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總是希望能夠得到周圍人們的認可。

從孩子時代開始,雖然沒有人明確的告訴我們,但我們始終十分的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如果別人喜歡我們,我們就會心裏覺得十分的自豪,信心倍增;如果別人討厭我們,我們就會有種挫敗的感覺,感覺十分的不自信。這種心理從我們小的時候開始,一直延續到我們成年,甚至貫穿我們的一生。

除了極少部分人以外,當我們受到別人的指責、批評的時候,心裏的鬱悶從來沒有減弱。

然而,仔細想想,別人的評價對我們真的那麼重要嗎?或者說,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就一定正確嗎?

要知道,大家都是普通人,我們周圍也沒有聖人般的存在,他們並不是全知,萬能的,那麼,他們看待人的觀點也就未必就正確。

作爲一個個體,我們也有自己的態度,也會對別人進行評價,同樣,我們也沒有辦法保證自己對別人的評價百分之百正確,必然會帶有我們自己的傾向性。

其實,我們應當堅定自己的信念,很多時候無需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保持自己的善良、正直的本心即可,沒必要把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當成聖旨。

別人說我們懦弱,我們不是非得做個驚世駭俗的事來證明給他看,因爲沒有那個必要;別人說我們是窮鬼,我們也沒必要非得把自己的錢大把的拿出去花掉,畢竟我們的生活不是過給他們看得;別人說我們不好,我們也沒必要自怨自艾,因爲他們的說法也未必正確。

總之,我們不用去做別人語言的努力,不能被別人隨便一激就按照他們的想法做事。

子貢曾經問過孔子如何看待別人對自己評價,說道“鄉人皆好之,何如?”,也就是所有的人都覺得自己好怎麼樣?孔子沒有肯定這件事,而是告訴他“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也就是好人覺得我們好,壞人覺得我們不好纔行,所有人都覺得好並不好!

都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確實,得罪小人的後果比得罪君子要更爲可怕。但這並代表我們要獲得小人的認可,那樣我們或許就成爲小人了。

做人應當有自己的主見,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只要正確的,我們就要堅持;只要錯誤的,我們就要改正,別人的語言從來不是客觀的標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