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径10.8cm,底径9.1cm。三足炉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银器,品种以唐三彩较为多见,此外还见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

唐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径10.8cm,底径9.1cm。

注子撇口,短颈,硕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宽扁。施茶叶末釉,近底处无釉,釉层匀净,肥厚而润泽。 此器形制规整,造型饱满,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代耀州窑以烧青釉瓷与黑釉瓷为主。同时还烧造一种铁、镁结晶釉,类似茶叶末色泽,故称“茶叶末釉”。 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

唐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径10cm,底径14.5cm。

注子直口,阔颈,丰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棱形流,对称处安三条形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一对三条形系。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略显灰黄。肩、腹处模印贴花椰枣纹,其上覆盖大块褐色釉,形成三个椭圆形斑块,突出了图案的装饰效果。 此件注子的贴花纹反映了长沙窑贴花艺术的特点,朴实、自然、生动。器物造型和图案特殊,是唐代长沙窑生产的外销西亚各国的产品。 长沙窑的釉色种类较多,仅单色釉即有青釉、黄釉、褐釉、黑釉、白釉、绿釉、蓝釉等。模印贴花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现于唐中后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装饰。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装饰物,趁坯体未干时把装饰物粘贴在坯体上,经施釉、涂彩后,再入窑经高温烧成。塑贴花纹有双鱼、双鸟、花朵、葡萄、椰枣、狮子、宝塔、人物等。

唐岳州窑青釉碗

岳州窑青釉碗,唐,高8.1cm,口径16.4cm,足径8.3cm。 碗口微撇,浅腹,阔底,圈足。腹刻莲瓣纹。里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有细密开片纹。 岳州窑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堤境一带,是隋代湘阴窑的所在地,唐时隶属岳州,故称“岳州窑”。唐代岳州窑的瓷器胎壁较薄,比较粗松,呈铁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致,少装饰。多采用支钉烧法。经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化学分析,岳州窑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种氧化钙(CaO)含量较高的石灰釉,这种釉在还原气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会呈现纯正的青色,如果还原气氛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各种深浅不一的青黄色釉。

唐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唐,骆驼高70cm,长51cm,佣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画彩,身施黄、绿、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头戴折沿尖顶帽,身穿窄袖长袍,领口外翻,内着半臂,腰后系一包袱,下着裙,足蹬长靴。双手握拳,姿势呈拉缰绳状。驼俑为双峰驼,上有毡垫,周身以黄釉作为主色调。驼首上昂,张嘴作嘶鸣状。腰身略长,四腿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这组唐三彩俑比例和谐,神情准确。 “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并扩而大之,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骆驼是商客的坐骑,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牵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

唐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唐,高22.7cm,口径11cm,底径12.2cm。

注子撇口,阔颈,瓜棱形长圆腹,肩一侧置六棱形流,另一侧置曲柄。通体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只硕鸟,褐彩线条内涂釉下绿彩。 此器造型饱满,青釉下有褐、绿两色彩,图案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珍品。 唐代长沙窑大量烧造釉下彩绘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术,开创了后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从大量实物观察,此类装饰的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斑点,之后,演变成精美的褐绿彩斑点。装饰内容从斑点纹发展到花鸟动物纹,有的则以宝塔等建筑或诗文为题材。其装饰手法是,借助毛笔用彩料在生坯上绘画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烧成。彩料经高温处理后色彩经久不变。长沙窑工匠们除了擅长瓷器色彩和装饰内容变化外,也在造型上创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器皿。特别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称首屈一指。以注口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则有长腹、圆腹、瓜棱形腹、椭圆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颇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则随注身而变化,开创一代新风。 由于在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注子上书写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等题识者,因此证明这类注子是当时的酒壶。

