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游千秋

翻開“千秋”歷史的長卷,也許您記不清滄桑變遷,也許在這歷史的長河中,仍然洗刷不了一個發生在600年前具有歷史文化遺產底蘊的傳奇故事。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傳來傳去,彷彿空中之樓閣。剖析迷底,還原真相,已成爲全村人民的迫切願望與強烈要求,作爲炎黃子孫的我,豈能袖手旁觀,加之本人耳濡目染,從少年到暮年,從病魔到癌魔,一直在苦苦追蹤這段不同尋常的歷史精彩畫面,本着不負重望,信而有徵,言必有據之準則,幾經碾轉追溯,反覆覈實考究,盡能拾遺補闕,力求正本清源,奉爲圭臬,共襄盛舉。

正帝游龍,天下皆知。相傳明朝正帝(名正德)攜同宦官劉瑾,谷大用、將官江彬等微服私訪江南,行徑今湘陰縣三塘鎮千秋村四組(原湖畸上),見有一門亭樓閣,於是下馬停憩,此時此刻,發現一耄耋老人童顏鶴髮在一棵紫荊大樹底下信步,隨行者便向老人尋問:“此處可否借宿?”老者因當時不知何許人也,便快人快語、有意無意說出一幅上聯,曰:“大樹枝茂,不宿無名野鳥”,尋問者聽之諾驚,芒寒色正,無奈於授業解惑罷了,沉思一會,從容應對,曰:“小河干枯,難藏有角真龍”。下聯妙不可言,使老者恍然大悟,如夢初醒,連忙趕到屋裏打掃乾淨,收拾一新,然後再來恭請諸位到他家陋宿,不料居然婉謝。侍將白馬栓在附近的農舍屋檐下,正帝就座在亭閣石坎上露宿一夜。頓時,消息傳開,當地百姓無不驚喜若狂,歡呼雀躍。這裏的田氏風貌,人文景觀是乃傳統美德,古樸善良之民風、知書達理之教風、豁達包容之仁風、耕讀不倦之學風、藏書滿樓之雅風、暢談縱飲之高風無不令人震撼,歎爲觀止。正帝故然心知肚明,天下禮義爲先,當仁不讓,,臨別時毅然即興揮毫:“千秋門第,萬卷書樓”。以志其事,教化後人。

前人流懿範,後者聚英才,自改革恢復高考教制後,截今爲止,該組19戶中考博士3人,碩士4人,大學本科12人,從古至今,極爲罕見。筆者在造訪中情不自禁,情有初衷,詩以言志:“御賜得人心,讀書苦練功;鋒從磨礪出,學海仰精鷹”。不難驗證,既有風水之淵源,又有地靈之美稱。更爲神奇的是正帝別後,百姓爭先圍座“皇位”,驚現在晚上息涼時竟無蚊叮咬。由此千秋之樓閣自明清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部落先輩,將墨寶刻成金匾,懸掛於原故爲五進院落式土木結構的大屋門庭上,匾約八尺寬,四尺高,黑底金字,尤爲“千秋門第、萬卷書樓”八個大字,醒目筆粗,鋼勁有力,光彩照人。其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包括餘人還可觀賞御筆瑰寶,大門左右還陳設一對威猛的雄雌石獅,“文革”時全遭毀敗。慶幸《田氏家譜引記》中載有清末飽讀聖書,滿腹經綸之先輩田培之纂下的五言絕句:“千秋門第在,萬卷書樓香,紫葉枝繁茂,龍游百世芳”。字裏行間,詩情畫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足以佐證。綜上記憶,筆者將此情此景匯撰“丹頂格”小詩一首,以聊表寸心:“千古傳奇正帝遊,秋深卸駕臥崗陬。門亭露宿無蚊咬,第宅邊陲有馬齁。萬里親征謀社稷,卷中聖蹟論功酬。書爲國寶遭文劫,樓閣滄桑負重修。”

尊重歷史,責無旁貸,常言道:“忘記歷史就是意味着背叛”,因此,殷盼有志之士,獨具慧眼,洞見底蘊,拯救文化遺產,復興門樓,功德千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