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魅力无穷,寓意深邃。中国文字甲骨文的发现,不仅追溯了文字的起源,更是追寻到了历史的踪迹。

十九世纪末,在我国河南安阳的殷墟中出土了甲骨文,经过考古学家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发现:甲骨文中从来也没有记载过有关夏朝的历史,甚至连一个“夏”字也不曾出现过,就算夏、商、周不同时期的“夏”字有不同的写法,找不出文中的“夏”字来,但是,在甲骨文中对商汤的功德描述中,也没有“灭夏”这一功劳的记载,难道说:夏朝在历史上不曾存在过?

甚至,国外根本不认可“夏朝”这一事实。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夏朝以后数百年里兴起的周朝,却对夏朝和大禹有着比较完善的历史记载。这其中,有关夏朝的帝王制度,夏朝的礼仪,夏朝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都有记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也许就会寻找到甲骨文没有记载夏朝历史的种种原因。

首先,商朝前期,国家一直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并且,在此期间商王朝就曾多次迁都,最终,直到盘庚迁都殷后,都城才算稳定了下来。那么,会不会正是在商朝都城不断的迁移过程中,造成了夏朝历史记载的史料遗失不见了呢?这种情况不能排除。

其次,甲骨文不是用来记载历史的,主要是用来描述算卦的,所以,它不可能把每个朝代的历史都记录下来。所以,从道理上来讲,甲骨文没有有关夏朝记载也是可以说的过去。再说,商朝的日常记载不是用“刀刻文字”,而是像毛笔一样来书写,自然是容易消失的。

最后,殷墟甲骨文刚发现的时候,并不是做为研究用,而是医用。所以,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甲骨文被人们当作“龙骨”给吃掉了,那么,也有可能记载夏朝历史的那部分,正好就被吃掉了,亦或是商朝频繁迁都,记载夏朝历史的甲骨文没有埋在殷墟,或许埋在了其它什么地方。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分析,只是后人们的一些假想猜测,这也许不能作为甲骨文没有有关夏朝记载的真正原因。这里,我们也可以站在周朝的立场上,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可能就会有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周朝会不会虚构一个夏朝?

话说,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期,周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兴建了周朝,周武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做出仁义之举,让纣王的儿子武庚来领导殷商余部,结果,导致周武王死后,武庚带领殷商的叛乱分子发动了武庚之乱,幸好有周公旦迅速平定叛乱。

此后,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稳固,一直到周幽王时候,周朝天子都是享有很高的威望,天下臣服。在周朝日益强盛时期,就是要效仿改革或推行什么政治举措,也没必要虚构一个夏朝历史,因为就凭当时周朝的实力,是完全能够顺利实行的,虚构一个夏朝,又有谁会相信呢?

可见,周朝根本没有虚构夏朝历史的动机。

那么,周朝又为什么会知道夏朝的历史呢?

其实,周部落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很有可能是周朝的人记载了夏朝的历史。纵观周部落的发展,周人的祖先是皇帝的后人后稷,后稷的后代公刘在商朝初期曾率族人进行迁移,具体原因是不是与夏朝战败有关不得而知。自公刘起经九世传位后,周部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此时的周部落,已经滋长了灭掉商朝的野心。

从周人的历史很明显的能看出来,周部落绝非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而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大部落。一般大的部落里都有专门的史官来记载历史,所以说,周朝是完全有可能记载了夏朝的历史的。

再者,至今为止,周朝的一本极具历史价值的书籍《尚书》中还有部分保存,书中记载了我国上古的历史和古代的事迹,古本是由孔子根据周朝典籍编写的,其中,就曾提到夏朝。这里提到了周朝的典籍,那么,周朝的典籍又有多少真实性呢?

这个在周朝发生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那就是:王子朝奔楚。

王子朝是周朝的一个王子,周王死后,诸侯都反对王子朝继承王位,于是,王子朝就带着周朝典籍打算逃往楚国。那么,为何王子朝匆忙出逃却还不忘带着笨重的典籍?原来,典籍是古代国王的一种象征。当时,身为图书馆馆长的老子,为此事还丢了自己的馆长一职。

典籍是如此的神圣,难怪孔子当年想阅读这些典籍都遭到了老子的拒绝,可见,典籍的历史重要性的确不容小觑,不过,孔子最终还是看到了周朝典籍。甲骨文没有任何有关夏朝的记载,而周朝的《尚书》却对夏朝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则说明了一个问题:

“要么,周朝继承了商朝的历史记载资料,要么,周人有自己的一套历史记载方法。”当然,非要说周朝虚构了一个夏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周朝这样做的目的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参考资料:

【《史记·夏本纪》、《尚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