唐邛窑绿釉灯盏

邛窑绿釉灯盏,唐,高3.7cm,口径13cm,足径6.8cm。

灯盏敞口,直腹,腹下渐收,平底。胎体厚重。里及外壁上部施绿釉,釉薄而失透,匀净无光泽。外壁下部素胎无釉。 油灯颇显别致,碗形灯为夹层,中空,夹层内可注水降低油灯的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区的唐代瓷窑以邛窑最为著名,唐代是邛窑的极盛时期,窑址也以这一时期的遗物最为多见。器物一般胎体较厚,胎色多种,以紫红色胎为主,还有灰色、土黄色、黄中带褐色胎等。胎中有分布均匀的细砂料。胎釉之间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釉色品种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褐绿彩绘等,与湖南长沙窑有不少共同之处。邛窑烧造的器物大致可以归纳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种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样,有碗、壶、洗、盘、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窑中颇为少见。邛窑瓷器的装饰纹样较简单,除青釉褐绿斑、褐绿彩绘外,以点彩装饰较为多见,或用褐色斑点组成纹饰,或用褐彩点成一圈,中央点绿彩。也有用褐、绿两色斑点间隔排列组成纹饰者。

唐三彩骆驼

三彩骆驼,唐,高80cm,长69cm。

骆驼为双峰驼,两目圆睁,张嘴嘶鸣,直立于托板之上。头、颈、双峰及鞯施釉,双峰、头、颈部为褐色,鞯(jiān音肩)则绿、褐相间。最外缘似流苏装饰,其内为一串连珠纹,再内为菱形纹。身及四足素胎。 鞯是指衬托马鞍的垫子。 骆驼分单、双峰两种。双峰骆驼产于中亚及我国。最迟在东汉时期,四川汉画像砖上已有表现。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骆驼逐渐成为艺人工匠喜爱的表现题材,这种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制作中。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宽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画彩,不施釉,颈下施黄、绿、白三色釉。头束发髻,二目圆睁,双眉浓重,大鼻头,鼻下胡须向两侧上翘,面相异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圆护,肩覆披膊作龙首状。右手握拳上举,左手叉扶于腰际。足蹬高靴,直立于镂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备,气宇轩昂之态显露无遗,精工制作,是一件上佳的艺术珍品。

唐花瓷双系罐

花瓷双系罐,唐,高18.5cm,口径9.5cm,底径10cm。

罐唇口,溜肩,平底,肩部对称立起两系。里外施釉,外部施褐黄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蓝色彩斑4块。 此器形体古朴圆润,敦厚凝重,体现出自然饱满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师们为了美化瓷器,创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铜、锰、钛、磷酸钙为原料的物质,即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制。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出现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状如云霞般的彩色斑纹,这种带有彩斑的瓷器时人称之为“窑变花釉”、“花瓷”。

唐花瓷双系注子

花瓷双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径12.2cm,底径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颈,长圆腹,平底。肩上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连于颈、肩的曲柄。另两面各置一圆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块蓝斑3组,柄、口、颈、系均微带蓝斑。 此注子造型古朴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点点自然流溢的蓝色斑纹,颇增添其艺术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鸡头壶或盘口壶演变而来。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颈短,腹部浑圆饱满,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时,器身加长,颈部加高微细,腹呈椭圆或瓜形,流与柄加长,显得轻盈秀丽。宋代壶身更趋瘦长,以瓜棱形为常见,流、口和柄加高,部分制品常与温碗配套使用。

唐三彩女立俑

三彩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头发绾(wǎn音晚)至前额上部,扎系成花形。内穿襦衫,外披帛带,齐腰长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绿、黄、白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态端庄。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产中的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三彩虽是陶器,但与低温釉陶有所不同,其胎体用高岭土制成,釉料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钴)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熔剂,烧制出绿、蓝、白、赭、黄等深浅不同的颜色。它分两次烧成,先在1100℃的高温下烧出素坯,而后在素坯上施釉,再经900℃低温焙烧而成。

唐花瓷三足盘

花瓷三足盘,唐,高3.2cm,口径15cm,足距10.2cm。

盘浅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黑釉地上布满月白色火焰状斑迹。外底中心无釉。 黑釉花斑三足盘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独特器物,在传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类和壶类为多,这种三足盘比较少见。 三足盘是唐代流行的盘式之一,品种有青釉、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种。从装饰效果看,如果说唐三彩陶器色彩丰富,那么这件花瓷盘与之相比,其火焰般绚烂夺目的窑变釉色更具有粗犷豪放的美感。

唐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76.5cm,长88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秋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此件展品由郑振铎先生捐献。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径14.4cm,足径6.6cm。

