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校巷是南通最早的“網紅”店的集合地,從美食到生活,從古典到時尚,這裏有着很多南通人記憶中的特色小店。在南通這座城市,小店承載着通城人的記憶和鄉愁,也是城市溫度的象徵。

光影斑駁的裁縫鋪、沉寂閒適的咖啡館、活色生香的傳統小喫店……在南通這座城市,小店承載着通城人的記憶和鄉愁,也是城市溫度的象徵。

如今,城市建設改變街道模樣、商鋪房租連年漲、大型購物中心擠佔生存空間、外賣平臺搶走生意……在一輪輪衝擊下,很多承載着南通人記憶的“特色小店”正經歷着“生存危機”。

記憶中的“鄉愁”

在弄堂街頭淘貨,原本是南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但在特色小店大批量消失的當下,這樣的生活方式已然成爲很多人奢侈的“願景”,或者是停留於記憶中的“鄉愁”。

朱有道師傅和妻子吳娟從事服飾行業已經30多年了。早些年,朱師傅在南京學藝,從最基本的穿線鎖邊到熨燙製衣,一步一步學習技術。出師後,他在南京下關區開了自己的“有道服飾”。妻子吳娟也辭去了南通三友服飾廠穩定的工作,到南京和他一起打拼。

1996年,兒子到了上小學的年紀,朱師傅的“有道服飾”也開回了南通。最初在新樂橋租了店面,憑藉過硬的手藝和周到的服務,他們慢慢積累人氣也有了很多老客戶。“那時候,做裁縫很喫香,有一門好手藝能養活一家人。”

2006年,夫妻倆在北濠橋東村買了自己的商品房,臨街的一間作爲店鋪。店雖然小,但五臟俱全。“我們能做很多衣服,旗袍、西服、套裝等時下流行的款都能做。”但和現在製衣企業流水線工作相比,這樣的純手工製衣速度明顯就會慢很多。

朱師傅說,製作一件完整的衣服,最快也要一個星期,從度量、選材、製衣樣樣都少不了。

雖然從小在衣料堆里長大,兒子卻沒有繼承父母的手藝,而是做了自己喜歡的物流工作。朱師傅說:“孩子有自己的選擇,裁縫其實是個寂寞的行當,現在的年輕人也都不會選擇學這門手藝,等我們做不動了,就把店關了。”

上世紀80年代,裁縫行業曾鼎盛一時,而縫紉機更是作爲結婚必備的三大件之一。歲月輾轉,在工業化生產的時代衝擊下,這一昔日紅火的老行當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其實,和他們一樣,南通還有無數的老手藝店零星散落在街頭,像從歷史裏飄落的泛黃摺頁,沉甸而陌生。

老師傅烘烤出的味道

作爲南通建城之後較早發展起來的區域,市區出現了孩兒巷、五一路、虹橋路等一系列美食街。在這些看似普通甚至些許老舊的街巷中,散發着一種獨特的市井氣息。常常會聽到長者口中唸叨的“老字號”,味蕾常常會惦記這裏的滋味。

在南通市一中旁的食品路上,有一家狼山食品店,廣式蘇式月餅、脆餅、雲片糕、雞蛋糕等小喫是他們家的獨門手藝,許多老南通人都耳熟能詳,店主劉師傅是原食品二廠的員工,2005年改制後,劉師傅和很多老員工都下了崗。“南通的傳統小喫還是很受歡迎的,特別是食品廠做出來的味道,這樣的製作技藝和傳統不能被遺忘。”劉師傅召集了幾個老師傅在原廠旁開了這家店並沿用了“狼山”牌的字號。店裏延續了老廠的製作工序和配方,做出來的糕點依舊是老味道。

早上8點,店裏的老師傅們開始忙碌起來。沒有流程化的現代工業與紛繁的食品添加劑,那些手作的小點心雖然來得慢,卻是慢得精雕細琢、耐人尋味。配比、推揉、烘烤,一氣呵成,未出爐已飄香四溢。

轉眼一晃,已是多少年過去了。

街角巷弄裏的驚喜

古樸老胡同,斑駁的牆面,舊式的屋檐,午後漫步在醫校巷可以盡情感受這裏的寧靜和柔美,城市的喧囂和吵鬧被這裏的優雅和閒適融化。醫校巷是南通最早的“網紅”店的集合地,從美食到生活,從古典到時尚,這裏有着很多南通人記憶中的特色小店。

