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0月2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錢禕 吳佳蔚 應磊 報道組 陳光曙)夜幕降臨,象山城區,最繁華的夜宵一條街步南路上,市民夜宵攤的隊伍越來越長。

一盆新鮮的蛤蜊,幾隻肥美的蟶子,配上辣爽的青椒,在這裏擺了6年夜宵攤的湖北姑娘吳慧慧,熟練地翻炒着。百米長街上,近50個攤位人聲喧騰,小城熱鬧的夜生活開始了。這個興於上世紀90年代、已成小城地標的夜市,沒有隨着城鄉環境整治而消失,反而越來越有了“煙火味”。

早餐夜宵,看似小事,卻是民生實事。當城鄉治理遇上攤主生計、民生需求,如何統籌兼顧?“一刀切”撤走商販,顯然過於簡單。環境提升,更需要治理方式的提升。8月起,象山爲首批89個早餐、夜宵攤發放“食品攤販臨時佔道證”,實行定點定時管理,既創新城鄉治理模式,又暖了羣衆的心。

定時定點不再打游擊

“大規模整治開展後,我們的小攤人氣卻越來越高。”象山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的範淑婷頗有自豪感。從發出第一張“食品攤販臨時佔道證”以來,她覺得單位“門庭若市”,“申請者很多,我們認真審覈,發出了89張證。”

有了這張證,在當地城管部門規劃的食品攤位經營點,攤主可以在規定時間擺攤經營,百姓“看證”識攤,確保喫得放心。

過去幾年,象山和許多地方一樣,對無證無照經營採取嚴格的“一刀切”,一旦查處就扣車罰款。這讓“吳慧慧”們曾倍感壓力,她說過去時常處在“游擊戰”狀態中,“我們也想合法合規經營,但不知道怎樣拿到資格證”。每當吳慧慧和家人經營生意時,既要忙着給熱騰騰的麪條出鍋,又要準備着隨時撤離。而作爲執法人員、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的劉濤同樣深感無奈。爲了加強整治效果,隊員們24小時輪班制,一次次部署,一場場檢查。很多個夜晚,劉濤卷着薄毯就在長椅上睡着了。

這樣的場景在步南路反覆出現,但整治效果卻不盡人意。攤販們輪流蹲守,看到有執法車出動就通知其他人撤攤。“整治有效果,但卻易反彈。”劉濤覺得,這幾年20多個人撲在上面,影響開展其他工作的精力。

如何在商販生計、市民需求和城市清爽有序間找到平衡點?範淑婷和同事們去了全國各地“取經”,反覆調研。最終確定按照合理規劃、疏堵結合、規範便民的工作原則,給符合規定的早餐攤和夜宵攤發證來解決這一難題。

拿證的門檻可不低。從點位設置到資格審查,再到經營行爲規範,每一環節仔細把控。攤主和行政執法部門、市場管理部門簽訂責任書,建立“食品流動攤販檔案”,定時定點擺攤。“攤主接受社會監督和隨時抽查,一旦出現違法違規行爲,經營資格將被收回,並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從重處罰。”範淑婷說。

飽胃暖心民生有保障

家住象山城區白鶴路的老王,每天都在家附近的早餐攤買早點。看到攤位上掛着的“食品攤販臨時佔道證”,心裏踏實不少,“以前小攤很多,但不是很放心,現在我就認準這張證。”

領到新證,需經過幾道嚴格的程序。攤主要佩戴統一的圍裙和帽子,改造提升攤位設備,做到環保無油煙設施,並配備分類垃圾桶等;經營人員要通過體檢申領經營人員健康證。攤位餐車的形象制定統一標準,一般佔地2至3平方米,早餐車以藍色爲主,夜宵車以紅色爲主。

擺了3年燒烤攤的李達光,最近剛把新證貼在了改裝後的無煙淨化燒烤車上。他說油煙基本沒了,生意也比以前更好了。

目前,象山已對中心城區、城郊接合部進行全面調查摸排,摸清食品攤販現狀,綜合交通狀況、周邊居民密集度、夜間噪音等因素,將居民住宅區、校園200米內、醫院出入口、菜場周邊、重要交通節點等區域劃爲禁設區域,科學選址首批40個早餐攤點和75個夜宵攤點,要求早餐收攤在早上8點30分前,夜宵出攤在19點30分之後。

趙大姐多年負責步南路的清潔環衛。過去每天清晨,環衛車一遍遍沖洗,拖把抹布齊上陣才能把地面清潔乾淨,“現在垃圾少了,地上乾淨多了,工作量大大減輕了”。

象山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林法星表示,通過統一亮證、統一設施、統一時間,規範流動食品攤管理,才能從源頭解決佔道經營、環境污染、噪音擾民等問題。

“早餐夜宵攤的不規範經營,歷來是城鄉管理和環境整治的頑疾,因其隨機性、流動性強,一直陷入‘貓捉老鼠’的‘游擊戰’,成爲建設美麗城鄉、美麗城鎮的短板。”省整治辦相關負責人肯定了象山的創新做法,“既綜合提升了城鄉品質,又進一步增強了羣衆獲得感,值得各地學習和借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