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進圖書館,“噓!保持安靜”,不,未來的圖書館不是這樣的!

在上海,圖書館正日益成爲市民社會生活的重要“第三空間”,上海圖書館擁有館藏5500萬件,既是重要的研究收藏機構,也是市民的學習創造平臺。正在建設中的上圖東館則將具有更加面向未來的眼光,打造各種不同功能的市民公共空間。而在各區各街鎮,圖書館也在不斷突破創新,本月開放的楊浦圖書館新館前身正是原上海市立圖書館,代表了上海現代化歷程上第一代圖書館的典型格局,重新開放的新館煥然一新。越來越多的“24小時書房”也在圖書館裏悄然出現,成爲上海市民身邊永不熄燈的閱讀空間。

在國際圖書館業界,對於圖書館的未來定位有哪些新思考?哪些新趨勢可以“爲我所用”?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來滬參加第九屆上海國際圖書館論壇的國際圖聯(IFLA)主席格洛莉亞・佩雷斯-薩爾梅隆。格洛莉亞・佩雷斯-薩爾梅隆自2017年8月起擔任國際圖聯主席,同時也是西班牙文化聯盟(西班牙檔案館、圖書館、文獻館和博物館協會聯盟)主席,巴西科技信息研究所顧問,曾任西班牙國家圖書館館長(2010-2013)及該館理事會和執行委員會成員(2008-2013)。在她的領導下,圖書館開發了許多創新項目,如與西班牙電信公司合作的系統數字化館藏項目,該項目預計將實現20萬冊圖書的數字化。

建築總面積約11.5萬平方米,書庫面積約2500平方米――正在浦東花木地區建設的上海圖書館東館,書庫面積僅佔約2%。驚人的比例看似顛覆了圖書館以書爲重的傳統定位,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恰恰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惑人們的問題:數字化、全媒體時代,大體量的實體圖書館還有存在必要嗎?格洛莉亞十分認可上圖東館的設計理念,“圖書館一直在變化,不變的是服務大衆的社會角色。在如今的知識與信息社會里,圖書館要扮演的是動力引擎的角色,教會大衆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識與信息。同時,圖書館免費向公衆開放,是城市永遠爲市民保留的知識綠洲。”

圖書館在文化遺產保存、保護、推廣等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巴西博物館的火災給人們敲響警鐘,如何長期保存文化遺產,永遠是個課題。”格洛莉亞還提醒注意,在數字化時代,不僅紙質資源仍然需要保存,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保存數字資源同樣是個問題。“爲了節省成本,很多連續出版物(期刊)已經直接在網上出版。對於這部分資源,如何推動制定政策進行保存,現今仍有缺失。“對於傳統出版物,各國大型公共圖書館一般都有呈繳制度,保留副本。隨着時代變化,出版的載體越來越多,視聽、影像、數字資源如何保存,公共圖書館既在信息爆炸時代爲讀者選擇有價值的資源的職責,又有將這些資源不斷傳承的任務。如果說,古籍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那麼數字資源可能就是今天的人們留給未來的文化遺產,如何避免讓今天的數字資源成爲未來的信息黑洞,我們要做的事還有很多。”格洛莉亞說,如今有不少商業機構製作了很好的數據庫,而圖書館所起的就是架設這些資源與讀者之間的橋樑作用,通過購買並免費提供給大衆來實現商業機構的目標和數據庫的價值。“如果沒有人購買,商業機構自然也沒有動力去做,公共圖書館實際上是通過購買行爲實現了共同保存的目標。所以在簽訂合同時,要注意採購永久保留權,而不僅僅是使用權。”

“圖書館的實體空間是獨有的,對於未來的城市生活將會越來越重要。”格洛莉亞說,她瞭解到上圖東館將設立各種不同功能的主題館,比如能讓愛好者創作音樂的視聽室、表演藝術空間等等,“這是有遠見的設計,圖書館當然不可能實現所有功能,但我們要追求的就是傾聽大衆的聲音,傾聽他們需要什麼,最好的圖書館可以提供給讀者一切想要的信息。”

“走進圖書館,‘噓!保持安靜”,這樣的時代結束了。”格洛莉亞說。

新聞鏈接:

爲期三天的第九屆上海國際圖書館論壇彙集來自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的269位圖書館界專家,圍繞“圖書館,讓社會更智慧更包容”主題展開多角度討論。

舉辦近20年來,上海國際圖書館論壇發展成爲受海內外圖情界關注、影響深遠的國際性專業學術論壇,爲促進上海乃至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提供切磋交流的平臺。出席本屆論壇的國際嘉賓包括國際圖聯(IFLA)主席格洛莉亞・佩雷斯-薩爾梅隆和來自英國威爾士國家圖書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美國紐約皇后公共圖書館、愛爾蘭科克大學圖書館、意大利米蘭圖書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圖書館、波蘭羅茲市立圖書館、荷蘭鹿特丹圖書館、立陶宛維爾紐斯郡公共圖書館等的館長代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