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勇無謀,一生伴隨着子路,沒有逃出孔子給他的讖語之中。孔子說:“君子義以爲上。

勇敢,是人的一種好品格

勇冠三軍、見義勇爲、自告奮勇、兵強將勇、勇往直前,這些成語無一不鼓勵人們勇敢向前,做爲一個軍人,作戰需要勇敢;做爲一個勇士,困難面前要勇於擔當。

同樣,匹夫之勇、有勇無謀、一夫之勇,又給人以敬示,如果只知道勇敢,而沒有智慧,有時候,還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煩惱,甚至是生命的代價。好勇鬥狠,智者第一戒

有一天,子路問孔子,“君子尚勇乎?”君子應該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崇尚勇敢沒有錯,但這種勇敢的前提就是“義”字爲上。

義字當先的勇敢,纔是真勇敢。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爲勇敢淪爲盜賊。

楊志被人智取了生辰綱,被迫無奈,只好去集市上賣刀求生。

牛二是一個惡霸,天是老大,我是老二,當然天生一副不畏懼的樣子,牛二碰上楊志,便看中了楊志的刀,可惜手中沒錢,又不想讓這把刀成了別人的玩物,只好用命一博,然而,楊志生來就是不是喫素的主兒,被牛二逼緊了,一刀結果了他。

牛二平常欺壓百姓慣了,養成了好勇鬥狠的性格,又不講道義,已經註定了他人生的灰暗。搶奪別人的財物,如果今天不是楊志殺他,那麼,可能明天會是李志殺他,這只不過是他長期好勇鬥狠的宿命而已。

好勇鬥狠,無論多麼勇敢,都是一個莽漢的性情,大勇若怯,便是牛二悲劇所在。有勇無謀,智者第二戒

在孔子的學生中,子路無疑是最勇敢的一位。知徒莫若師,孔子最懂他的學生,對他這位學生,孔子一直爲他擔驚受怕。

子路自有他的理想:“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加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一個小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如果有國家來侵犯,接下來又有饑荒,我來治理這個國家,等到幾年以後,把軍隊整頓好,人人都有勇氣,抵禦外侵。

對於子路這種理想,孔子卻不以爲然,勇敢是子路的特點,可像子路這般勇敢的人,缺乏的是一種勇敢的內涵。於是孔子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仲由這樣,恐怕得不到善終。

果然,衛國內亂,子路爲了救主,慘死在刀劍之下。有勇無謀,一生伴隨着子路,沒有逃出孔子給他的讖語之中。勇不知退,智者第三戒

周亞夫是漢時勇冠三軍的將軍,他治軍嚴謹,平定了七王之亂,這大漢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周亞夫有個弱點,自幼耿直,率真,不阿諛權貴,缺乏理智,勇而不知退。

到了漢景帝時,景帝想封幾個匈奴人爲侯,周亞夫不同意,在朝堂之上,周亞夫便頂撞了景帝,氣得景帝大罵,兩人結下了樑子。

有一次,景帝宴請大臣,大臣們都到了,只有周亞夫慢吞吞地邁着小步姍姍來遲,有人催他快點,他卻說,“貴客必後至”。景帝聽了,當然不高興,可在朝堂上,忍住了,沒有發火,內心卻添了堵。

一次,景帝因周亞夫販賣兵器爆發了,不管周亞夫是爲自己作陪葬用的,認爲他有謀逆之心,叛他入獄,最終,周亞夫絕食而亡,周亞夫勇敢有餘,而不懂得退讓,終於還是匹夫之勇。

勇而不知退,勇猛的周亞夫,終沒有擺脫一個莽漢的勇敢;其實,人生就是一種修行,一個人具有勇敢的真性情,急流勇退纔是一個智者能夠做好的遊戲。勇敢之人,往往不注重智慧的培養

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意思是說,因爲約束節制自己發生過失,這種人是很少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者要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要通過他的錯誤言行來反省自己且勇於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兩強相遇勇者勝,兩勇相遇智者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