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关于美食的纪录片or影视作品,应该没有人能够轻易拒绝。

国产纪录片如《风味人间》、《人生一串》、《早餐中国》,一边“虐”一边开心。

巧的是隔壁的岛国也跟我们一样热衷于美食影视剧,《孤独的美食家》、《小森林》等都是经典。

除了可以脑补美味,美食片里做饭、吃饭人的故事更是治愈源泉。这方面做得最典型的莫过于《深夜食堂》。

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是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美味背后都是人间百态。

深夜本就是卸下疲惫,打开心防的时间,在都市中奔波的人们因美食而同聚一个空间,倾诉自己的故事,分享喜怒哀乐。这种城市里的精神角落,正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单元故事的形式,又可以请各种明星客串,增加了不少观赏性。

日剧版中一直在玩花生的小田切让

因此日剧《深夜食堂》在中国观众中也成了网红剧,评分还不低↓↓

看到国内观众也喜欢美食,《深夜食堂》这个形式又受欢迎,国内就开始尝试翻拍。

说到翻拍,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黄磊主演的翻拍剧版《深夜食堂》,口碑惨不忍睹↓↓

日式食堂原样挪到中国,故事也全部照搬,演技还浮夸,黄磊版《深夜食堂》既违和又不符合国情,尴尬溢出屏幕。

经过这个失败的版本,本以为可以劝退其他还想翻拍《深夜食堂》的人。就算不劝退,至少也可以吸取教训,换一换翻拍的形式。然而,真的有人不信邪,一定要前面的人在哪里跌倒,自己就要在哪里摔一跤。

是的,叔说的就是这部上周五默默上映后口碑又扑了的电影翻拍版《深夜食堂》↓↓

本来看到梁家辉还是导演兼主演,叔还是留了一线希望,觉得好歹是影帝出品,万一真香呢?结果,真的是叔想太多。来看看这个评分↓↓

换个角度让梁家辉欣慰一下:至少比黄磊的剧版高个2.5分,有进步。

认真地说,电影版比剧版确实是好那么一点。因为要上大银幕,制作上就精致了一些,画面乍一看还挺像那么回事。

同样是面,电影版就比剧版的塑料蛋塑料青菜好多了↓↓

拍《深夜食堂》这种需要很多演员的剧,演食堂老板的就要会刷脸发动人脉关系。黄磊请来了这一大票综艺、电视咖助阵↓↓

梁家辉也不甘示弱,强势刷脸卡。他请来的阵容里有很多电影咖,所以没有出现吴昕吃泡面这种尴尬时刻。

但除此之外,其余的毛病和剧版都是一模一样,就是用日本版的故事强行嫁接到中国。真的想问梁家辉老师是不是不上网,难道没人告诉他之前就有人这么拍过,然后就翻车了吗?

既然是翻拍,当然要先get到原版的精髓在哪里。具体分析日版《深夜食堂》到底为什么受欢迎,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是用心使用美食滤镜,把家常菜做到诱人。只有最接近生活日常的美食,才能获得最深的情感共鸣。

但虽说是普通菜,也是要用拍美食纪录片的心态来好好做的,毕竟这个IP的核心是“食堂”,吃的都拍不好那还怎么看。

日版的炸香肠

另一个重点就是人的故事,要有烟火气,能代表某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比如日剧版里有一集的主角是脱衣舞女郎,其实是用这个群体来代表底层女性。她们为了生活而挣扎,互相鼓励重拾自信的样子,会让其他女性也得到共鸣。

但是现在这部电影版呢,真的是两方面都没做好。

先说美食部分。其实现在所有的翻拍版本里,观众吐槽最多的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要搞一个这么纯日式的食堂?

