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文也說了,平臺(標準)對車架子的一部分進行約束(這部分零件互通),可以減少很多工作量,比如不同款車型可以根據一個平臺(標準)設計相同車頭基礎骨架結構(在相同的車頭骨架結構上扣上不同形狀的外殼,就是不同的車了),而這部分是統一的,即便是不同車型也用統一的結構,所以從工作量上可以得到極大的簡化,如果按照過去的設計思維,不同車型設計不同的車頭骨架結構,車身長度,採用不同的發動機,變速箱,懸掛,轉向,那就有些太過於複雜了,雖然那個時代不同車型也有很多零件可以實現互通,但佔比太少,可以說不同車型上90%以上的零件需要重新進行設計,太麻煩,太不出活。所以這平臺化就是這麼個標準,制定車頭骨架結構的標準(大衆平臺只約束這部分,其它的平臺也有約束更多的存在),在這個平臺標準範圍內(如車頭部分),我們就可以實現零件互通最大化,比如大衆的1.4T加7速DSG,大衆旗下接近10款車用這套總成,而好處則是顯而易見的,不必爲這10款車(比喻)單獨去打造車架子了,只要根據統一設計的一個車頭骨架子,就能利用不同的外殼設計,不同的軸距,不同的車寬,來設計不同款式的車子了。

近些年來,平臺化造車已經成爲新的趨勢;而很多朋友對於這個平臺化概念表示很模糊,很陌生,那麼這個平臺化到底指的是什麼?它是否是我們常規認知中一個實質存在的物體,設備亦或者是容器?不少朋友直接將平臺與底盤混爲一談,認爲同平臺打造的車輛,底盤就是完全一樣的?實際上這種認知是完全錯誤的,任何車子都有底盤,無論是承載式,亦或者是非承載式的,我們用肉眼都能看到,也摸得着,所以我們可以說汽車的底盤是實質化的,而打造汽車的平臺則僅僅是個虛擬化,抽象化的概念,我們嘴上可以對平臺進行很細緻的描述,但平臺卻並非由物質組成,嚴謹的說汽車平臺更像是一種標準,可以將不同車輛的一部分,通過平臺標準化進行統一,而相同的這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平臺化了,可能這麼描述有些太過於抽象,鄙人會在後文進行詳解。。。

獨立底盤什麼是汽車的底盤

非承載式車身:如上圖所示,這就是早期車輛的底盤,也就是現在配備在一些越野車上的獨立底盤,這種底盤現如今已經很少見了,因爲這種底盤由於自身的結構太過於沉重,而且還要給這個底盤結構扣上非承載式車身,所以獨立底盤現如今已經不再符合當今的需求了,雖然它的強度很大,很適合越野,但對於大多數跑鋪裝路面的家用車而言,非承載車身配獨立底盤的結構太重,對油耗增加的太多,所以現如今的家用車都採用的是承載式底盤;顧名思義,非承載式車身具備上圖那般獨立的底盤,車身無需承載任何的載荷,任何載荷都由獨立的底盤來完全承受!

承載式車身與底盤行程整體

承載式車身:隨着汽車工業的發展,非承載式車身配獨立底盤的形式,越發表現出了一系列弊端,比如上文提到的自重太大導致高油耗,自重太大導致高速穩定性很差(要知到早期所有的汽車包括轎車,都是採用非承載式車身配獨立底盤的形式),所以才逐漸的產生出了承載式車身,也就是現如今絕大多數家用車所採用的方式;承載式車身已經無需獨立的底盤了,嚴謹點說非承載式車身沒有狹隘上的底盤,它將車身與底盤進行了融合,換句話說車輛行駛中的一切負荷,載荷都由這個承載式車身來承受,沒辦法因爲它根本沒有獨立的底盤,它自身就是一個底盤,可以當作自行車的車架子進行理解,我們在這個承載式車身(車架子)安裝發動機,變速箱,轉向系統,懸掛系統,制動部件,所以這幾個系統與承載式車身(車架子)共同組成了廣義上的當代汽車底盤!

承載式車身既能做到底盤的功能,又能承受載荷

所以我們在談及當今汽車底盤時,一定要明白,路上跑的99%車型都是承載式車身,也就是以車身充當底盤,而無獨立底盤的車子;所以想簡單點描述當今車輛的底盤,其實也就是個車架子,而在這個車架子上安裝好各個系統,就是我們對底盤最標準的描述了;那麼這個車架子與平臺之間存在哪些關聯?簡單點說,當今汽車平臺就是爲了實現最大化的求同存異,而制定出的相關標準,根據這個標準(平臺)所設計的不同車型,會有很大一部分零件是可以完全互通的!這就是求同,而存異則是利用剩餘部分不互通的零件去區別不同的車款,簡單點說就是車架子底盤可以一樣,因爲被各種飾板覆蓋,消費者也看不到,所以這部分完全可以一樣,但外形總不能一樣把,畢竟品牌,車名都可能不同。

mqb平臺當今的汽車平臺

前文也說了,平臺(標準)對車架子的一部分進行約束(這部分零件互通),可以減少很多工作量,比如不同款車型可以根據一個平臺(標準)設計相同車頭基礎骨架結構(在相同的車頭骨架結構上扣上不同形狀的外殼,就是不同的車了),而這部分是統一的,即便是不同車型也用統一的結構,所以從工作量上可以得到極大的簡化,如果按照過去的設計思維,不同車型設計不同的車頭骨架結構,車身長度,採用不同的發動機,變速箱,懸掛,轉向,那就有些太過於複雜了,雖然那個時代不同車型也有很多零件可以實現互通,但佔比太少,可以說不同車型上90%以上的零件需要重新進行設計,太麻煩,太不出活;所以現如今也就引入了平臺化造車的概念!

