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

教你站在化学的高度认识刀具钢材和热处理

一文中提到,对于日本武士刀来说,局部热处理产生的刃纹被做成了一种艺术,今天我们就详细讲讲这种艺术是怎么一回事。

武士刀在淬火以后,刀背形成珠光体,刀刃部分形成马氏体。达到不折不弯、刚柔相济的理想效果。珠光体和马氏体之间的过渡区域,就是所谓“刃纹”。

覆土,是日本武士刀局部热处理的关键技术

刃纹就是在淬火时产生的

匂和沸

匂这个字很多人读作“气”,而官方规定的读音是“匀”,实际上它的演化由来是韵-匀-匂,它在日语中是气味、品味、韵味的意思,因此局座以为读作“韵”是最合适的。

我们常听说的“匂出来”、“匂本位”,和“沸出来”、“沸本位”,都是一回事。刃纹本身是珠光体和马氏体混合出现的地带,如果整体看来是雾状的效果,就是匂本位,或匂出来;如果其中有能看得见的马氏体颗粒,则叫作沸本位,或沸出来。

荒沸

颗粒比较小的沸称为“小沸”,粗大颗粒的称为“荒沸”,特别大块的叫作“鯑沸”,不规则堆积的沸颗粒称为“丛沸”。荒沸、丛沸都是刀匠水平粗疏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鯑沸也不是什么能登大雅的东西,但一些较为边远地区的刀匠喜欢追求这个,属于拿肉麻当有趣。

单独出现的沸颗粒叫作裸沸,通常较大,是新新刀始祖水心子正秀的特征。

还有两个名辞,“刃缘”、“匂口”,和刃纹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刃缘强调的是线条边界,匂口多用来形容它的形态、色泽,有诸如“深、沉、紧、明、清、柔、弱”等形容,比较主观,必须多看才能理解。备前长船派的长光、景光,宽文新刀期的虎彻,都被认为具有明亮的匂口,而时间上较早、地点较偏,如九州、北国等地的刀匠,多有较为含蓄(沉)的匂口。大阪、备前的新刀,匂口多比较“深”(宽)。无论什么风格,匂口应该整体和谐,如果忽宽忽窄、忽明忽暗,则说明这个刀匠水平不高。

上面说了匂和沸都是刃纹的形态,为什么只叫“匂口”而不叫“沸口”呢?这是因为匂是必然会有的,而沸是出现在匂的范围当中。匂好比是纸,沸像是画,纸上可以没有画,但画肯定离不开纸。不存在完全由沸构成的刃纹。

在研磨的过程中,刃纹越来越清晰的显示出来。

匂和沸的艺术效果

足: 足是从刃纹向刃的方向伸出的细小“枝条”,它是在由马氏体构成的“刃”的范围内,形成的小范围的匂。由于匂是马氏体和珠光体的混合,因此足的硬度比周围稍低,但韧性好。足的作用是,假如刃上不幸有了纵向的裂纹,那么遇到足就不会继续断裂。

比较长的足叫作“长足”,较短的叫作“小足”,特别短的叫作“鼠足”。由于足的存在而形成了丁子、互目的刃纹的,就叫作“丁子足”、“互目足”。向前方(刀尖方向)倾斜的足,叫作“逆足”,向后方倾斜的足,叫作“京逆足”。“逆”这个字在这里表示“倾斜”,不是“反过来”的意思。

叶:和足的性质一样,但不和刃纹相连。属于刃上的“匂块”。

金筋:在刃纹的范围内所形成的线状马氏体结构。如果色泽较暗,则称为银筋。

金筋

稻妻:同样是线状马氏体,如果弯曲程度较大,形如闪电,就叫作稻妻。稻妻在日语里是闪电的意思,这个词的来源是古代日本人认为闪电有利于稻子的生长,和稻子是夫妻关系,有人会说那应该叫“稻夫”才对吧?实际上古代日本夫和妻是不分的,是同一个词つま。后来日本人学会了区分夫妻,つま这个词就被对应上了“妻”这个汉字,所以闪电就成了水稻的妻子。

芋蔓:刃纹范围内较宽,又很长的马氏体结构,形状像是土豆的藤蔓。这是萨摩新刀和新新刀的比较典型的特征。

芋蔓

砂流:在刃纹范围内,集中出现的沸颗粒呈现出流沙的形态。

砂流

扫挂:和砂流的性质相同,也是集中出现的沸颗粒,看起来像是用毛刷刷了一道。一般出现在切先上,被认为是帽子的一种形态。

沸解:同样是沸颗粒的聚集,形态像是撕破的布。

沸崩:沸本位的刃纹中,沸颗粒的排列在某处出现扭曲变形。不是好现象。

其他刃纹特效

二重刃:平行于刃纹的一小段“第二刃纹”,二重刃同样可能由匂或沸构成,应该是由于珠光体到马氏体的转变过程发生反复而形成的。

二重刃

三重刃:比二重刃再多一条平行的刃纹。

三重刃

打除:本质是特别短、呈新月状的二重刃。常见于柾目肌、直刃纹的刀,大和手搔派较多。

打除

喰违:刃缘在某处分叉之后形成类似于二重刃、三重刃的形态。(喰违是地名,喰读cān)。

喰违

研磨过程中需要各种不同规格的磨石。

上研,指用小片的磨石抛光,刃纹的各种艺术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才充份展现出来。