这种小而精致的吃饭氛围,不是说中国没有,但是它更像一个网红店。试想一下这个氛围,年轻人去拍照,然后老板上一个抖音里流行的蛋包饭或者网红甜品,完全没有问题。

但《深夜食堂》要讲的是普通的市井故事,电影里的食客有菜场老板娘、公司里的底层小白领、没什么稳定收入的自由职业者、出租车司机……这种日式食堂就很难让中国的观众产生代入感。

烧烤摊、大排档、路边小店,这些才是属于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元素,也是这些普通的老百姓真正会常去的地方。

除了环境,过于假精致的还有菜品。就像这碗面,虽然是比剧版的塑料蛋强,但是也太海报款了,而且口味还很日式的样子↓↓

这个食堂的设定是在上海,来看看上海的虾面是什么样↓↓

这个蛋饼也是海报款↓↓只能理解是客人不多,老板有闲心去拼个图案。

不过,主创们还是知道要接地气的,只是他们的方法很简单粗暴:直接端上中国的菜品,馄饨炸酱面统统来一碗。

至于在这种日式食堂里吃炸酱面是不是违和,也不管了,反正让观众知道有中国菜就行了。

几道菜看来看去,还能接受的就是这个炒蚬子,可能这种小海鲜真的中日通用。

至于菜品背后情感故事部分,槽点就更多了。最大的问题还是和菜一样,不接地气,讲人物经历的部分仿佛是学生作业式的小品,演员像做报告一样念出各种鸡汤,就怕你get不到这个故事的意思。

不念鸡汤的时候就变成了配乐MV+慢镜头,真的深深让人怀疑是在凑时长。

而这些故事间也缺乏合理的勾连线索,全靠演老板的梁家辉一个人念旁白。本来是看一部电影,硬生生成了去听睡前故事,催眠力十足。

最不能忍的还有,为什么几乎每段故事都搞出了一段爱情线?而且还不顾三观?

来看看这几段人间狗血剧↓↓

杨祐宁的故事,强行嫁接了原版的《酒蒸蛤蜊》+《猪排饭》,只是把菜换成了炒蚬子和糖藕。

所以杨祐宁故事的前半段,讲的是他的妈妈年轻时遇到生活困难,想带着他一起自杀。结果妈妈看儿子吃炒蚬子吃得很香,就不忍心带着儿子一起死,母子二人就这样相依为命活了下来。人设上略微有变动,但故事线还是完全一致的。

后半段就是杨祐宁作为一个拳击手,邂逅了带着女儿来店里吃糖藕的单亲妈妈刘涛,然后就发展出了一段感情。其实原版里拳击手和单亲妈妈的结局并没有说的那么明白,这次翻拍版就自己加了一个大团圆,反正硬要搞一段爱情故事就对了。

最好笑的是,这两个人是怎么开始约会的呢?是杨祐宁妈妈用自己的微信假装是儿子,替儿子去搭讪刘涛,让刘涛以为杨祐宁和自己一样都喜欢交响乐。

这神操作也是绝了,真的不算诈骗吗?

更大的槽点是,杨佑宁自己是觉得老妈这样移花接木太过分了,且不说他明明不喜欢交响乐却欺骗了对方,老妈这样自己做主横加干涉年轻人的感情真的也管太宽了。结果杨佑宁的质疑却换来老板和食客的一顿痛骂:“你有考虑过你妈的感受吗?”

这么一出狗血的安排,两个人最后还没有更多相处过程,欢欢喜喜地真在一起了 。

叔真的理解不了你们现代人的爱情。

下一段故事,叔也理解不了。白领郑欣宜学生时代仰慕学长陈建州,但她因为胖而自卑,所这段暗恋没什么结果。

然而多年之后,突然收到了学长的约见请求,一见面学长就突如其来说我学生时代就喜欢你。当你终于以为好吧是不是可以有一段再续前缘的美好感情了?镜头一转,学长放桌子上的电话响了,署名是“宝贝”。

一边跟过期学妹炫耀现任,一边又在伤害人后报以过度关心,妥妥的渣男操作。

而且可以现实一点吗,女生都喜欢的校草级人物怎么会找特别平凡的女生当备胎?

