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香定律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談及今夏第一爆款劇,話題劇《小歡喜》榜上有名:公開數據顯示,截止收官前夕,《小歡喜》的豆瓣評分爲8.3分,微博相關閱讀量破100億,愛奇藝熱度值8466,騰訊視頻累計播放量28.2億次,最高收視率突破1.5%,連續一週蟬聯CSM52城收視第一。

熱度的持續高漲,也讓《小歡喜》成爲今夏“熱搜”常客。據不完全統計,《小歡喜》共計上熱搜次數不下50餘次,是繼《都挺好》《破冰行動》之後的第三部全民爆款。當談及《小歡喜》當前取得的姣好成績時,檸萌影業副總裁、《小歡喜》總製片人徐曉鷗坦言,並不感到特別意外。

一來,受國情影響,教育本身就自帶話題熱度,是大衆市場關注的焦點;二來,在“前作”《小別離》的基礎上,團隊對教育劇已經具備了一定製作經驗。打造《小歡喜》更像是一個“水到渠成”的必然事件。

區別於“前作”,“升級”後的《小歡喜》雖在製作班底上聚集了《小別離》的原班人馬,但在主題和話題聚焦上,與第一部有了明顯區分——不再是藉助中年危機、夫妻情感等抓手來展開教育話題,而是直接將所有矛頭全部對準教育話題和親子關係。

“主題更加明確了”,徐曉鷗坦言。如果說打造《小別離》還只是團隊的一次“試水”製作;那麼打造《小歡喜》則是一次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的二次出發。它的成功絕非一次偶然,而是一次精心打磨的全方位思考。

三年磨一劍,

“中國式家庭”藍本圖鑑

《小歡喜》的創作念想,是萌芽於2016年的《小別離》殺青現場,“當時黃磊有提出我們爲何不做一個關於高考的題材?”,一句話的念想間,便誕生了《小歡喜》這個Idea.

與大多數傳統影視項目創作過程略顯不同,《小歡喜》的整個創作模式是採取一種“倒勾式”的創作法則。徐曉鷗與黃磊拋出“引子”,“前作”作者魯引弓進行命題創作,《小別離》製作班底進行二次打磨,最後由團體共同完成。

“整個過程歷時三年”,徐曉鷗坦言,“前作”《小別離》的製作經驗,不僅讓他們意識到教育題材的市場前景,在整個項目創作過程中,團隊逐漸發現以教育爲切口,探索整個中國家庭關係,可以更深入的挖掘出背後的現實意義。

爲此,她特意邀請來從事多年教育記者工作的魯引弓爲《小歡喜》進行“命題創作”。一來,徐曉鷗與魯引弓相識多年,在前作《小別離》的磨合下,兩人已形成一定默契;二來,高考教育是一個相對更大的全民話題,需要大量的相關案例和故事原型作爲創作基調。這才採取了“倒鉤式”創作手法。

目前觀衆在劇中看到的三組家庭代表,實際上很多是魯引弓前期進行的大量採訪和實地調查。劇中以方圓(黃磊飾)、童文潔(海清飾)爲核心組成的“四口之子”其家庭教育觀念和親子代際關係,主要是折射出當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關係和教育理念,即傳統的親子關係和恨鐵不成鋼的教育心態。

而宋倩(陶虹飾)、喬衛東(沙溢飾)、英子(李庚希飾)組成的“僞三口之家”,則代表着大多數單親家庭的社會面貌。劇中優秀且追求自由的英子,與媽媽給予的過度親情,基本已構成“病態式”的親子關係和對分數過於苛刻的教育理念,都令部分人羣感同身受。

劇中季勝利(王研輝飾)、劉靜(詠梅飾)與季楊楊(郭子凡飾)組成的“官員之家”,則成分展示出當下親子關係的梳理與隔閡,他們或因父母常年忙於公事、或寄宿在親戚家中,常年的與父母梳理,都造成其家庭親子關係緊張局面。而父母一旦疏於親近子女,唯一的關心方式也就變成了“詢問分數”。

