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

記得小時候喝粥總喜歡往粥裏滴上幾滴醬油,平淡無味的白粥瞬間變得鮮鹹可口,這是醬油賦予食物特有的味道。

走進揭陽市醬油廠有限公司,一股濃濃的醬油香味撲鼻而來。循着這股醬油香味,記者來到該公司的天然發酵池片區看到:猶如一間間小屋的發酵池整齊排列着,池中的黃豆正在經歷一場緩慢的時間歷練與蛻變,池區周邊不時閃過工人忙碌的身影,或查看池中的情況,或向池中灌注鹽水……

揭陽醬油以獨特的風味享譽潮汕乃至更遠的地區,成爲許多家庭必備的調味品。

記得小時候喝粥總喜歡往粥裏滴上幾滴醬油,平淡無味的白粥瞬間變得鮮鹹可口,這是醬油賦予食物特有的味道。在潮汕地區,醬油是一種常見的傳統調味品,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用到。揭陽醬油以獨特的風味享譽潮汕乃至更遠的地區,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堅守,揭陽醬油歷久彌新,始終散發着歲月的醇香,其傳統釀造技藝於2009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從一百多年前的“楊財合”,到後來的“洪信美”、“袁龍記”、“林太源”、“許太合”等一批較爲出名的醬油作坊,再到公私合營後建立起來並發展至今的揭陽市醬油廠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揭陽醬油行業在衆多生產經營者的辛勤勞動中得到不斷的發展,其傳統釀造技藝也得以傳承和延續下去。一瓶上好的醬油,往往得等上大半年的時間,但這種等待是值得的。作爲揭陽醬油釀造技藝代表性傳承基地,揭陽市醬油廠有限公司將現代生產工藝與傳統釀造技藝有機結合起來,爲保證每一瓶醬油的鮮美味道和優良品質,從原料選擇開始,經過原料處理、制曲、發酵、淋油、煮制、包裝等工序,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指標控制,經過時間的沉澱,香醇綿厚的醬油才得以製作出來。爲適應市場需求,揭陽市醬油廠有限公司在不改變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還針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研製出一系列“榕江牌”醬油品種,產品行銷粵、閩、鄂、桂、瓊等地,並在東南亞多地享有較高聲譽。

隨着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揭陽市醬油廠有限公司也面臨着諸多挑戰,但該公司始終保持一貫的傳統風味,堅持採用純天然釀造,在傳承獨特製作工藝、技術、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不斷創新和發展。

名店名品:

一、楊財合豉油精;

楊財合老鋪的主人楊祥坤,是揭陽名牌醬油的創始者,原籍揭陽北洋鄉。楊祥坤於清道光十年(1830)於揭陽榕城韓祠南側開設醬油作坊,以“楊財合”爲店號,取財源廣進,合顧客口味之意。

楊祥坤開作坊佔有地利:店前有充沛的陽光可曬醬油,店後有禁城腳小河的優質水便於漿洗作業。他搞醬油業有一套好經驗,即他獨掌的二條祕訣:一是選用新鮮大豆爲原料;二是充分採用陽光,天然發酵以增醬香;三是製作工藝考究。因此,該“老鋪”所產醬油鮮甜濃香,久臧不腐,風味獨特,質量超羣,享譽海內外,成爲揭陽以至粵東醬油一枝花。

楊祥坤在生產醬油中,認真總結了生產工藝,並將其傳給3個兒子。後來,長子楊君澤繼承了楊財合老鋪,次子楊君厚則推出了楊則合老店,三兒子楊君榕又另闢楊財合榕記。除了楊財合榕記因技術不硬、經營不當而不久倒閉外,另外2個店皆擁有衆多顧客。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楊君澤的楊財合老鋪傳給兒子楊子良,1936年再傳給楊子良的兒子楊清仁。代代相傳,楊財合豉油的原色和信譽不減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以楊財合等醬油作坊爲主體,實行公私合營,組建了揭陽醬油廠。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句順口溜:“揭陽有三合——欲買好鞋吳成合,欲買好爐老萬合,欲買好豉油楊財合”。該店生產的“雙金錢牌”豉油精馳名南洋一帶,海外僑胞回梓,常以楊財合豉油精作爲禮品,帶往海外贈送親友,真是傳統名產溢鄉情了。

二、洪信美醬油。

洪信美爲醬油鋪名,鋪址在榕城宣化街(中山路),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揭陽較爲出名的醬油商號。該商號內置作坊,作坊分天、地、元、黃四個等級。“天”字醬油僅次於豉油精,“黃”字爲最低檔醬油,以適應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這也是該店特有的經營要訣。

二、炮臺和源醬油:“和源”醬油府座落於揭東縣炮臺鎮市集裏的灰窯頭街。

和源醬油店老闆制醬油選用新鮮大豆做原料,經祕製而成。該所所產醬油風味獨特,質量超羣,是當地的傳統名產,產品暢銷於揭陽東部的原桃山都、地美都一帶。

“和源”醬油店店前掛的對聯,赫然入目,聯文爲:“和味酸鹹皆適口;源稱質美可亢觴”。下聯的“充”,義爲充任、充當:“觴”,義爲酒器。意爲向人敬酒或自飲。全聯詞義突現該店所產醬油作用和價值,既有商貿之功,更有美食之義,有俗有雅,既顯撰聯高手,又現和源醬油的商業、文化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