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翠綠初綻,曬場玉米金黃。十月的冀中南大地,一片祥和盛景,豐收的喜悅撒播在希望田野,洋溢在百姓臉龐。

10月17日—19日,糧油市場報記者隨“糧食安全大走訪大調研”河北小組深入衡水、保定兩市實地調研,問收成、話生產、看糧倉,飽覽新時代農村豐收圖景。

在保定市高陽縣邢家南鎮鬥窪村,憨厚敦實的種糧大戶陳小賀是十里八鄉公認的種糧“好把式”,他今年種了80多畝玉米,雖然玉米生長期受到了不利天氣影響,但摸透莊稼“脾氣”的他仍然讓自己的莊稼實現了畝產1000斤的高產量。

離鬥窪村不遠的趙官佐村,58歲的種糧大戶王宏偉,從1999年開始便承包了村裏近700畝地搞規模化種植,大型耕地機、收割機等農機一應俱全。“今年玉米品質好、產量高,是個豐收年。”問起收成,王宏偉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按每畝1000斤玉米算,除去化肥、灌溉、農藥、種子等農資成本和包地費用近500元,還有將近400元的收入。300畝玉米就有10萬元的收益。”另外,兩年前王宏偉還跟果汁加工企業簽下合同,種植了近200畝黃桃,明年桃樹就會掛果,又會是一筆不小的收益。他還有200畝苗圃,目前長勢正好。

“這是我們河北種糧大戶的微信羣,良種信息、糧價信息都能共享,非常方便。”望都縣海明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向陽掏出手機打開微信讓記者看。陳向陽是望都縣中韓莊鎮南陳莊村村民,今年種了300多畝玉米。在他家的晾曬場,金燦燦的玉米在陽光照耀下閃亮奪目,個大粒實的玉米令現場參觀人員嘖嘖稱讚。

這位種糧大戶告訴記者,他的祕訣就是通過規模經營,實現成本投入、科學管理和市場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疊加”。

投入上,大規模採購種子、化肥,可獲得農資團購價格;實現大面積連片作業,可降低大型農機使用成本;測土配方可以大大減少化肥使用量……合計下來每畝成本比“小戶”節省100元以上。

產量上,由於實行科學種田,平均每畝產出1100斤,比“小戶”產量高出10%—20%,增收近百元。

質量上,因田間管理精細,收穫後及時晾曬,所產玉米質量好,多爲一二等優質玉米。

陳向陽說,有規模就會有效益,300畝玉米,除去農資成本和租地成本,有近12萬元的收入。

在今年的全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第二次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指出,好糧食首先是種出來的,優質糧源是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爲此,要加快實施“優糧優產”,實施“優糧優產”,推行適度規模經營是基礎。

河北的種糧大戶們順應形勢、主動作爲,趟出了一條規模經營、優糧優產的致富之路。

來 源丨糧油市場報

總值班丨劉新寰 統籌丨劉超 編輯丨從申

中國糧食行業惟一公開發行的報紙

讓您深入瞭解中國糧食經濟

新媒體業務電話:0371-68103765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