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千秋

翻开“千秋”历史的长卷,也许您记不清沧桑变迁,也许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仍然洗刷不了一个发生在600年前具有历史文化遗产底蕴的传奇故事。古往今来,代代相传,传来传去,仿佛空中之楼阁。剖析迷底,还原真相,已成为全村人民的迫切愿望与强烈要求,作为炎黄子孙的我,岂能袖手旁观,加之本人耳濡目染,从少年到暮年,从病魔到癌魔,一直在苦苦追踪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精彩画面,本着不负重望,信而有征,言必有据之准则,几经碾转追溯,反复核实考究,尽能拾遗补阙,力求正本清源,奉为圭臬,共襄盛举。

正帝游龙,天下皆知。相传明朝正帝(名正德)携同宦官刘瑾,谷大用、将官江彬等微服私访江南,行径今湘阴县三塘镇千秋村四组(原湖畸上),见有一门亭楼阁,于是下马停憩,此时此刻,发现一耄耋老人童颜鹤发在一棵紫荆大树底下信步,随行者便向老人寻问:“此处可否借宿?”老者因当时不知何许人也,便快人快语、有意无意说出一幅上联,曰:“大树枝茂,不宿无名野鸟”,寻问者听之诺惊,芒寒色正,无奈于授业解惑罢了,沉思一会,从容应对,曰:“小河干枯,难藏有角真龙”。下联妙不可言,使老者恍然大悟,如梦初醒,连忙赶到屋里打扫干净,收拾一新,然后再来恭请诸位到他家陋宿,不料居然婉谢。侍将白马栓在附近的农舍屋檐下,正帝就座在亭阁石坎上露宿一夜。顿时,消息传开,当地百姓无不惊喜若狂,欢呼雀跃。这里的田氏风貌,人文景观是乃传统美德,古朴善良之民风、知书达理之教风、豁达包容之仁风、耕读不倦之学风、藏书满楼之雅风、畅谈纵饮之高风无不令人震撼,叹为观止。正帝故然心知肚明,天下礼义为先,当仁不让,,临别时毅然即兴挥毫:“千秋门第,万卷书楼”。以志其事,教化后人。

前人流懿范,后者聚英才,自改革恢复高考教制后,截今为止,该组19户中考博士3人,硕士4人,大学本科12人,从古至今,极为罕见。笔者在造访中情不自禁,情有初衷,诗以言志:“御赐得人心,读书苦练功;锋从磨砺出,学海仰精鹰”。不难验证,既有风水之渊源,又有地灵之美称。更为神奇的是正帝别后,百姓争先围座“皇位”,惊现在晚上息凉时竟无蚊叮咬。由此千秋之楼阁自明清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部落先辈,将墨宝刻成金匾,悬挂于原故为五进院落式土木结构的大屋门庭上,匾约八尺宽,四尺高,黑底金字,尤为“千秋门第、万卷书楼”八个大字,醒目笔粗,钢劲有力,光彩照人。其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包括余人还可观赏御笔瑰宝,大门左右还陈设一对威猛的雄雌石狮,“文革”时全遭毁败。庆幸《田氏家谱引记》中载有清末饱读圣书,满腹经纶之先辈田培之纂下的五言绝句:“千秋门第在,万卷书楼香,紫叶枝繁茂,龙游百世芳”。字里行间,诗情画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足以佐证。综上记忆,笔者将此情此景汇撰“丹顶格”小诗一首,以聊表寸心:“千古传奇正帝游,秋深卸驾卧岗陬。门亭露宿无蚊咬,第宅边陲有马齁。万里亲征谋社稷,卷中圣迹论功酬。书为国宝遭文劫,楼阁沧桑负重修。”

尊重历史,责无旁贷,常言道:“忘记历史就是意味着背叛”,因此,殷盼有志之士,独具慧眼,洞见底蕴,拯救文化遗产,复兴门楼,功德千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