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網貸行業外,第三方支付機構也正在經歷着前所爲有的強監管。

根據網貸天眼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8日,央行已開出109張支付罰單,累計處罰金額已超過2億元。而去年全年罰單總量是113張,照此推測,今年在罰單總數方面將趕超去年,再創新高。

6家支付機構領“千萬罰單”

與此前央行開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罰單總體呈現出“數量多、金額大”的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千萬罰單”頻繁出現。根據公開記錄顯示,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杉德支付、國付寶、聯動優勢、卡友支付、銀盛支付、智付在內的6家支付機構因違規問題領到央行開出的“千萬罰單”。

具體來看,9月30日,杉德支付因“違反支付業務規定”被央行作出“合計罰沒金額2473.3萬元”的決定;8月6日,國付寶和聯動優勢皆因違反清算管理等規定,被央行分別處罰了4447.2萬元和2424.8萬元;7月20日,卡友支付由於在銀行卡收單業務方面出現重大違規,被央行勒令退出25個省(市)的收單業務,並被處罰2582.5萬元;6月15日,銀盛支付違反支付結算管理規定,被罰沒合計2247.7萬元;5月3日,智付則因支付結算違規被罰沒2561.4萬元。

“千萬罰單”的背後也折射出了監管進一步趨嚴。對此,中國支付網創始人、總編輯劉剛表示,“這些“千萬級”的罰單大多都是投訴量巨大的支付機構,投訴量大也意味着社會反映比較大,公司存在問題比較多,因此監管部門不會坐視不管,只會更加嚴厲,給行業以警示。”

小米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祕書長李欣燁則認爲,一方面,“天價罰單”反映了監管整治支付機構違法、違規的決心;另一方面,代表着個別支付機構違法、違規的程度“史無前例”。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部分支付機構創新乏力、業務增長遇到了瓶頸,不得鋌而走險觸碰禁忌。

8家支付機構今年處罰記錄超過3次(含)

除了在半年內頻現“千萬罰單”外,支付機構在處罰次數上也明顯高於往年。

根據網貸天眼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8家支付機構在今年已收到3張(含)以上的罰單,這8家機構分別是:中匯支付、現代金控、易生支付、通聯支付、隨行付、開店寶、樂刷和付臨門。

其中,中匯支付是今年以來收到最多次處罰記錄的支付機構,截至目前,6張罰單的累計處罰金額爲36萬元;現代金控收到5張罰單,皆因銀行卡收單違規,累計處罰金額25萬元;易生支付今年已收到4張罰單,累計金額30萬元。此外,包括通聯支付、隨行付、開店寶、樂刷、付臨門在內的5家支付機構各收到了3張罰單。

因多處違規而屢遭處罰,對於支付機構而言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對此,小米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祕書長李欣燁表示,罰單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但更重要的是,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可能會爲未來這些機構在支付牌照的續展上埋下不確定因素。

支付機構怎樣合規發展?

一邊是央行下重拳的處罰力度,一邊是日漸收窄的利潤空間,支付機構如何在合規中發展,引發關注和討論。

對此問題,劉剛也談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爲支付行業從發牌至今已滿7年,監管已經具備足夠的能力和經驗在封堵各種漏洞,支付機構只有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和風控能力,纔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劉剛認爲,在這個特殊的行業,支付機構在開展業務時必須把合規放在首位,重視合規崗位的意見,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李欣燁則從支付機構的生存現狀談到了合規發展。他表示,金融領域監管收緊是大勢所趨,支付行業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整個第三方支付的行業集中度依然在不斷加深,即大機構越來越大,小機構越來越小,市場中尾端的參與者其利潤和生存空間正在受到不斷地擠壓。其中很大一部分支付機構創新乏力、業務增長遇到了瓶頸,還有一部分機構其本身業務已沒有經濟價值,希望託牌照自身的價值未來變現離場。

而針對“不管就亂,一管就死”的說法,李欣燁認爲,支付行業發展多年,無論從監管還是從市場參與者自身看,發生這樣的情況基本不太可能。但合規也不是量化的概念,從支付機構自身而言,不應再存有僥倖心理的去突破監管的底線,否則一定會自食惡果。

此外,李欣燁還表示,“千萬罰單”背後也是通過讓那些沒有能力、“不管就亂、一管就死”的市場參與者自我淘汰掉,淨化整個市場環境。在充分優勝劣汰之後,纔會有空間去“開閘發牌”,引入更有實力和意願的玩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