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秦國畢竟是個地處西部的弱國,不要說和晉國這種位於中原從西周就開始傳承的王室諸侯比,就連同樣位於邊疆的楚國都比秦國強,在秦穆公誓師伐晉復仇前,他先是歷數秦國對晉國的恩情,又宣告晉國國君的忘恩負義,使得秦軍上下同仇敵愾,最終擊敗了晉軍並俘虜了夷吾。當然,蹇叔並不是那種膽小怕事的無能之人,眼看無法阻止秦穆公派人去送死,他也做出了補救——他告訴出征的主帥,晉軍得知秦國出兵攻鄭,必定會在一個叫“餚”的地方阻擊秦軍,這裏是被兩座山夾在中間的一處谷地,秦軍一旦進入而晉軍在兩側設伏的話,秦軍必敗。

地處關西的秦國三面被惡劣地勢包圍,只有東面可以突圍爭霸,然而卻屢屢被晉國擊破,即便公認爲“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沒能改變這個局面。秦晉關係錯綜複雜,既有秦晉之好的甜蜜,也有一日縱敵,數世之患的狠厲。秦晉之間時戰時和,崤之戰就是其中的一場令秦穆公頗爲難堪的戰爭。

晉國在晉獻公死後接連動亂,繼位的國君被裏克等大臣殺死,而被擁立的新君夷吾又把實際上打算擁立公子重耳只是重耳不受才退而求其次的裏克一系殺了個七七八八。這並不是夷吾心狠手辣,過河拆橋——夷吾當初在回國繼位的時候就很明白自己其實根本不是國內六大族選擇的明君,只是因爲重耳不受君位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而已。萬一哪天重耳想通了,又想當這個晉國國君了,那有裏克這幫人做內應,自己豈不是分分鐘就會被趕下臺?夷吾之能雖不及重耳,但也不是那種庸碌之人。他在回國之前就先許秦國以河西之地來換取秦國的支持。而在回國繼位之後自然也不會束手待斃,而是抓緊培植自己的勢力並剷除晉國國內重耳的支持者。那麼擺明車馬要支持重耳的裏克等一幫大臣自然也就必死無疑。

夷吾殺死裏克等人是爲了穩固自己在晉國的地位,但無論他在國內怎麼操作都有一個擺脫不了的污點——他曾經爲了能夠順利繼位而以河西之地換取秦國的幫助。這對於國力當時在華夏諸侯國中處於第一梯隊而且是最頂尖的那一批的晉國而言是不可接受的。這就好比兩兄弟爲了爭奪自家老宅的所有權的時候,其中一個把自家一半的宅基地送給鄰居而換取幫助一樣,屬於“崽賣爺田”的敗家行爲。這個問題不解決掉,夷吾在晉國的統治就始終名不正言不順。我們讓你當國君是讓你帶領我們開疆拓土的,不是讓你割地事秦的!

夷吾自然是無比清楚他的這個致命弱點的,而他消除這個弱點的手法也很是簡單粗暴——他不認賬了!在回國繼位之後,夷吾先是藉口自己剛回國,勢單力孤不能壓服晉國貴族拖延時間,然後又裝出一副“你說啥?我什麼都不知道”的無辜樣子來敷衍秦國,企圖矇混過關。晉國公室是周王同姓宗室,而秦國公室不過是因公受封的臣屬之國,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晉國和秦國一個是王族貴胄,另一個不過是家臣,夷吾這麼幹毫無心理壓力。當然,夷吾這招基本算是成功了——如果後來秦晉兩國沒有遭遇饑荒從而引發了後面那一系列的破事兒的話。

就在夷吾繼位之後不久,晉國就發生了一場饑荒。其實這場饑荒一半是天災,一半是人禍,在那個時代,人類的生產能力低下,稍有不慎就會糧食減產造成饑荒。而夷吾在回國之後一直在搞政治鬥爭,無論是夷吾的支持者還是裏克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政治對手身上,對國內生產活動的關注度大大降低,沒有了來自社會上層的宏觀規劃和調配,那整個社會對於天災的抵抗能力就會大大降低,饑荒也就在所難免。但不管這場饑荒緣何而起,作爲晉國國君的夷吾都要解決這個問題,否則的話就不單單是地位不穩的問題了。讓你當國君結果你把底下的人餓死了一大批?呵呵......

