

鎮邦街長不足一里,形成於汕頭開埠後的商貿集市,早先是一條逼仄的步行街,兩旁街鋪的叫賣市聲絡繹不絕。1918年2月13日汕頭大地震,汕頭極震區受災至烈,鎮邦街一片斷垣殘壁,1919年2月6日一場徹夜的大火燒燬鎮邦街一帶木屋、寮棚搭建街鋪,1922年8月2日汕頭遭風暴潮吹襲,鎮邦街的商貿業遭到重創。影像即拍攝於這段時期。1926年之後鎮邦街在汕頭市區的重建中得到改建,成爲當時汕頭主要的商業街區之一。

九、嶺東基督教紀念堂

嶺東基督教紀念堂是礐石一座中西元素交融的建築,教堂的基座及牆體以花崗岩石砌築而成,整個建築結構以中國傳統的宮殿樣式爲主,局部細節融合了西方建築風格。

1860年,美北浸信會傳教士耶士摩(William Ashmore 1824-1909)到媽嶼傳教,1863年,耶士摩在大礐石的一間平房初創教堂,1872年,擴建的禮拜堂落成,稱老禮拜堂。隨着傳教規模的擴大,由全嶺東教徒捐款在小礐石另建了一所教堂,並於1929年遷此禮拜聚會,名爲嶺東基督教紀念堂,作爲美北浸信會入潮七十週年的紀念。

影像攝於1913-1923年,在西側的老教堂前面拍攝,一座有中國建築風格的70週年紀念教堂。

教堂何時開始興建,未見記載,從影像的描述推測,教堂的建築工程耗時頗長。

十、第一位到汕頭的女傳教士李潔姑娘

影像攝於1878年。時年37歲擔任布萊頓學院校董的李潔(Catherine Ricketts)姑娘,作爲英長老會婦女傳教士協會的第一位傳教士,受差派到汕頭傳教,興辦教育,直到1907年。上海美華書館1907年版《潮惠長老教會公例》記載:1878年,女師李潔至汕,教會婦女。汕頭開埠,西方傳教士接踵而至。伴隨着傳教活動的擴展,其傳教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辦教育,教會尤其注重女子教育,當時出現了“教會所至,女塾接軌”的局面。

十一、福音醫院女醫院米尼娜醫生

影像攝於1903年,身穿畢業禮服手持文憑的米尼娜醫生。這一年,汕頭福音醫院設女醫院,專門收治潮汕地區的女病患者。影像資料記載:米尼娜醫生,在1902年作爲醫療傳教士受英國長老會差派到汕頭,然而出於健康原因,她於1905年才抵達汕頭。米尼娜醫生在汕頭教會服務20年,最終因病於1925年返回英國,10月便離世。

當時這裏產婦生產,盛行的是由接生婆的土法接生,接生婆的生育知識和接生手段來自自身的生育體驗和從業經驗,土法接生導致嬰兒死亡率、產婦難產死亡率和圍產期感染率三高,還造成了很多產婦產後病症。

此時米尼娜醫生來到英長老會創辦的汕頭福音醫院女醫院,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用西醫診療技術和西式接生法,以病弱之軀悉心爲潮汕廣大產婦服務。最先的受益者是信教的婦女,在米尼娜醫生的努力下,西式接生的母嬰健康素質逐漸得到當地人的認同和接受,也促使當地人的生育方式發生轉變。米尼娜在女醫院培養了許多當地女生成爲新式助產士,助產士的出現,是潮汕婦女生育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促進了“接生婆時代”的終結。

米尼娜醫生經常帶領女醫院的醫生探訪接受過治療的病患家庭,關注病人心靈上的需要,在精神上給予安慰疏導。作爲一名醫療傳教士,她傳播福音。

十二、福音醫院懷敦幹醫生

懷敦幹醫生

受英長老會差派,醫療傳教士懷敦幹於1903年來到汕頭福音醫院,在此後的20年時間裏爲潮汕民衆的健康傾其畢生奉獻,默默無聞的盡忠盡職,救死扶傷。因懷敦幹醫生醫術精湛,香港大學曾高薪聘請過他出任化驗室首席教師,被他婉拒。懷敦幹醫生在汕頭福音醫院其主事期內,爲汕頭福音醫院持續發展,使西醫在本地生根開花,大力培養本地西醫人才。

民國初期汕頭頻發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的民衆急需醫療救治和慈善救助,汕頭福音醫院救治工作繁重,“每年病人有一萬至一萬六千人。”病人大多來自汕頭周邊的村鎮,廣大而分散的鄉村。1902年鼠疫流行,懷敦幹醫生用靜脈輸注鹽溶液之法成功救治病人,並提出以預防爲主,推動注射哈菲根血清防治鼠疫。1918年大地震,懷敦幹醫生與江克禮牧師發起救災委員會,並同兩位中國醫生和潮汕基督教童子軍同往震中南澳“救助三千多名傷者”,埋葬死者,救濟飢餓,撫卹孤兒,安置災民,清理積穢。

1923年,懷敦幹醫生在香港病逝,他的遺骨埋在了汕頭礐石山上,徹底紮根在了他爲之奉獻的土地上。當懷敦幹醫生遺體下葬時,出自內心對懷敦幹醫生的感激之情,來自汕頭埠和方圓百里的當地民衆自發前來爲這位不慕名利的醫學傳教士送最後一程,汕頭埠可謂萬人空巷。

影像攝於1916年,汕頭英長老會傳教士。懷敦幹醫生(後排站立者左一),江克禮牧師(前排盤坐者左二),汲約翰(中排坐者左二)。

十三、汲約翰

汲約翰

汲約翰博士1874年來到汕頭埠,是英長老會最早差派到汕頭的牧師之一,他通過辦報、興辦教育等方式來傳教,先後創辦了貝理神學院、聿懷學堂,主編《潮惠會報》,用羅馬字標註潮汕話翻譯《Iak-Na Tsų》(《約拿書》),《Tshàng Sì Kì》(《創世紀》),《Má-Thài Hok Im Tsu》(《馬太福音書》),《Hap-Ki,Sat-Ka-Lĭ-A》(《哈該,撒迦利亞》)等聖經譯本。

1907年第三屆傳教士大會(基督教來華傳教百週年大會)在上海召開,對中國教會的現狀進行討論。在汕頭已經傳教了30多年的汲約翰博士在大會上作了《中國的教會》的專題報告。汲約翰博士以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宗教習俗的深入瞭解、對中國社會變革、民族覺醒的敏銳洞察,認爲西方教會在中國的發展,要以瞭解中國的近狀、趨向和問題爲前提,必須改變西方教會的形象。他在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國教會應當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口號,指出傳教要適應中國社會環境,讓中國教會自我發展,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教會中的作用應把精力轉到教育、出版和神學方面,進而把控傳教的大方向,促進中國基督教與世界基督教的貫通。

“三自”口號的提出,開啓了基督教在中國發展的“本土化”進程。

影像源自美國南加州大學

來源:鷺客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