刃纹的形态

直刃

早期的刃纹都是直刃,直刃按刃的宽窄,又分为广直刃、中直刃、细直刃。对于镐造的刀来说,广直刃的刃纹在刃口到镐线的约一半的位置,或者超过一半;中直刃大约在三分之一的位置;细直刃不超过四分之一;也有的把更窄一些的称为丝直刃。

广直刃

中直刃

细直刃

丝直刃

直刃纹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刃纹,很难找到哪个刀匠没有做过直刃纹的刀。因此如果有人问直刃纹和哪一派相联系,这个无法回答,只能说大和传和山城传用得更多一些。

但直刃纹也还有匂沸、宽窄之分。一般来说,大和、山城为沸本位;备前、美浓为匂本位。在山城传当中,粟田口派多为细直刃,来一派多为中直刃和小乱的结合。大和传的直刃往往带有二重刃、扫挂、食违等效果。相州传在镰仓时期是沸本位,但到了室町的末相州有向匂本位转变的趋势。

高低起伏的刃纹,叫做乱刃,乱刃可以有各种形态,最主要的就是丁子、互目两大类,其他还有很多非主流的形态。一些说不上什么具体形态的,就笼统地把起伏较小的叫作“小乱”,把起伏大的叫作“大乱”。

丁子

丁子刃纹被认为是备前传的典型特征。镰仓前期,是刚刚流行乱刃的时代,那时的刃纹多是小丁子 、小乱,到了镰仓中期,各种各样的丁子刃纹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丁子的意思是外形像丁香的籽,或者花骨朵。究竟什么样的刃纹算是丁子,好像很多人都觉得显而易见,但真要说的确切,又存在很多分歧。实际上丁子有“烧头分瓣”和“上宽下窄”两种形态,分别被认为是不同的丁子。

乱刃由于存在高低起伏,它的每个突出的山峰部位就叫作“烧头”,低的部位叫作“谷”,中间的地方叫“腰”。

烧头分瓣形成的丁子刃纹

丁香

丁子实

小丁子,是镰仓初期流行的刃纹形态。

蛙子丁子,蛙子即蝌蚪,这是最典型的由“上宽下窄”的形状形成的丁子刃纹,是由备前长船派始祖光忠所创造的。擅用这种刃纹的还有备前畠田派的守家、镰仓一文字助真。

袋丁子,形状像是撑开的口袋,就上宽下窄来说和蛙子丁子一样,区别应该是看更像什么。也是光忠所擅长的刃纹,其实局座猜着光忠做这两种刃纹的方法是一样的,做出来像什么就算什么。新刀期福冈的是次、守次也擅长这种刃纹。

拳形丁子,每个烧头都较宽,有好几个足,使它看起来像是握紧的拳头。新刀名家二代河内守国助最先使用这个名称,但这个形态的刃纹在末备前的盛光、祐定的作品中就有。

二代河内守国助做的拳形丁子。河内守国助有“新刀一文字”之称,擅长丁子刃纹。

大房丁子,烧头很大的丁子刃纹。

重花丁子,烧头高低错落的丁子刃纹。

重花丁子、大房丁子都是备前福冈一文字派所擅长的刃纹。实际上这两种有很大交叉,重花丁子烧头既然有高有低,那必然一部份就是大房丁子。大房丁子也不太可能完全没有小的。有些刃纹既可以叫大房丁子,也可以叫重花丁子。

逆丁子,也就是倾斜的丁子刃纹。主要盛行于镰仓中后期的片山一文字、备中青江派的守次、次直、次吉,新刀石堂派,新新刀的大庆直胤等作品。

互目

互目刃纹的出现晚于丁子。互目刃纹的形态很简单,就是半圆形的烧头。和丁子相比,互目刃纹的刀刃在砍出崩口的时候,崩口容易形成半圆形的“刃毁”,不容易继续继裂;而丁子刃纹虽然好看,但在崩口时容易形成三角形的“刃切”,容易继续断裂。因此,到镰仓后期,互目开始取代丁子而成为主流。