或許真是夷吾心底那“王之蔑視”的心理作怪,在饑荒發生後,他居然派人跑去秦國求助!對,在厚顏無恥的賴掉了秦國河西之地的報酬之後,他居然又跑去向秦國求助了。秦穆公也是個好脾氣,上一次的好處還沒拿到,這次又來?要是一般人,早就把使者的大好頭顱拿下來做夜壺了。但秦穆公沒有,他又一次幫助了夷吾。俗話說得好,升米恩鬥米仇,不管在那個時代有沒有這句俗語,但道理是一樣的,夷吾在又一次接受了秦穆公的幫助後也同樣的又一次翻臉不認人——第二年,當秦國也遭遇饑荒向晉國求助的時候,夷吾非但沒有感恩秦穆公對他的幫助去救助秦國,反而落井下石趁機出兵佔領了秦國的城市。促使夷吾作出這等決定的或許是他身爲周室同姓諸侯的自尊,也或許是穆公恩情太大無以爲報之後的反彈,總之,夷吾的這次舉動徹底惹惱了秦穆公。“此仇不報我贏任好誓不爲人!”在秦國艱難渡過饑荒之後,秦穆公就開始厲兵秣馬計劃復仇。

然而,秦國畢竟是個地處西部的弱國,不要說和晉國這種位於中原從西周就開始傳承的王室諸侯比,就連同樣位於邊疆的楚國都比秦國強,在秦穆公誓師伐晉復仇前,他先是歷數秦國對晉國的恩情,又宣告晉國國君的忘恩負義,使得秦軍上下同仇敵愾,最終擊敗了晉軍並俘虜了夷吾。

爲了活命,或者說,爲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夷吾不得不把河西之地割讓給了秦國,還把公子圉也送到秦國當人質。秦穆公爲了掌控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係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就扔下妻子,一個人偷偷跑回晉國。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沒想到公子圉又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夷吾,秦穆公當然很生氣,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攻下晉都,並派人殺死晉懷公,繼位成爲晉國新君——晉文公。

晉文公在位期間,晉國國力大大增強。晉軍南敗楚國北擊戎狄,成爲了當之無愧的春秋霸主。但這並不符合秦穆公和秦國的利益。當初秦穆公之所以優先選擇夷吾和公子圉當晉國國君,就是考慮到這倆人的才能不足以領導晉國繼續強大,從而給秦國東進創造契機。但沒想到這父子倆是一對兒白眼狼,這才選擇支持重耳繼位並和晉國修好。不過秦穆公相比重耳有個巨大的優勢——他要比重耳年輕得多。

晉文公在公元前632年稱霸,於前628年過世。過世時他的岳父秦穆公已經54歲,在位已33年。當時列國在位的有魯僖公、鄭繆公、宋成公、楚成王、齊昭公、晉襄公、燕襄公、衛成公等。其中實力最強是在位四十餘年的楚成王,但經過城濮之敗,楚成王已經無力參與中原爭霸。而登臨大寶執掌晉國的晉襄公則是登上君位不到一年的“菜鳥”。前霸主剛過世,江湖處於權力真空期,秦穆公覺得,自己稱霸中原的機會到了。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再次動員軍隊準備伐鄭以獲取對晉國兩面夾擊的戰略優勢然後再攻擊晉國,但這一次他手下的大臣卻有些不同意見。在大軍開拔前秦穆公曾經去詢問他倚爲肱骨的重臣蹇叔的意見,但蹇叔卻竭力勸諫秦穆公打消這個愚蠢的想法。他向秦穆公仔細分析了秦晉兩國之間的形勢和國際關係對比,(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爲,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但卻沒能打消秦穆公的冒險念頭。他還是遣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員大將率軍出征了。出征的那一天,蹇叔跑到城門口失聲痛哭,對這三員大將說我能看到你們出征,但怕是看不到你們回來了。把秦穆公給氣得不輕,這還沒打仗呢,你就先把我軍的士氣給泄了,要不是你活的年紀比一般人長,現在你墳頭草都三尺高了!(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當然,蹇叔並不是那種膽小怕事的無能之人,眼看無法阻止秦穆公派人去送死,他也做出了補救——他告訴出征的主帥,晉軍得知秦國出兵攻鄭,必定會在一個叫“餚”的地方阻擊秦軍,這裏是被兩座山夾在中間的一處谷地,秦軍一旦進入而晉軍在兩側設伏的話,秦軍必敗!而且是全軍覆沒的那種慘敗。不過無論蹇叔如何阻止,秦軍還是出發了。