很多人說,這條巷子最大的魅力其實來自於它陳舊的味道。是的,這裏民房改建的一間間精緻小店,都有着它們自己的故事。裏小秀是這個巷子最早入駐的咖啡店之一。簡單復古的設計搭配木質肌理的桌椅,讓小店顯得沉寂溫潤。

店主秀秀對咖啡有一種執著的熱愛,她打趣說,自己開咖啡店最大的好處就是喝咖啡不要錢,以前只要有新開的咖啡館都要去試一試,開店的八年來應該是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店裏一杯美式咖啡不過18元,拿鐵不過20元。相比很多網紅咖啡店價格親民許多。“這兒是很多老朋友的固定聚會場所,即使如今網紅咖啡店遍地都是,但這裏始終沒有太多的影響。”她說,對這條巷子給她以及來喝咖啡的人帶來了那種自在與樂趣,是新派咖啡店所沒有的。

如今,不少弄堂小店在合規經營之後,改善了用餐環境,消除了安全隱患,生意不錯,人氣也旺。與此同時,有不少小店被更新的店鋪或新的商業模式所取代,它們存在於繁華的商業街區,或藏匿在安靜的街角巷弄中,給城市注入了新鮮血液。

酒香如何飄出深巷子

在商業大潮、網絡時代的衝擊下,小店紛紛關閉,招牌一個又一個地凋零已是不爭的事實。據《搶救上海小店》一文透露,上海路邊的小店,僅5%能開10年以上,15年以上小店的存活率,更是隻有3%。

南通大學文學院教授錢健說:“許多老字號店、老手藝店紛紛消失的現象,這其實是全國性的,尤其現在愈發集中。”

今年,有兩會代表提出留住特色小店,保護城市煙火氣的話題,引發了熱烈討論。

如今,狼山食品店的生意不比從前,爲了適應市場變化,劉師傅也不斷地推陳出新,不僅更換了食品包裝適應潮流,在食品上也下足了功夫,推出了兒童和年輕人喜歡的糕點。劉師傅認爲,南通應對特色小店在房租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一定照顧,在管理政策上加以“鬆綁”。

有關專家指出,成本高、競爭激烈、不合規範成爲威脅小店生存的“三座大山”。採訪中,部分店主表示,房租、人力成本是造成生存壓力的主要來源,在和大型購物中心、連鎖商店競爭時,小店有被碾壓的態勢。

近日,上海提出了支持特色小店發展的10條舉措。其中就包括,用好國有網點資源,降低特色小店經營成本。積極引導國有企業集團、產業園區、街鎮政府等持有的商業網點資源通過租金減免等方式扶持特色小店發展;發揮財政政策作用,適度扶持特色小店發展。鼓勵各區結合各自實際,對特色小店和海派特色主題街區發展給予財政政策扶持。

如今,我們也驚喜地看到了,在南通最熱的網紅街區——大生365創業園區裏,從少油煙的輕餐飲美食店到引領時尚潮流的零售類小店,都吸引着大批顧客前來打卡。“大生是個拍照聖地,週末沒事就和朋友在那聚聚,像奈咖啡、樸色茶色、小顧外貿等都是當下熱門的小店。”週末下午,小靜常會約上三五好友在園區喝喝咖啡逛逛小店,她說,這裏是很多時尚達人的聚集地,文化藝術氛圍也十分濃厚。

小店,往往缺乏商業運作經驗,面對互聯網時代消費市場的新變化,適應能力弱。但同時,她們身上最爲可貴的恰恰是對於品質的堅守,並千方百計堅持小店的特色和個性化。

發掘、保護甚至“搶救”南通特色小店,應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全民自發行動。它不僅關乎着大衆居民的城市生活,更是承載城市歷史記憶、散發鄉愁之味,蘊含城市文化、彰顯人文精神的所在。在街頭巷尾,隨時都能與不同的小店不期而遇,聽它們無聲地講述着光陰的故事,這樣的城市,纔是有味道的城市。(南通週刊記者 吳維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