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編整理發現,一通騷擾電話背後牽扯到的,是多方的利益鏈條:實施電話騷擾的企業、開發電話騷擾程序的科技企業、涉及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的企業或個人、運營商。用戶在遭受電話騷擾時,第一時間採取的方式往往是“自救”——接聽騷擾電話後標記,安裝攔截軟件,或者乾脆不接陌生來電。

“你好,買房嗎……”“你好,貸款嗎……”“你好,辦卡嗎……”相信每一個擁有手機的現代人,都曾接到過這樣的電話,而被騷擾到內分泌都失調的你,只想對着電話那頭大喊:“我不好!”

百度100元/條倒賣個人信息,推銷員1天打2000個電話,揭露“騷擾電話”背後的黑色產業鏈

據艾媒諮詢的調查統計,2018年中國騷擾電話撥打數量超過500億次,近七成網民接到過騷擾電話。

這讓不堪其擾的人們心生疑惑:手機實名制推動已有數年之久,爲何騷擾電話屢禁不絕,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小編整理發現,一通騷擾電話背後牽扯到的,是多方的利益鏈條:實施電話騷擾的企業、開發電話騷擾程序的科技企業、涉及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的企業或個人、運營商。

想要清理騷擾電話,勢必會動到這些人的蛋糕。正因爲如此,騷擾電話纔會禁而不絕,而躺在這些人的蛋糕上任其宰割的,就是我們這些普通用戶。

百度100元/條倒賣個人信息,推銷員1天打2000個電話,揭露“騷擾電話”背後的黑色產業鏈

(漫畫作者/陳春鳴)

@電話推銷員:40分鐘打250個,一天打2000個

近日,新華社記者以面試者的身份,暗訪了兩家靠撥打電話推銷各類業務賺錢的公司,爲我們追查到了衆多騷擾電話的源頭。

記者臥底一家“北京中邦富通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時得知,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平均每40分鐘能撥出250個號碼,一天2000個電話。即使是剛入職的新人,每天至少要打出600個纔算合格。

百度100元/條倒賣個人信息,推銷員1天打2000個電話,揭露“騷擾電話”背後的黑色產業鏈

另外一家名爲“深海教育”的培訓機構更是發展出了標準化的的流程來撥打騷擾電話。記者調查發現,銷售部門共分12個“軍團”,每個“軍團”下又設多個小組。推銷員在撥打電話時,要熟練掌握“開場”“探需”“加恐”“截殺”等八個流程。

百度100元/條倒賣個人信息,推銷員1天打2000個電話,揭露“騷擾電話”背後的黑色產業鏈

所謂“加恐”,就是強調所推的產品有多重要,以製造潛在消費者的焦慮;“截殺”即確定一個截止時間,催消費者趕緊交錢。如遇“暫時沒錢”的人,推銷員還會不斷強調“支持信用卡、花唄支付”。

打完電話後,推銷員會將所有被騷擾過的人分類標記:A意願強烈、B需多次回訪、R放棄。明確拒絕過一次的,仍然會被標記爲A,按照“深海教育”的規定,只有連續拒絕三次以上、多次破口大罵、空號和停機的消費者才能標記爲R。一個推銷員如果標記的R太多,還會被負責人約談。

如此專業化、標準化的流程,實在也不是我們普通用戶能應付得來的。

@科技企業:高效高能的高科技,卻被用來騷擾人?

被騷擾的多了,就有網友發明出了各種反擊騷擾電話的方式,有人回罵,有人想辦法調戲,好壞暫不評斷,但至少出了一口惡氣。

百度100元/條倒賣個人信息,推銷員1天打2000個電話,揭露“騷擾電話”背後的黑色產業鏈

然而,現在這些招數可能都不好使了,因爲有時候,給你打騷擾電話的根本就“不是人”。

今年“3·15”期間,央視曾曝光有企業利用外呼機器人一年打出40億騷擾電話,爲了聽起來更像人聲,更具吸引力,一些公司還配備了專業的錄音棚,模仿多種人聲線,普通的騷擾電話變成AI騷擾電話。

在通話時,機器人可以通過判斷你在通話時說出的語音,自動選擇提前錄製的錄音,以自動播放的形式回覆。

這樣的機器人在網上就可以輕易地買到,以“電銷機器人”爲關鍵詞在百度裏搜索,出來的前5條結果全是電銷機器人的廣告。點進其中一條可以看到產品宣傳:“外呼系統一鍵導入,號碼自動撥號,24小時在線無需培訓。”

百度100元/條倒賣個人信息,推銷員1天打2000個電話,揭露“騷擾電話”背後的黑色產業鏈

忍不住想質問這些企業,高科技的發展,合着就是爲了讓騷擾更有效率?

@互聯網巨頭:倒賣公民個人信息,What's your problem?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些電話推銷員是從哪裏搞到我們的手機號碼,換言之,我們的隱私是從什麼地方泄露出去的呢?

多家媒體調查發現,互聯網巨頭、銀行和房產中介是倒賣個人信息的“大戶”。

一些房地產公司在地推或客戶來電諮詢時會留下電話,以備進行電話營銷。

但這些信息不會只在房地產行業流通,而是會被倒賣到其它行業,所以我們平時接到的騷擾電話會涵蓋到買房賣房、理財貸款炒股、考研考證、投資商鋪、原油期貨黃金比特幣投資、出國留學移民買保險、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等多個種類。

此外就是一些互聯網公司。上文所說的“深海教育”,其公司掌握的信息就主要來源於百度等一些知名互聯網企業。

爲了印證該公司的說法是否屬實,新華社記者以一家少兒培訓機構的名義向百度有關方面諮詢。對方答覆,一條個人信息的“進價”約100-150元,具體需求均可訂製。百度可做推廣引流,建立後臺,用戶在頁面填過電話信息以後,信息馬上就會彙總到這些培訓機構那裏。

今日下午,百度安全在其官方微博中回應了這一消息,稱絕不會開展此類業務。

百度100元/條倒賣個人信息,推銷員1天打2000個電話,揭露“騷擾電話”背後的黑色產業鏈

@運營商:屢被約談卻不見效,無力治理還是無心治理?

用戶在遭受電話騷擾時,第一時間採取的方式往往是“自救”——接聽騷擾電話後標記,安裝攔截軟件,或者乾脆不接陌生來電。

但單靠用戶自己的阻截,根本無法與騷擾電話規模龐大的產業鏈相抗衡,反而可能誤傷外賣、快遞、工作來往上的重要電話。所以,要治本,還是要靠運營商的主動治理。

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13個國家和地區,有“謝絕來電註冊”機制,根據相關法律的要求,營銷公司不得向加入該服務的用戶撥打銷售電話,如若違規撥打,撥打最高將會被處以每次1.6萬美元的罰款。

然而在我國,運營商在治理騷擾電話上表現得不太給力,屢屢被有關部門約談,今年5月22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騷擾電話管控不力問題約談了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廣東、江蘇、浙江、四川等問題突出的四省電信公司。

在今年的世界電信日當天,因騷擾電話嚴重擾民、羣衆舉報投訴居高不下等突出問題,工信部還約談了南京顥志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呼叫中心企業和小米科技、北京迪信通等10家虛擬運營商企業。

可是數次約談之後,騷擾電話的問題似乎並沒有得到多大的緩解。

客觀來講,騷擾電話可能確實太普遍、量太大,有效治理騷擾電話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

但是,這裏面也有運營商對利益的考量,因爲騷擾電話能夠帶來電信流量,爲了獲取最大利潤,運營商可能放鬆審查用戶資質,可能放任騷擾電話的“盛行”而消極不作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