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

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

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其实,在这些术语中,有一些词汇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比如绢本、设色、工笔和写意等等。而你只要掌握了它们,便可以更好的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

绢本--绢,在国画中读四声,常被误读成一声。绘在绢、绫、丝织物上的字画,称为绢本,在画面中能看到明显的横竖交错的纺织痕迹。代表作是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区别于绢本,纸本是在国画中最常使用的材料。以纸为底,所绘制的就称之为纸本。

设色--这个词经常与“绢本”、“纸本”合用,出现在国画的基本信息展示牌中。设色就是国画中晕染彩色的意思,一般画面中只要出现彩色,就可以说是设色作品。与设色相反的是“水墨”,指画面中不出现彩色,或者极少出现彩色的,以墨色为主绘制的作品。

渲染--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添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着色,如入炉钩,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烘托--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现代画非白描人物也有使用此法者)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小品--指的是中国画画家比较自由抒情的作品,随意之作,思想上没有过多的拘束,往往艺术水平达到较高境界。尺幅一般不大,具有小中见大、隽永警辟的特色。小品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宋人小品画,如南宋四大家之一马远的《梅石溪凫图》。

折枝--是花卉画法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而得名。宋元虽在花鸟画中已有画折枝的构图,但盛行却在明清之际。扇页之类的小品花卉画,往往以简单折枝经营构图,弥觉隽雅。

捉勒--专指花鸟画中以猛禽猎食为题材。

粉本

中国古代绘画施粉上样的稿本,换句话说,就是“小草稿”。这与西方绘制大型油画前,要画个素描稿,看一下大概效果,是一样的意思。其法有二:一是用针按画稿墨线密刺小孔,把粉扑入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点作画。二是在画稿反面涂以白垩、土粉之类,用簪钗按正面墨线描传于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痕落墨。后引伸为对一般画稿的称谓。

款识

这两个字,在品古书画时一定会用上。在书、画上的款识,也称“题款”或“款题”,指在书画作品正文之外所题写的文字、印章、甚至是花押,例如宋徽宗的“天下一人”花押。文字内容则通常为姓名、时间、地点。

题跋

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文字叫“跋”。若是书画家本人所题,称为本人题跋,他人所作,称为他人题跋。同时还分为作者同时代人题跋,或者后人题跋。后人题跋往往是一些考证的内容,当然也有纯观赏性的。

三远--是在欣赏山水画时,几乎逃不掉的一个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中,记载其父郭熙说的三远:高远、平远、深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也就是现在说的仰视;平远也就是现在说的平视;深远也就是现在说的俯视,再加上眺望。

位置--所谓“经营位置”,即指绘画构图布局中要配置适宜,匠心独运。清代王昱《东庄论画》谓:“作画先定位置。何谓位置?阴阳、向背、纵横、起伏、开合、锁结、回抱、勾托、过接、映带,须跌宕欹侧,舒卷自如。”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极具中国美学特征。留白指的是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有的是为了表现冰雪、月亮等事物;有的是为了为观众留有想像的空间。

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

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你可以关注宋代的院体画,如北宋宋徽宗著名的的《瑞鹤图》,也可以找找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

写意画--即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擅长写意。了解写意画,可以找找齐白石的作品,他有的作品中又有写意,又有工笔。比如其草虫册页中,草虫通常是工笔的,而草虫周围的花草基本都是写意的。

没骨画--也是一种按绘画技法分类的名称,风格精细,多为彩色。但区别于工笔的是,没骨不用墨线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所以得名。

白描--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

钩勒--用笔顺势称“钩”,逆势称“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使用于山水画中为“复”);以及称左为“钩”,右为“勒”的。

双钩--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钩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双钩”。大部用于工笔花鸟画。又旧时摹搨法书。沿字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钩出轮廓,也叫“双钩”;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