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甲骨文紀念活動之外,一些梳理中國書法歷史的特展也受到關注,如上海博物館董其昌書畫展覽中的書法史部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湖南省博物館的“千年遺墨——中國曆代簡帛書法展”,對於中國書法史的某一特定階段的梳理都有着較強的專業精神。一些文博界古書畫專家對澎湃新聞表示,東京向臺北故宮借展其實是正常的文化交流,東京國立博物館這些年一直策劃系列中國古代書法大展,從中可以見出對中國文化的尊重與喜愛。

2019年對中國書法界來說,話題多,熱點多,映射的問題也多。一方面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發現120週年,一系列紀念活動在全國展開;另一方面,從2019年初顏真卿《祭侄文稿》借展日本東京引發熱議,其中也包括上海博物館董其昌大展中的書法話題。
在當代書法界,最受關注的無疑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原副主席趙長青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調查,以及原安徽省書協主席、“煤老闆”李士傑發起的百萬現金書法大賽獎,其後失聯並被證實接受調查。而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在文化界關注度則一般,有評論觀點認爲,浮躁與學養的欠缺仍是主要問題。
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及古代書法史的梳理呈現
2019年是甲骨文發現120週年。隨着年初《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的首發,到10月下旬國家博物館的甲骨文專題文化展,再到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座談會”,以及民間自發舉辦的甲骨文書法展等一系列紀念活動在全國的展開,這一有着3000多年曆史的古文字持續成爲2019年的文化焦點。
所謂甲骨文,是指商代晚期商王室及其他商人貴族在龜甲、獸骨等占卜材料上記錄與占卜有關事項的文字,也包括少數刻在甲骨上的記事文字。國家博物館於10月下旬開幕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展覽就通過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構成的敘事鏈條,講述那段發現與發掘的驚世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致敬相關學者們的卓越成就
國家博物館展出甲骨文
自甲骨文於120年前被發現以來,隨着歷來學者對其的不斷考證、研究與揭祕,以甲骨文入書法篆刻逐漸成爲了學者、書家專研的一門功課。他們或以商周甲骨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徵爲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書法作品;或是將甲骨文視作一種靈感,借鑑甲骨文特徵加以自行創作現代書法作品。其中於2019年11月在上海中國書法院新虹藝術館對外展出的“壯哉中華——長三角甲骨文書法篆刻名家作品邀請展暨研討會”彙集了長三角地區的書法篆刻名家及日本友人等的120幅作品,從書法與篆刻的角度再現了甲骨文的藝術魅力。
然而,對於甲骨文的破譯,從1899年被發現之初開始,無數學者就爲之殫精竭慮,但到目前爲止,“已識字在1200個左右、不到單字總數?”。此前,中國文字博物館發佈的一篇“懸賞公告”曾引發關注: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2019年,徵集評選第二批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的日期於10月31日截止,許多人感嘆破譯難度之大、獎金之高。
西漢 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乙本(節選) 湖南省博物館藏
除甲骨文紀念活動之外,一些梳理中國書法歷史的特展也受到關注,如上海博物館董其昌書畫展覽中的書法史部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湖南省博物館的“千年遺墨——中國曆代簡帛書法展”,對於中國書法史的某一特定階段的梳理都有着較強的專業精神。
啓功舊藏金石碑帖、法書影本672種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嘉德2019秋拍“啓功舊藏金石碑帖、法書影本672種”作爲一個標的上拍,拍品現場以1600萬元起拍,經過近15分鐘鏖戰,加佣金最終以2932.5萬元成交。此672種中有啓功先生題簽、批校、題跋本共212種,上自先秦金石,下迄近代碑刻,是啓功先生一生心血的結晶、其書學思想的來源,亦是成就先生的基石。有關學者表示,這實際就是一個完整的館藏,一部詳盡的中國書法史。據悉,這一啓功先生的金石碑帖收藏被一位致力於文人書畫收藏的收藏家整體收藏,這位收藏家對澎湃新聞表示,今後將通過學術整理,對啓功先生的書法學術思想進行深入研究。
顏真卿《祭侄文稿》借展日本成爲全社會熱點的背後