互目刃根据烧头的大小也可分为“大互目”、“小互目”,互目和不规则乱刃的结合称为“互目乱”,互目和丁子的结合称为“互目丁子”。

互目刃纹

片落互目:烧头倾斜的互目,并且线条显得直一些。又称为“锯刃”,因为形似锯齿。

数珠刃:实际上是形状特别规则的互目,看起来像是一串念珠都露出一半。新刀名家虎彻最为擅长。

瓢箪刃:也是一种特殊的互目,它的烧头呈一大一小有规则的排列,看起来像是半个葫芦。也是新刀期虎彻所擅长的刃纹。

湾刃

起伏很平缓的刃纹称为湾刃,意思是像弯曲的水湾一样。起伏幅度大些的叫大湾,比较小的叫小湾或浅湾。湾刃出现于南北朝的相州传。擅长做湾刃的有正宗的儿子贞宗,还有信国、来伦国、兼光、伦光、政光、义景、盛景、左文字等,新刀期有康继、虎彻、大和守安定、安伦、政常、辉广、肥前忠吉、安代等人。

湾刃

皆烧:皆烧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刃纹,它是打破了刃纹的界限,在地、镐地上出现了大片的飞烧。理论上任何一种刃纹都可以做成皆烧。皆烧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相州,后来普遍存在于各个地区。

皆烧

皆烧 无铭越前兼植,美浓关派刀匠

直刃、湾刃、乱刃、丁子、互目这算是刃纹的几种主流形态。此外还有很多特色刃纹,特色刃纹更容易用来判断是什么流派:

箱刃:烧头接近长方形,如同箱子的形状。箱刃和乱刃结合的刃纹,称为“箱乱”。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村正、末关派的兼定、兼房、氏房,以及岛田派;新刀期有兼若、高平、正则,还有水田派刀工。

箱刃

三本杉:由美浓末关名家孙六兼元所创。它刃纹的烧头呈三角形,像是“三棵杉树”的剪影。但实际上真正兼元的作品要稍远看才有这个效果,近看和一般互目刃也差不多,只是稍尖一些。而后世所做的三本杉就越来越尖了。

兼元的三本杉刃纹

现实版的“三棵杉树”

兼房乱:前面讲了同时带有互目和丁子两种刃纹的叫互目丁子,但还有人把烧头形状介于互目和丁子之间的刃纹也称为互目丁子,这种刃纹是美浓名家兼房所创,因此又称为“兼房乱”。

兼房乱

涛乱:因形似波涛而得名,新刀名家助广所创,新刀期为大阪刀匠所钟爱。

涛乱

帘刃:是新刀名家丹波守吉道的代表性刃纹。它本质是在直刃或湾刃的基础上,有很多细小的沸或飞烧排列形成的线,和主刃纹大致平行,刀竖起来看刃纹像是竹帘。

菊水刃:南北朝时期的筑前国金刚兵卫一派,以金刚兵卫盛高为代表,之后有盛纲、盛次、盛吉等人,擅长做一种“菊花风”的刃纹,就是在直刃或互目的基础上,局部有高低排列的圆形烧头组成菊花图案。

而菊水刃则是丹波守吉道把菊花风和帘刃相结合形成的特色刃纹,它就是在帘刃的基础上增加了看似菊花的图案。在这里就不要想像成竹帘了,而是水波,整体上是菊花出水的形态。

源盛次的菊花风

菊水刃

马齿乱:挨得很近的方形,像是马的牙齿。这种刃纹通常和相州传相联系,从行光、正宗,到乡义弘、志津三郎兼氏、秋广、广光,还有长谷部派都擅长马齿乱,新刀期喜欢做马齿乱的有康继、繁庆、兴正、国广、国路等;新新刀期有源清麿、元平等。

马齿乱

矢筈:箭尾的意思。筈字读kuò。一般和美浓传相联系。末关的兼定、兼常,村正,平安城长吉,纲广等擅长此刃;新刀期则有兼若、信高、辉广等。

尖:在烧头的上端出来一个“尖”,是一种挺奇怪的刃纹,主要见于末关派。

虻目:两个半圆形的烧头并列在一起,像是昆虫的眼睛。见于新刀期的二代肥前忠广。

虻目

乌贼头:很宽的烧头并且显著突出。见于福冈一文字的是次、定次。

乌贼头

蟹手、蟹爪:是同一种东西,见于末关和末备前,末关称为蟹手,末备前称为蟹爪。它的烧头分瓣特别夸张,两臂向中间环抱,像是螃蟹的一对钳子。

蟹手(或蟹爪)

锹形刃:也是烧头分瓣,但是都弯向两侧,这和蟹爪正相反。锹形刃见于南北朝的山城信国。

锹形刃

富士见西行: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刃纹,它描述的是一个日本平安时代的诗人,名叫西行,站在富士山前的情景。见于新刀期的三品派,代表刀工丹波守吉道,大阪新刀的河内守国助也做这种刃纹。

对于日本武士刀来讲,在掌握基础知识以后,最难的就是年代、流派的判断。看刀铭当然是最简单的办法,但刀铭有真有假,这种方式也就很难说可靠。真正有效的方式是从外形、地肌、刃纹几方面来综合判断。这里面又以外形的区分最难,因为日本刀给人的印象是外形都差不多,它们的区别非常细微。而刃纹的认识相对来说容易一点,我们今天先争取把刃纹讲清楚,其他的以后再细讲。

来源:刀剑情报局 作者:青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