再说郑欣宜饰演的这个学妹,刚在在食堂登场,就把不认识的陌生食客挨个点评数落了一遍,还涉嫌人身攻击。自以为看透人间,实际油腻又不懂尊重人。这种人设,被渣男耍了也很难同情。

这段故事最好看的部分就是彭于晏饰演的减肥健身教练了,抓紧观赏。(PS:跟着这么“好看”的私教都减不下来肥,这女生还有救?)

接下来魏晨这段故事,竟然还是和备胎有关。魏晨和女友都来自小城市,同在上海打工。魏晨想开两年出租攒钱回家盖房子,女友想当超模。

然而他一直觉得女友的想法太天真,老实过日子才是正事。但女友接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出国深造两年然后回来当超模,两个人争吵不休,女友就单方面分手自己走了。

精彩的来了,女友完成深造归来,跑到深夜食堂吃了当年两个人一起吃的菜,然后发了个短信给魏晨。接着,魏晨就这么开着车跑来了,两个人相拥而泣。

且不说女友是不是有问题了,这种人生追求完全不一致的还要强行扭在一起,就为了突显人间有真爱,不觉得很让人困惑吗?

真的,现代人的爱情,叔实在看不懂!

唯一没有爱情线的故事只有邓超和焦俊艳。这段故事来自日版的《猫饭》,讲的是一个女歌手。只能说原版拍得太厉害,把一个狗血梗也拍出感人的味道,翻拍真的很难超越。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这集体会一下。

总之这部电影版《深夜食堂》就是这么神奇,用原版胡乱拼凑,自己硬加戏,然后走向歪成各种莫名其妙的爱情故事,连杨祐宁的妈都有感情线。要不改叫《深夜相亲食堂》算了,效果比人民公园还强。

梁家辉为什么想不通要翻拍《深夜食堂》这个问题,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能够探讨的是,日本影视剧的中国本土化,为什么一直不成功?

可能最大的问题是,目前国内版都只是在临摹,根本没有做到本土化。

就从《深夜食堂》这个例子来看,每个翻拍版都被日版的形式框住了想象力,一定要从场景到人物都照搬。

但两个国家国情是不同的,原模原样拿过来很容易就水土不服:日本人的审美、处事方法、三观,都不完全契合我们的生活。强行嫁接到我们自己身上,很容易就演成了“车祸现场”。

韩国同样翻拍过《深夜食堂》,也是用了和日版相同的场景,只是好在菜品全部换成了自己国家的,所以还有点接受度。不过评分依然不算高,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个国家的独特的文化、美学、生活氛围,的确是很难被完全复制。日式治愈小清新并不是把场景做到一模一样就能够被复刻的。

所以叔只想说,与其去复制别人的生活, 不如好好深入观察和呈现我们自己的现实。

典型例子就如黄磊,出演翻拍剧《深夜食堂》被骂,他当导演翻拍的日本电影《麻烦家族》也被骂。

《麻烦家族》的问题也和《深夜食堂》一样,完全复制剧情,不考虑是否适配中国式的城市景观、生活习惯、家庭构成,导致违和感强到不能忍。

中国式家庭故事应该是什么样呢?近期黄磊编剧并主演的热播剧《小欢喜》就给出了答案。这部剧把都市高考家庭的现状娓娓道来,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焦虑,每一对父母都有我们熟悉的优缺点,每一个孩子都有我们曾经有过的烦恼。于是这部剧可以成为万千中国家庭的缩影。

而这些父母子女间、街坊朋友间、同学兄弟姐妹间温暖的关爱、深情的羁绊,也戳中了每个真实的、有烟火气的人,心底的柔软。

有接地气的共鸣,才是一部讲生活的影视作品,与观众最强悍的连接。

即使是翻拍,这些共性元素是不是都可以加进去?

没有思考,没有观察,只有“拿来主义”,这样的懒惰真的只会一次又一次扑街。

相关文章