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废土中挖出“金龟”,印证了国宝传说,专家:终于见到真身 | 文 三只眼读史

印章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秦朝建立之前,“玺”不是君王专用的印章,所有的印章均可称为“玺”,是一种代表个人的凭证。最初,人们制作印章的材料都是用玉石,后来才有了黄金等质地的印章出现。秦始皇建国后,用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自此,人们用“玺”来专称皇帝所用的印章,各级朝廷官员的印章才称为“印”。当然,不同的朝代对“玺”和“印”的区别不一定与秦朝相同,西汉时期,直系诸侯王的印章也可称为“玺”。

古代的印章上一般用篆刻雕琢印文,有文字凸起的阳文(即朱文)和凹陷的阴文(即白文)。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的结晶,体现了汉字特有的美。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在不同的石材进行雕刻,具有一种金石独特的韵味,从一方印章上,人们可以审视其艺术价值的高低,篆刻家的艺术修养水平。对现代篆刻艺术影响最大的是画家齐白石,他以浙派碎刀短切法刻印,章法匀称,平整浑厚,虚实呼应,欹正相生,气脉连贯,表现出迅猛酣畅,大气磅礴, 雄壮豪辣的印风。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一段有关黄金印章的故事。1980年,南京博物馆决定对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进行考古发掘,这座汉墓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盗,当考古专家走进墓室时,看到墓室中堆满了碎砖、杂土和陶瓦片,一片狼藉之像,单是清理废土就耗去考古队半月时间。从墓室中清理出来的废土来不及花时间运往远处,便被随意地堆放在墓地周围。这次考古发掘,专家们还是收获颇丰,出土了大量灰陶器、釉陶器、青铜器,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东汉青铜雁足灯。

考古工作结束后,堆积在甘泉二号汉墓周围大量的墓地废土并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影响了地域的美观。次年,公社打算兴建一条新路,需要大量的泥土铺设路基,就动员生产队的社员们去二号汉墓周围取土,顺便平整那一片荒废的土地。在热火朝天地挑土铺路过程中,一个叫陶秀华的女社员,在取土时挖出了一个黄灿灿的“金龟”。当她意识到这是一只纯金打造的“金龟”时,她压抑着兴奋没有声张,悄悄地擦了擦土,放进衣兜里,继续劳动。晚上回家后,陶秀华神秘兮兮地拿出在废土中挖出的“金龟”给丈夫看。

陶秀华的丈夫有一定的文化,还在考古队做过临工,具有一定的文物知识和文物保护意识。他把“金龟”拿到手中仔细审视后,对妻子说:这多半是文物,我们找人做一下鉴定。于是,夫妻俩第二天赶到南京博物馆,向文物鉴定专家出示了这只“金龟”。专家一见之下,十分惊讶。因为在之前对甘泉二号汉墓进行考古发掘后,专家内部对墓主的身份还存在争议,认为墓主是东汉广陵王刘荆的占了多数,但由于墓中没有找到传说中国宝金印的真身和相关文献,所以墓主身份尚不能准确断定。

陶秀华发现的这只“金龟”,实际上是一只龟钮金印。这方印完全用高纯度黄金铸造,龟钮小巧精致,龟背上的纹饰细腻,有六角形的龟背纹和圈形的鱼子纹,具有对称之美。整方印重122.87克,钮高2.12厘米,台高0.95厘米,印面长2.3,8厘米、宽2.37厘米,其上的印文为阴文篆书,上面清晰地呈现出“广陵王玺”4个字。结合挖出这方金印的地点,是在当时发掘甘泉二号汉墓时搬运出的墓地废土上,这座汉墓的墓主是东汉广陵王刘荆的结论就再明确不过了。至此,关于墓室中应该有一方国宝金印的传说才得到了印证,专家们终于见到国宝的真身。

那么,作为一个亲王,刘荆的印章怎么能称作“玺”呢?在西汉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曾大封异姓王。然而,这些得到分封的异姓王所使用的印章,依旧只能称为“印”,只有刘氏家族嫡亲的同宗同姓亲王所使用的印章,才有资格篆刻上“玺”字。同时,朝廷规定,南方诸王金印上使用蛇钮,北方诸王使用羊钮,西北诸王用驼钮,刘姓亲王使用龟钮。这个关于“印”、“玺”、“印钮”的使用规制一直沿用到东汉时期。“广陵王玺”金印的发现,可以被视为文物断代的标准器物,对考古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