碗撇口,浅腹斜收,玉璧形底。里外满施青釉。从各方面特征看,此碗应属于唐代越窑产品。 根据浙江诸暨牌头茶汤唐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联江帐子山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资料看,当时已有撇口碗,这种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品种。玉璧形底碗始见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烧造。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的玉璧形底瓷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这种碗与敞口斜壁玉璧底盘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风格相同,是一种新颖的饮食用具。

唐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宋,高8.5cm,口径8cm,足径8.3cm。

盖炉造型仿古代青铜器,敛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盖面隆起呈盔状,上饰宝珠钮,四周各饰一长条形镂空,盖面上部饰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温雅柔和,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此种炉又名香熏,为熏香之用。炉盖多作镂雕装饰,将所燃香料置于炉内,袅袅轻烟从镂空处飘出,有如云雾缭绕。瓷香熏始见于东吴,六朝时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盖面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将托盘改为三足或五足,镂空小而密。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望成窑、瓦渣坪窑,因属长沙市管辖,所以有长沙窑之称。长沙窑创烧于中唐,盛于晚唐、五代,是一处规模宏大、技艺极高的大型民间瓷窑。长沙窑瓷器的装饰技法有刻划花、模印贴花、雕塑和釉下彩饰等,其中以釉下彩最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为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绿彩和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褐彩。按彩绘技法可分为釉下褐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彩绘和釉下褐绿彩彩绘4种。

此器造型规整大方,胎体厚重,盖面以釉下褐彩装饰,釉色深浅不一,装饰性极强。

唐密县窑珍珠地鹦鹉纹枕

珍珠地鹦鹉纹枕,唐,长17cm。

瓷枕腰圆形,枕面以排列细密整齐的珍珠纹为地,中心刻划一只展翅飞翔的鹦鹉,外周辅以白色的卷草纹。枕四周戳印相间排列的圆圈纹及朵花纹。 纹饰线条细腻流畅,鹦鹉形象栩栩如生。此枕当为河南密县窑的产品。

唐巩义窑绞胎三足炉

绞胎三足炉,唐,高11cm,口径10.7cm,足距15.8cm。

炉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炉通体绞胎,即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花纹。 此炉造型端正,炉身与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绞胎的纹理将器身的纹饰搭配成不规则的团花图案,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三足炉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银器,品种以唐三彩较为多见,此外还见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此绞胎三足炉亦应是巩义窑制品。

唐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唐,高8.5cm,口径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纹一道,平底。口边一侧出槽形短流。胎体洁白。里外均施透明釉,釉层显现细碎开片。 弦纹碗、弦纹匜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银器,除白釉外,还有蓝釉品种。

唐巩义窑绿釉小壶

巩义窑绿釉小壶,唐,高5.8cm,口径3.3cm,足径3.9cm。 壶敞口,圆唇,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短流,对应的一侧有连于口与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圆形装饰。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壶造型小巧圆润,具有巩义窑器物的典型特征。此窑还生产这种造型的茶叶末釉、白釉、黑釉小壶。

唐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唐,高17cm,口径9.7cm,足径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颈,圆腹,平底。肩部对称置半环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饰月白色斑块。此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为常见,有高体的、矮体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变化丰富。底釉有黑釉、酱釉、天蓝釉等。釉上所饰斑纹有月白、天蓝、灰黑等色,有的两种颜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来说,深色釉上饰浅色斑纹,而浅色釉上饰深色斑纹,斑纹或任意泼洒,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化莫测,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唐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cm,口径15.6cm,足径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 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出品的玉璧底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

唐邢窑白釉小壶

邢窑白釉小壶,唐,高10.5cm,口径2.5cm,足径5.3cm。 壶敛口,短颈,圆腹,圈足。肩一侧有短流,对应一侧有壶柄,柄上端饰装饰结。 此壶造型小巧,釉质白润,是河北邢窑唐代的产品。 唐代,邢窑是北方的著名瓷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黄釉、黑釉、三彩品种。其产品不仅供国内使用,而且远销世界各地。邢窑遗址位于唐代河北邢州境内,中心窑场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城关一带。从窑址调查和发掘所出土的标本看,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阶层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国补史》所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版权声明:本文为兰谷文化-递美在线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