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00多年前,中国曾向全世界秀了一次肌肉,诸国使臣见后纷纷跪拜

今年的国庆,在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国家的首都北京,进行了一场高规格、高标准的阅兵仪式,这不仅是一种庆祝仪式,更是中国人多年来不断奋进,并向世人展示国家实力的时刻。

其实,这种扬我国威的阅兵仪式,不仅仅存在于当代,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仪式举行。在《左传》中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的“祀”所指的就是国家的公祭仪式,“戎”则是国家采取的军事行动。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观兵”,同时宣称伐纣,要替天行道。此后,武王亲率大军,东渡孟津,与商朝军队决战于牧野,重挫殷纣王主力部队,奠定了周朝立国的基础。由此可见,从古到今,阅兵仪式都是一件国家的大事情,更是受到举国关注的。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古代中国关于大阅兵的那些事,看看那时候的阅兵都是因为什么原因。

对于一个人来说,年富力强是展现个人能力的一种资本,而对于国家来说,阅兵则是宣告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它是国家大事,也是国民大事,通常都是具全国之力举办的,这就需要广大民众团结凝聚力量才能实现。

所以说,举办阅兵,是一种增强国民凝聚力的一种方法,也是提升国家影响力,彰显国家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震惊世界的“大阅兵”,那就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举办的一次阅兵仪式。

那时的明朝,之所以要举办这场大阅兵,与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国际形势密不可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带领着起义军推翻了元朝之后,才建立起了明朝,但同时,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国”还有三个依然存在着。

朱元璋曾经动用40万大军,准备兵分三路,远赴蒙古去消灭残元的势力,但是,由于后来很多曾经在元朝当过官、任过职的官员们,流亡打了中亚、西亚各国,因为,他们对明朝充满敌意,所以,他们在所在国的新君主面前没少煽风点火,搞得各国对于明朝多采取敌对态度。

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权臣帖木儿起兵政变,将西察合台汗国推翻,并建立起了非常有名的“帖木儿帝国”。在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后,帖木儿开始筹划远征中国。他先是派间谍去北京进行秘密活动,伺机侦查敌情,并组织召开了“蒙古人大会”,在期间高举“反明复元”的旗号,野心昭著。

在永乐四年的时候,帖木儿果然举兵东征了,对外宣称是百万大军,但实际上,只有20万的兵力,而明朝一方也是严阵以待,在河西处迎接敌军的战火。但是,没过多久,帖木儿却在征途中病逝了,一场大战也随着主导者的死去而烟消云散。帖木儿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皇位的争夺,打得不可开交,内战还不够打的,还哪有时间去东征?想来也是说笑了。

明朝这边,朱棣正式登基之后,便派遣郑和去下西洋,开启了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航海之旅,国威浩荡,名扬海外;而另一方面,朱棣则派出陈诚出使西域,劝帖木儿帝国的新帝王放弃入侵中原的想法,与明朝和好,恢复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但是,在中亚地区,众多反明势力还依然存在着。并且,郑和的西洋之旅,之前的五次下西洋,都是到了印度洋就止步了。

之所以不再前进,是因为当时埃及的王朝控制着整个红海流域,他们禁止东方的船只入内。后来,虽然中、西亚各国陆续对大明政权承认了,但依然还有人对明王朝的实力心存怀疑,所以,朱棣一直想找一个机会,向世人宣告一下明朝的真正实力,让周围的各个国家看到大明的“铁腕”,从而巩固大明与各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

能达到以上目的的,就是阅兵。

在公元1418年,陈诚作为明朝的使节,来到中亚地区访问,随后,中西亚多国都相继派使团随中国使节回访。在第二年的七月份,一只由20个中西亚国家组成的回访团队,一行600多人的大型使团一起抵达了嘉峪关,由朱棣派遣的6000多名精锐部队一路护送到京城,沿途参观了明朝周边驻守的军镇。

在每个军镇之中,明朝政府都特意派出了明军当中的蒙族和回族军官组织接待工作,并向使团的访客介绍大明朝政府推行的民族平等政策,也让明朝虐待蒙、回族人的谣言不攻自破。大明朝沿途九边的强大军事实力,可以说,给回访团里的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年的十一月,朱棣在京都会见了各国的使臣,而各位使臣也向这位明朝皇帝行了叩拜之礼。

不过,这其中也有个例外,就是帖木儿使臣,以他们国家没有这个行礼方式为理由,拒绝叩拜,只是鞠了个躬,不过,这个举动朱棣并没有在意,也没有责怪。在使团回访期间,先后浏览了京都周围的多个名胜古迹,并亲眼见证了京都的繁华景象,百姓富足、安康,生活形势一片大好。两个月后,朱棣又邀请各位使节一起到北京周边的猎场去“狩猎”。

到了永乐十九年,“狩猎”活动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拉开帷幕。明政府一共调集了10万兵力,其中,还包括由朱棣亲自精心挑选的多个精锐部队。前来“狩猎”的诸多将士们,手持利刃、长刀、火器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装配,配合多种“高科技”战车,进行了整整一个月的“狩猎”行动。这其中,军队之精良,武器之先进,令各国使节叹为观止,大开眼界。

在这次名为狩猎,实为阅兵的军事演练过后,朱棣又再次接见了各国来访的使臣们。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帖木儿国的使节们上来就主动给磕了头,把“我国素来没有这等礼节”的事情抛诸脑后,还一再奉承说:要将曾经伴随本国先王南征北战的宝马献给朱棣皇帝,以表达本国最高的诚意。朱棣也相当大方,亲笔书信交给使节转交帖木儿国王,以示两国之间的友好情谊,祝愿两国人民永享太平。

明朝这次让使节们“观礼”的行动,让来自于二十多个国家的使节们,都亲眼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而明朝扬军威、唱和平、促友好的国策,也让各国刮目相看,反响巨大。

在这之后,中西亚各国一直与明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其中,帖木儿国先后60次派使节来中国访问。在参与这次大阅兵的帖木儿使节的回忆录中,他们就曾坦言道:“我必须承认,大帝病死在征途之上是一个幸运的事情,因为,这使得他保全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在本次阅兵中,也有埃及使臣在内,当他们回国之后,埃及立即解除了红海流域对于东方船只的禁令,这也使得郑和在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时候,能够顺利的抵达了红海沿岸,并与该地区结交了友好情谊,更了却了他自己作为穆斯林一直想去麦加朝觐的愿望。

到了清朝时期,阅兵已经成为了一种正规的训练制度。入关后,清朝规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围场举行一次“大阅”。大阅按照实战要求进行,目的是为了检验八旗兵的训练情况和战斗力。1739年11月,乾隆皇帝即位后,就首次在南苑检阅八旗兵将。

这场声势浩大的阅兵式,虽然,已经过去200多年,但是,通过清朝宫廷画家金昆、郎世宁等人的《大阅图》,我们还能看到当时阅兵的宏大场面。《大阅图》真实描绘了乾隆帝亲临军营检阅的盛况。八旗将士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场面极为壮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