在2019年年初,大概誰也沒有想到,一件中國古代書法的名跡竟然會進入微博等媒體的第一熱搜話題,並引發巨大爭議。事件緣起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展覽主要聚焦唐代書壇,共展出顏真卿及與顏真卿相關的書畫作品171件(組)。
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展海報
然而,展覽還未開幕,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懷素的《自敘帖》等幾件臺北故宮的借展展品,引起了公衆的巨大關注和質疑。質疑的焦點在於有1400年曆史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是否應該借展去東京?最初的聲音幾乎是一邊倒的:不應該借!而且紙質古書法“展開一次傷害一次”。
顏真卿《祭侄文稿》在東京國立博物展覽現場 臺北故宮博物院 供圖 
對於借展東京引起的這些爭議與質疑,澎湃新聞當時進行了迅速採訪,並就此進行了專家約稿與專業解讀。臺北故宮博物院當時表示,借展過程符合專業審議及程序。一些文博界古書畫專家對澎湃新聞表示,東京向臺北故宮借展其實是正常的文化交流,東京國立博物館這些年一直策劃系列中國古代書法大展,從中可以見出對中國文化的尊重與喜愛。上博的董其昌特展其實也向東京國立博物館借展了不少展品。”
上海博物館董其昌大展的書法
對於紙質古書法“展開一次傷害一次”的說法,文博專家也表示,所有的展覽都會有些微的傷害,“只要不是太頻繁的展覽,有一定休養期,做好保護,這些文物當然都是應該適當展出的,文物展出的直面性與教育意義是巨大的。而且,博物館館際之間互通有無很正常,很希望《祭侄文稿》有一天能到上博展出。”
不過,這一事件成爲全社會的熱點在多年前幾乎是不敢想象的,畢竟這還是一個相對小衆的話題。而這也反映了公衆對書法與文物的關注度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專業解讀與公衆的理解仍存在落差,此外,這一事件更讓人質疑的其實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面對借展合約的回應,另一需要反思之處在於,由於臺灣地區執政者的刻意阻撓,臺北故宮的文物到大陸展出則異常艱難,公衆之所以質疑也有着這樣的背景。
現狀與事實在於,上博、北京故宮等的國寶級文物已多次到臺北展出,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卻從未來過中國大陸。臺北故宮博物院相關人員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強調,由於這需出具司法免扣押條款纔可借出,所以目前仍存在着很多困難。此外,臺北還提出過展覽時的名稱問題。不過一位藝術界資深人士表示,其實此前海峽兩岸故宮90年代曾合作出版過書籍,可以借鑑當時的方法,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到大陸展出,也應該採取更務實的態度。
當代書法界的學養缺失與書協官員的落馬、失聯
對於2019年12月在陝西舉辦的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上,學養的缺失繼續成爲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有書法評論家認爲,“競技性和選拔式的評審方式,讓一些成名的、具有相當實力的、具有個人藝術語言的(不一定成熟)甚或有探索精神的中壯年作者集體缺席,國展已對他們失去了吸引力,既不需要對基本實力的承認,也不願屈就展覽而作風格上的讓步,這是很大的損失,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由於文化浩劫的影響,出版物的稀缺,普通書家的取法領域較窄,且書家數量也較少。但當時還劫後餘生的老一輩書家如林散之、沙孟海、啓功、趙樸初、蕭嫺、朱復勘等,卻可以代表二十世紀書法的一流水平。四十年後的今天,在普通書家這個層面,數量呈幾何倍增長,取法的領域也大大拓展,但令人遺憾的是,當今的優秀書家集體(包括本次評審的評委)與前輩的距離不僅沒有縮短,反而在一天天加大。”
“中國書法大廈”百萬現金髮獎金現場
再反觀2019年書壇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可見,一種以學術幌子和書法評論包裝下實施的“學術腐敗”仍然存在。其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原副主席趙長青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檢部門調查,以及失聯的原安徽省書協主席、“煤老闆”李士傑組織的“中國書法大廈”百萬現金髮獎金等。其實,近年來在反腐敗工作中被查處的“官員書法家”並不在少數。書法家“囚徒困境”的存在也着實讓人憂慮。
陸維釗書法
2019年年底於中國美院舉辦了“心畫——紀念陸維釗誕辰120週年文獻展”。作爲現當代傑出的學者、書畫家,也是新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陸維釗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思想深深地影響着新中國書學之路。他對學生的教導,如“書家之傳於後者,類多人格高尚,學問深湛,文辭華美。非此者,其修養之不足,必不易於壽世。”“要想學會寫字,必先學會做人。人品不高,落墨無法,求其風神者,當須先求人品。”在今天看來仍有深刻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