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黄山满目的黄山松就会映入眼帘,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松,生长在海拔800以上的黄山之巅,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漫山遍野的黄山松,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黄山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让人浮想联翩……。每一幅黄山美景作品都可以见到黄山松的英姿,其柔美、刚毅的形象为人广为传颂和膜拜。

  黄山松怪就怪在大意看上去长在石头上,根部不着土,寄生于石,松针短而粗密,颜色苍翠,生机勃勃,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实它生长悬崖绝壁之上,根系扎进石缝中,据有关部门分析研究,黄山松是从石缝中吸取所需要养份和水。它的根能分泌出一种有机酸,一点一点地浸蚀花岗岩,使岩石加快风化,形成少量的岩土,而供其扎根。除此之外,黄山松还能从空气,雨雪中吸取养份,以供其生长所需,所以它能在悬崖绝壁上生存,在千米高峰上傲霜斗雪、挺胸而立并繁衍生息,真是世界之“绝妙”。

  “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人们来到黄山,不仅能感受到黄山松的美丽和坚强,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精神——黄山松精神。黄山松精神正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以上部分文字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下面这组照片是我本次游览黄山期间拍摄的部分黄山松的照片。在我看来那些名松或者更本就没有名的黄山松,同样可圈可点,婀娜多姿,光彩照人。他们昂首挺立于风口潮头,不折不挠,值得受人敬慕和称颂。

安徽:再登黄山(六)
迎客松是黄山奇松之首,挺立于玉屏峰东侧,破石而生,寿逾八百年。树高10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此松被称为黄山松的代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安徽:再登黄山(六)送客松高4.8,树龄约450年,立于玉屏楼右侧道旁,枝叶侧伸好像作揖送客,与名扬世界的黄山迎客松遥相对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送客松”,由于树龄老化虽经多种措施抢救仍然枯死。这棵送客松离迎客松较近,树干挺拔、分枝合理,呈旗形树冠,与原送客松形神相似,体积略大,长势旺盛,该树依托的背景与原树相同,均为莲花峰;是送客松的“接班人”。

安徽:再登黄山(六)
蒲团松在玉屏楼至莲花沟道中,老鹰石下。树身高3,侧枝密集在2高度,盘曲于四周,然后平伸,向北面倾斜,针叶簇集顶部,树冠铺展平整,状如用蒲草编成的供僧、道打坐、跪拜之用的,故名。冠幅直径10,投影面达78平方米

安徽:再登黄山(六)连理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始信峰途中海拔1630处,拔地而起,一根两干,并蒂齐肩,如情侣相依。树高20.6,树龄约400年。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探海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天都峰顶,经过天桥,可望见一棵古松悬在危崖上,即为探海松。它有一侧枝很长,倾伸前海,犹如苍龙探取海中之物。

安徽:再登黄山(六)
竖琴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卧云峰侧的北坡,地处海拔1660,主干挺直,顶状如伞,侧干伸出形似竖琴。树高8,树龄约550年。

安徽:再登黄山(六)
黑虎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生于白鹅岭索道站下坡至始信峰岔路口海拔1650处,传说狮子林有一高僧入定时,见一黑虎卧于松顶,后寻黑虎不见,只见古松高大苍劲,干枝气势雄伟,虎气凛凛,故名为黑虎松。该松枝稠叶密,遮天闭日,覆盖面积约百余平方米。树高8,树龄约450年。

安徽:再登黄山(六)
凤尾松。

安徽:再登黄山(六)2006521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登上黄山,沿途一棵状似雨伞的黄山松引起了安南的注意。安南说:“我看这棵松树特别像一把雨伞,能不能叫它雨伞松?”陪同安南访问的黄山市市长李宏鸣也高兴地说将这棵松树以安南秘书长的建议命名。

安徽:再登黄山(六)
团结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生于打鼓峰海拔1520处,铁根盘结,侧干众多,6大主枝,团团簇簇,围抱生长,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该松树高17.4,树龄约400年。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安徽:再登黄山(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