路過周王室都城的時候,秦軍將士從戰車上跳下來脫帽致敬,但當時還很年幼的王孫滿卻認爲秦師驕狂無禮,深入險境卻紀律鬆懈,有勇無謀,此戰必敗無疑。但他並沒有像蹇叔一樣告誡秦軍主帥——你們這些諸侯的內戰和我大周王室有什麼關係?你們打,我看着就好。

秦軍的輕狂驕縱不僅王孫滿看出來了,就連作爲目標的鄭國也察覺到了。秦軍還沒到,鄭國上下就已經是嚴防死守,還派人來告訴秦軍統帥說你這次白來了,我們都已經做好準備了,您還是請回吧。秦軍統帥見鄭國嚴防死守,無機可趁,無奈之下只好退兵。但這勞師遠征卻空手而回也不是個事兒,思來想去,秦軍統帥決定還是做點兒什麼吧——他在秦軍回師路過滑國的時候順手把滑國給滅了。這下就糟糕了。本來晉國上下對於是否出兵攔截秦軍還有分歧,一部分人認爲秦國對晉國有莫大的恩情,不報恩也就算了,還出兵攻擊人家,那豈不是和不知廉恥的夷吾一個樣了?這文公泉下有知面子上也掛不住啊。但秦軍這把滑國滅了可算是捅了馬蜂窩了,滑國和晉國是同姓之國,通俗點兒說就是堂兄弟關係,你這上去把人家兄弟弄死了......

這下晉國國內反對出兵的人也不吱聲了。晉國上下取得了一致意見,出兵!

就和蹇叔預料的一樣,晉軍果然在崤山谷地設伏,但也許是前次伐鄭的時候晉軍並沒有在這裏設伏麻痹了秦軍,也許是真和王孫滿說的那樣,秦軍驕縱而無謀,總之秦軍主力帶着從滑國洗劫來的財寶一頭扎進了崤山谷地。他們毫無防備。

四月十三日這天,秦軍大隊在崤山之間的谷地裏緩緩通過,他們有說有笑,互相之間炫耀自己這次在滑國的收穫,絲毫沒有意識到一場滅頂之災就在眼前。秦軍副帥白乙丙和西乞術告誡主帥孟明視要小心通過,這裏的地形太適合伏擊了,但孟明視卻不以爲意,他認爲這個時間點上沒有哪個國家敢來招惹秦軍,他這個判斷也不能說不對,當時國力強大的幾個國家中,齊國位於山東半島,根本夠不着,楚國被晉文公打了個五勞七傷正在舔傷口呢,而晉國雖然有這個能力,但晉國國君剛死,按照禮數來說是不能妄動兵戈的。剩下的國家都是一羣渣渣。但他沒想到的是,動手的恰恰就是晉國。

秦軍行至中途,前方的斥候報告說路被一堆亂木堵住了,上面還插了一杆大旗。孟明視雖然感到有些奇怪,但卻不以爲意。他命令士兵砍倒大旗,搬開木頭堆繼續前進,但他沒想到那面大旗就是晉軍預設的攻擊信號,旗幟剛一被放倒,周圍的山上就喊殺聲震天,一蓬蓬的箭雨傾瀉而下,把秦軍射了個人仰馬翻,山谷的兩頭也有晉軍步兵列隊推進把秦軍部隊往山谷中擠壓。毫無準備的秦軍是以行軍隊列在狹窄山谷中遭遇的伏擊,孟明視他們根本無法指揮軍隊展開作戰隊形,就這麼被晉軍一路壓迫擠壓到了山谷中心,這裏早就被晉軍佈置了陷阱,遍地都是火油硫磺之類的引火之物。在秦軍徹底步入陷阱之後,晉軍直接一把大火把秦軍剩下的部隊給燒了個乾淨。整支部隊只有孟明視等三人得以倖免。

消息傳回秦國,秦穆公大爲悲痛。在孟明視等三人被晉國釋放之後身着喪服出城迎接,並主動承擔了這次戰敗的主要責任。孟明視等人本來以爲這次就算是晉國沒殺他們,回國之後秦穆公也饒不了他們這幾個敗軍之將,沒想到秦穆公不但沒有責備他們,反而自己承擔主要責任,還鼓勵他們要知恥而後勇,下次再戰。這讓孟明視等三人大爲感動,發誓下次出征晉國一定要一雪前恥。

然而晉國之強大不是秦國可以輕言對抗的,這第二次大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