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修改之後,增加了“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這樣一句話,引起市場關注,這是氫能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業內認爲,氫能產業或將迎來大繁榮。

我國供氫能力巨大 制氫產能可滿足1億輛車需求

除了修訂後的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天津、廣東、浙江、吉林、雲南、四川等多個省市也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裏提到了發展氫能。

氫能源爲什麼成了國家能源戰略中的重點發展對象?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凌文形象地描述了我國目前的“氫”能力:“第一種,煤制氫。按去年產能大致估算,我們中國已經有的制氫產能,如果是給新能源汽車用,可以供多少輛車呢?1億輛!第二種,可再生能源制氫。我們現在因爲技術原因,每年棄風、棄光、棄水甚至棄核,大致一年能棄1000億度電。5度電就可以制1升氫,如果這樣算,大概我們就白白可以撿回來200萬方的氫氣。我們中國有巨大的供氫能力,所以這個未來非常有想象力。”

好能源如何用?國際能源署有個說法:發電、發熱、促交通。從凌文的介紹可以瞭解到,氫能在發電、供熱之外,還可以“直接”作爲交通能源。廣東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哲軍說,氫燃料電池的一個優勢就在於電池能量密度很高,一般而言,一滿瓶的氫氣可以讓普通氫燃料乘用車開上五六百公里。“按照美國能源局一份報告,氫燃料的能量密度能達到汽油和柴油的三倍,能達到鋰電的十倍以上。也因爲這些特點,我們如果用在車用領域,它的續航里程會比較長,加氫的時間會比較短。它對環境、溫度的適應性比較強,用起來就跟傳統的燃油車差不多,消費者不需要改變自己用車的習慣,也不會存在續航焦慮的這個問題。”

成本高、盈利難 加氫站發展不盡如人意

行駛里程長、加氫速度快,操控性和燃油車一致的同時又不失“環保”,從這些優點來看,加氫站和氫燃料電池車幾乎沒有不火的道理。然而,現實中的發展情況卻不盡如人意。

數據顯示,到去年7月,我國“已建成、在用及在建”的加氫站共有41座,實際投入或即將可運營的加氫站只有14座。在今年乘用車的產品申報上,燃料電池汽車的申報數也幾乎爲零。

張哲軍說,目前加氫站的前期成本僅設備就需要投入一千萬左右,固定資產比較重,而且現在氫燃料汽車數量很少,加氫站要想盈利,困難非常大。“要有足夠量的車來支撐,加氫站才能夠自主經營。沒有足夠的加氫站,可能用戶也不願意去買氫燃料電池的車,等於是站等車、車等站,最後就陷入一個互相等的循環。”張哲軍指出。

氫能源蓄力完畢 未來可期

產業鏈的發展需要基本的配套設施,政府在這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業內認爲,此次政府工作報告的修訂標誌着政府對氫能源利用的重視。在凌文看來,我國的氫能源勝在已經蓄力完畢,未來可期。通過有序發展,氫能源和燃料電池產業將實現“技術快速進步、創新成果爆發式湧現”。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在政府的助推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到這個領域,一旦形成市場氛圍,產業就將逐步發展起來,並將推動我國能源未來轉型,從而幫助經濟創新找到新的亮點。

他說:“只有國家建立這樣的加氫站,氫能汽車纔有可能進入到市場,因此必須配套起來來做這件事情。現在也有一些央企很重視,比如中石化提出來要進入氫能的領域,當然還有越來越多的,比如五大發電公司都在考慮、尋找一些氫能的技術,參與這方面的投資。所以一旦形成市場氛圍,就會有更多的企業來參與,就會有更多的競爭,就會有更多人去學習相關的技術,那麼這個產業就會逐步地發展起來。這一次儘管只是一句話,但是對這個行業是一個非常大的鼓舞。”

氫能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業內:相關產業或迎來大繁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