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旭華先生相識,是在佛子嶺的一次文化調研活動時。知道他不僅是安徽文史館副館長,還是著名篆刻藝術家、書法家。後來我撰寫《廬陽地名物語》便請他題寫書名。

書籍出版後,我去他辦公室送樣書,他便也回贈了我一本他剛剛出版的印譜。

他對藝術的認真勁兒我是充分領教的,題寫《廬陽地名物語》時和我在微信上互動多次,並且還親自動手掃苗後給我。

他謙虛地在他的贈書上稱我爲老師,其實他不僅是我們文化界的領導,自身藝術成就更是斐然。他西泠印社社員、結廬印社名譽社長、安徽省書畫研究院書畫師。 篆刻作品曾獲全國首屆現代篆刻藝術大展二等獎,以及由《人民畫報》、《中國畫報》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華翰墨名家作品》珍藏證書等。

漢印的美學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印人,也孕育了張旭華的篆刻藝術。如果說有什麼促使他散發出奪人的光芒,那就是他對篆刻藝術的執着精神。

張旭華先生幾十年的執着與堅持,所治之印八百方有餘,藝術造詣日趨成熟,大多以古樸厚重的漢印風格爲主,甚至有些作品帶點兒剪紙的味道,線條流暢奔放,且多用“澀刀”,直奔簡樸古拙一路而去,達到了高超的審美境界。

一些書畫大家,如張良勳、章飈、朱秀坤、張國琳、宰賢文等時常讚道:“旭華的篆刻,功力較深,大氣,耐看!”

中國著名的美學大師郭因在爲《張旭華印譜》作序時,給予了“旭華長得很大氣,作品一如其人”“是一種北方漢子雄豪其表、溫婉其裏的美”的高度評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