根據相同平臺標準打造的車頭基礎骨架

平臺化造車一出現,就極大的簡化了設計難度,沒必要單獨爲某一車型設計車身結構了,而是變成爲某一系列車型單獨打造相同的車身結構;如上圖所示,大衆高爾夫車頭部分(不含有外殼,只是外殼下的骨架結構)的骨架結構,這部分骨架結構就是按照大衆mqb平臺的統一設計標準進行打造的;換句話說就是基於mqb平臺標準設計的不同車型駕駛艙前部分的骨架結構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上圖中畫框的部分,這部分就是同平臺(意義),不同車型根據mqb平臺標準設計出相同的車頭骨架結構!而車頭骨架這部分得到統一之後,我們就可以實現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同車型的零件互通率了。。。

決定車頭結構,拉長,拓寬車身,配上不同的外殼,就形成的不同級別的不同款式車頭基礎骨架被相同設計,可以決定哪些事情?

一旦根據相同的平臺標準而設計出的車頭基礎骨架,我們就可以確定發動機,變速箱,轉向系統,懸掛系統,前車軸的相對位置不會再發生改變,這部分的各個系統既可以實現互通性,比如大衆高爾夫,雖然與奧迪A3外形不同,但兩者安裝發動機,變速箱,懸掛,轉向的位置是相同的,所以兩者的幾大部分都是相同的,而不同點在於一些發動機應用的技術,品控,及後半部分;同平臺決定了車頭部分的結構,而從駕駛室開始,就可以進行適度的拉長了,比如邁騰總不能和高爾夫用一樣的軸距吧?所以把車身進行拉長,反正車頭的設計標準已經決定,那麼我們拉長即可;除了軸距可以採取不同的長度(這部分已經不在平臺標準範圍內,可以靈活結合市場,需求進行打造),當然也可以增加輪距,改變後懸掛的形式等;比如高爾夫與邁騰同平臺(相同的車頭骨架結構),但車長,車寬,軸距,後懸掛都可以存在不同,就像某款高爾夫用的後板懸,而邁騰則是採用後獨懸;所以這就是平臺標準能夠決定一部分是相同的,但仍然留有一部分是自由發揮的,如果沒有這自由發揮的部分,那麼造出的車都一樣了,也就沒人買了。。。

mqb的變化方式

所以這平臺化就是這麼個標準,制定車頭骨架結構的標準(大衆平臺只約束這部分,其它的平臺也有約束更多的存在),在這個平臺標準範圍內(如車頭部分),我們就可以實現零件互通最大化,比如大衆的1.4T加7速DSG,大衆旗下接近10款車用這套總成,而好處則是顯而易見的,不必爲這10款車(比喻)單獨去打造車架子了,只要根據統一設計的一個車頭骨架子,就能利用不同的外殼設計,不同的軸距,不同的車寬,來設計不同款式的車子了;該拉長時就拉長,該拓寬時就拓寬,配上不同的外殼就產生了高爾夫,邁騰,明銳,奧迪A3等一系列的車型,省掉了單獨開發的很多麻煩!

汽車的平臺有些像我們寫簡歷時的模板,如果沒有模板,讓我們重新對簡歷進行設計,既要保證美觀,又要做到有內容,就比較麻煩了,而有了模板樣式,我們就不需要再去對樣式進行點綴了,只需要填充內容即可;平臺化也是同樣的道理,提供了一部分完全相同的素材,然後根據需求進行不同的填充即可,比如高端車“填充”獨懸。低端車“填充”板懸等等,因爲有了這個平臺(模板),我們設計出不同的車型(內容)就變得很容易了!所以這就是如今全球車企都在搞平臺化造車的原因!

平臺化造車可以極大壓縮設計成本,研發時間,利用同一套設計方案(平臺)可以打造出多款跨平臺,甚至跨品牌的車子,所以衆多的好處使得平臺化造車成爲趨勢;過去造車都是某款車單獨換代,全車系換代很費勁,週期很漫長;而現如今,只要更新一套平臺標準,那麼就可以同步完成多款車的換代,而不用像過去那樣換完這個,換那個,沒完沒了!總而言之汽車平臺就是決定車頭骨架結構的標準,這個平臺並不實真實存在的物質,而只不過是一個概念化的標準,約束條件,爲了讓不同車型之間實現零件互通最大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