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安裝、上門維修、上門保潔甚至上門護理……如今,在手機上點一點,不僅能買到各種各樣的商品,還能約來各種服務。當社會化服務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人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省心了。

上門服務五花八門

“我們小區基本上沒有什麼物業服務,以前要是想換個水龍頭、安個小五金件什麼的,就特別愁人,現在可方便多了。”消費者姜女士告訴記者,她一直對家裏使用了多年的雜牌燃氣竈的安全性感到擔心,但由於舊燃氣竈開孔尺寸小,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替換產品。後來有朋友告訴她,在提供到家服務的app上可以找到能夠提供開孔服務的師傅,請師傅上門把竈臺的檯面開孔切割到合適的尺寸,就可以更換新的燃氣竈了。姜女士一聽喜出望外,趕緊關注了相關公衆號。現在,姜女士已經用上了新的知名品牌燃氣竈了。

消費者王先生則表示,在這些上門服務中,他用得最多的是手機維修。大屏手機的普及使得屏幕碎裂需要換屏成爲了一項隔三差五就會需要的服務。以前,他會拿着手機去電子城更換,但是一來一回就得半天時間,除了換屏的費用,還有不菲的停車費。現在只要在手機上預約一下,就有維修小哥上門了,而且服務態度好、技術嫺熟,一般十幾分鍾,最多半個小時就能換好。

2016年曾經被稱爲o2o元年,各類到家服務紛紛出現,兩年多的大浪淘沙,使標準化、細分化成爲到家服務的發展趨勢。記者在58到家app頁面上看到,該平臺的服務已經涵蓋了保潔清洗、保姆月嫂、搬家、房屋維修等13大類,每一大類之下又分爲若干子項目,如房屋維修下又分爲管道疏通、開鎖換鎖、水路維修、防水治漏等10項。這些子項目下又有更細的劃分,如防水治漏下又分爲廚衛防水、陽臺防水、外牆防水、房屋漏水4項,點開廚衛防水,可以看到收費標準及費用包含的服務項目、服務流程及用戶的評價。消費者只需要填寫地址,選擇上門時間,交納30元預付金,就可以下單預約了。

不僅是這些日常的需求,今年2月,國家衛健委發佈的《“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指出,“互聯網+護理服務”重點是對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羣,提供慢病管理、康復護理、專項護理、安寧療護等方面的護理服務。“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開始正式推進。

此前,“網約護士”已在許多城市有過實踐,但大多由市場化平臺運營。現在,一些實體醫療機構也開始探索以“延伸護理”爲主要形式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如武漢市中心醫院“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主要爲高齡、行動不便、癌症晚期等出院病人提供傷口護理、造口護理、糖尿病足換藥和picc導管維護等4項上門護理服務。3月27日,《廣東省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正式發佈,明確列出了服務項目的“正面清單”及“負面清單”,第一批明確了43個服務項目。

改變人們生活觀念

第三方數據監測與分析機構易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7年,到家消費業務市場規模幾乎每年翻一番,從594億元增長到2380億元,2018年到家業務線上交易規模更是躍升至5644億元。這其中雖然以外賣餐飲業務爲主,但是到家服務的規模也在快速增長之中。記者調查發現,到家服務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張和服務項目的不斷豐富和細分化,正在悄然改變着人們的生活觀念。

“有一次家裏的水龍頭跑水了,我手忙腳亂也不知道怎麼把水關上,當時就想還是應該去找個男朋友。”北京市消費者吳女士是典型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早早的就買了一套小兩居,她一直覺得獨自一人生活也挺好,直到4年前經歷了那次跑水事件。“不過我現在又覺得自己過也挺舒服的,什麼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人來上門服務,不僅是各種修理和傳統的保姆保潔等家政服務,就連整理衣櫃、房間等服務也可以找到人來幹。”吳女士說,這麼完善的社會服務,完全可以顛覆傳統家庭的社會分工,從而改變人們的擇偶觀。

消費者張女士告訴記者,以前她經常會想,當自己有一天老了,不能給孩子們添麻煩,去養老院居住或許是個不得不的選擇。但是今年初,她看到了關於互聯網養老院的報道,稱今後老人及其家屬可通過線上派單享受到助餐、助浴、助潔,以及預約掛號、在線問診、遠程會診、電子處方、藥品配送等服務,她又想,居家養老也許會成爲一個不錯的選擇。

有專家認爲,以前對於上門理髮、家居維修、護理服務等服務,人們往往寄希望於完備的社區服務的提供,或者依靠家人的幫助,但是新型的到家服務正在改變着以往的社區服務消費模式。當社區服務不夠完善,或者質量不能符合消費者的期望時,人們完全可以通過開放的互聯網,參考其他用戶的評價,挑選自己需要的服務和滿意的服務人員。

質量和安全是關注焦點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到家服務給人們提供了諸多生活便利,但是人們對於服務的安全保障仍然存疑。

“我平時快遞都儘量留單位的地址,但是到家服務則必須留真實的家庭住址,信息安全問題還是挺讓人擔心的。”消費者鄭女士告訴記者,平臺註冊往往需要消費者填寫真實姓名、住址和手機號碼,這幾項信息無疑都是極其隱私的內容,不僅讓人擔心信息泄露的問題,如果對服務不滿意給出差評,還擔心可能遭遇報復,其潛在的風險讓人防不勝防。

消費者何女士也對陌生人上門表示擔心。何女士告訴記者,她80歲的父母目前還堅持獨自居住,因此對於到家服務也就有着很多需求。但是她每次下單都會挑了又挑、選了又選。“不僅是怕服務員素質差,糊弄老人,更擔心兩位老人都已經手無縛雞之力,一旦遇到不法分子心生歹意,老人就完全沒有抵抗能力。”何女士說。

據瞭解,針對消費者的擔心,一些大型服務平臺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平臺承諾其服務人員均經過嚴格篩選和專業培訓,並將其姓名、照片、入行經驗等基本信息以及資格證在app上呈現,還有的平臺與警方在家政服務安全方面展開深度合作等。

此外,服務質量糾紛也是到家服務常見的消費糾紛。與產品質量不同,對於服務質量,每個人內心都會有不同的評價標準,由此也使得對於服務質量的評價成爲引發到家服務消費糾紛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一些頭部企業也相繼推出標準化服務。比如,對於擦玻璃,58到家的頁面上標明“玻璃表面潔淨明亮,無污漬、無水痕”“窗框及把手無污漬、無水痕”“窗槽乾淨無塵土”等。

採訪中,有專家提醒消費者,在選擇到家服務前,最好查看平臺資質,瞭解其實是單純的中介平臺,還是線上線下一體化企業,搞明白雙方的權益與義務,選擇信譽好、服務規範合法的平臺下單。同時,在選定服務人員之前,要仔細查看其相關信息、服務資質及用戶評價。如果涉及危險作業,則應關注平臺是否提供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以及是否爲服務人員購買了保險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