三組家庭之間的典型案例,也是目前激發大衆情緒共鳴的重要原因之一。微博評論區中有一條排名靠前的評論這樣寫道,“方一凡日常上演的皮猴式調皮和惹媽媽生氣,像極了我本人;英子、林磊兒懂事又小心翼翼的與長輩相處模式,着實令人心疼;而季楊楊在老師辦公室做檢討的那個橋段,像極了年輕時候叛逆的自己”,每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都找到了不同層次的對應人羣。

這或許就是《小歡喜》能夠取得當前成績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年磨一劍,《小歡喜》背後折射出的“中國式家庭”藍本圖鑑,看似簡單卻不容易。

由小見大,

“做溫暖的現實題材”

坦白來講,教育題材並非是一個全新概念。更早時期,它往往是包裹在家庭倫理劇中的一個細小分支,創作者們也較爲喜歡用家長裏短、中年危機等社會話題,對其進行鋪墊。

徐曉鷗坦言,自己在做《小別離》時,也曾犯了類似的“錯誤”,即花費了部分篇幅講述“中年危機”的故事,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觀衆的注意力,以及弱化了教育主題。

到了《小歡喜》這個項目,團隊優先考慮的便是深入教育內部,從家庭視角切入,探討兩代人之間的親子關係和教育理念。至於類似《小別離》中出現的他類似“勾子式情節,團隊則選擇了一筆帶過。

“我們希望做的就是牢牢抓住教育這一主題,其他的細枝末節,如果要做我們也可以把它寫到極致。但我們不想刻意放大這種焦慮情緒,更想做一部不一樣的教育題材”,徐曉鷗將這種“不一樣”歸結在創作情感上,《小歡喜》整體給觀衆營造的氛圍還是一種溫暖、輕鬆的寫實氛圍。

劇中三組家庭一路走來雖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但總體而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而他們在面對困境時所採取的方案也都是選擇積極樂觀面對和及時進行解決,而非苦大仇深的怨天尤人。

當然,劇中後期也逐漸呈現出了一部分“小悲傷”,諸如方圓童文傑的遭遇的事業瓶頸、方圓爸媽誤入詐騙集團、劉靜身患“癌症”,以及英子的過度壓抑和尋求“跳海”解脫,都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觀衆的情感淚腺。

可迴歸至現實生活,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如果一直一帆風順,就會很難感受到「歡喜」。這也是《小歡喜》所要傳遞給觀衆的價值觀之一。”抓手的相對削弱,也意味着劇情勢必需要大量的細節支撐。《小歡喜》在“真情實感”上,可謂做到了同類型題材頂端。

一方面,整個團隊在對應的背景年代,即2018年-2019年6月這個高考時間段,做了大量的細節刻畫。如劇中發生的金庸去世、英子與媽媽鬧彆扭看的電影,以及孩子們上的“春風中學”和居住的“書香雅苑”小區,都與現實一一聯動。而劇中所呈現出的宋倩每天早上給英子燉海蔘燕窩、英子與劉靜阿姨的“忘年”友情,以及劉靜後期的身患癌症,則都來源於黃磊周邊朋友所經歷的真實事件。

另一方面則是體現在挑選演員身上。劇中無論是“大演員”還是“小演員”,都並非市場中所青睞的流量演員,而是以演技收穫一批忠實粉絲的新老演員。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已經鮮少在市場中“露面”,此次能夠“再出山”,也是看中了團隊製作班底和劇本的創作能力。而劇中的一批“小演員”,也是團隊在經過幾百位演員試鏡之後,篩選而出。除去考驗演技之外,團隊一致認爲“形象貼合”也是這些小演員與角色互相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戲最看中的就是與觀衆的共情能力,也就是所謂的代入感。代入感是什麼?它就像是你看到的生活,而且你能理解裏面的人物”,從早期徐曉鷗與團隊共同完成的《杜拉拉昇職記》、《蝸居》,到加入檸萌影業與團隊共同完成的《小別離》、《南方有喬木》,徐曉鷗對於打造以都市題材爲背景的現實題材,始終有着一套自己的方法論。

在她看來,無論是做家庭倫理劇,還是教育題材,都需要對中國家庭結構有着宏觀認識,要充分了解這裏面的親子關係、教育理念、家庭組成成分等等,“以小見大”是這類題材取得成功的共同方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