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殿鎮老鼓由道教中的“八卦陣”演變而來,隨着時代的推移,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韻律、鼓譜—— “長經鼓”“十樣景”,歡快、熱情、激昂、鏗鏘、沉穩、悠揚、輕悅,以易經原理,以一面大鼓作爲太極,兩面中鼓象徵兩儀,四面鏜鑼吻合四象,八面小鼓暗喻八卦,然後八面桶鼓、八副小鉸、八副小鑼、八個手鼓,三十二副大鐃象徵着六十四卦象,整個鼓陣形成後,渾然一體,敲打起來恰似平起春雷,震撼山嶽。殿鎮八卦鑼鼓其打擊表演形式以傳統的五種牛皮鼓爲主,配合四種銅器敲打,編導按不同的配器策劃分類,分八個專項表演隊,輪流演練。

周至殿鎮八卦鑼鼓原名“殿鎮老鼓”,古而原始,是流傳於西安市周至縣集賢鎮殿鎮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周至殿鎮八卦鑼鼓由道教中的“八卦陣”演變而來,深受道文化影響,有深厚的積澱和底蘊,保留着土生土長,原汁原味原生態。其鼓譜“長經鼓”、“十樣景”在關中地區獨具一格。

殿鎮村位於秦嶺北麓,赤峪河和田峪河從東、西繞村而出。西有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樓觀臺,北有曲江農業博覽園和趙公明財神廟。該村原名“殿紫頭”,取“紫氣東來”之意。自唐代起,殿鎮就有由東、南、西、北四社火會組成的古老四社區,而四古社火會又有四家牛拉鼓式殿鎮八卦鑼鼓隊。本村一年立四次古廟會,農曆二月初二龍王廟會,四月初一關公廟會,七月初十元始臺古廟會,十月初一四古社小廟會。逢年十五和年四會分別以耍社火、朝廟拜神及八卦鑼鼓助興慶祝,其場面盛大,遠近聞名。

周至殿鎮八卦鑼鼓,源遠流長。據傳八仙得道成仙之後,在樓觀臺聆聽老子講經論道, 探研八卦易理,窮究天地奧祕,演練期間,就行成了殿鎮老鼓的雛形—— 八卦陣鼓。殿鎮老鼓由道教中的“八卦陣”演變而來,隨着時代的推移,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韻律、鼓譜—— “長經鼓”“十樣景”,歡快、熱情、激昂、鏗鏘、沉穩、悠揚、輕悅,以易經原理,以一面大鼓作爲太極,兩面中鼓象徵兩儀,四面鏜鑼吻合四象,八面小鼓暗喻八卦,然後八面桶鼓、八副小鉸、八副小鑼、八個手鼓,三十二副大鐃象徵着六十四卦象,整個鼓陣形成後,渾然一體,敲打起來恰似平起春雷,震撼山嶽。

殿鎮八卦鑼鼓其打擊表演形式以傳統的五種牛皮鼓爲主,配合四種銅器敲打,編導按不同的配器策劃分類,分八個專項表演隊,輪流演練。殿鎮八卦鑼鼓分爲五章節:第一節 “前奏鑼鼓”,激烈、高昂、歡快、英武;第二節“八卦陣鼓”,按八卦方位定員,依八卦動靜結合,八鼓手相互穿插飛躍,隨鼓位旋轉打擊,鼓錘上下翻飛,裏外飛越,象徵着人間萬物生生不息,永不中斷;第三節“仙女散花”,8—16位女桶鼓手騰挪旋轉,手舞足蹈, 翩翩起舞,裙帶飄揚,空飛散花。象徵着衆仙女播雲布雨,歌舞昇平,把美好的祝願灑向人間。第四節“天下太平”,32寸大鐃,4面鏜鑼,打擊起來如同五雷轟頂,斬妖除魔,周邊空間配襯小配器打擊,顯得格外沉穩、悠揚、清越,象徵着國家安泰、天下太平。第五節 “喜慶鑼鼓”,九種配器彙集打擊,突如閃電瞬間匯聚,熱潮、熱烈、強勁、歡快的喜慶豐收慶賀。

殿鎮八卦鑼鼓發展至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經過民間藝人的傳承和光大,鼓舞鼓陣陣容龐大,遠近聞名,曾多次榮獲省市縣鑼鼓大賽表演大獎。

2011年,《周至殿鎮八卦鑼鼓》被分別列入陝西省、西安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天順、王穩存被命名爲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